摘 要:文章在闡述水資源承載力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基本概念進行了說明,并從社會經濟、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這一符合型系統出發,分析了在水資源承載力的計算中節水措施發揮的重要作用,對幾個創新性、高效率的水資源承載力計算方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水資源承載力;基本內涵;研究措施
1 水資源承載力的基本內涵
水資源承載力是承載力在水資源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承載力是指物體在不受到外界破壞的基礎上,所能夠承受的最大壓力。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資源環境問題的嚴重,承載力這一概念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國外針對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況下,都是將研究局限在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中,而國內關于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基本內涵、評價指標中。
就目前來看,水資源承載力這一概念并沒有得到統一,國內的學者面對這一問題,也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可以將水資源承載力的基本概念簡單的分為三大類,第一:將水資源承載力定義為水資源能夠承受的最大支撐力;第二,將水資源承載力定義為水資源補給的最大規模;第三,將水資源承載力定義為水資源可開發的最大容量;這三種觀點各有利弊。它們雖然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的處罰,但是從內部聯系來看還是有一定聯系的,“最大支撐力”更加適合評價水資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將來社會、經濟發展規模的支撐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確的反應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圍;而“最大規模”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最大開發容量”能夠間接反應出最大的發展規模。
水資源承載力分析必須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和高效循環,為生態環境留有充足的水資源,維持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水資源承載力就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在滿足社會生態發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資源系統保持合理規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2 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措施
國內外學者在對水資源承載力進行了長時間的分析研究后,開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促使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方措施開始發生大幅度轉變,由之前單一的、靜態分析模式轉變成了多樣的、動態分析模式。就目前來看,流行于界內的研究措施還是有很多種,極具代表性的研究措施在此進行重點闡述,主要包括多目標分析法、系統動力學法和綜合評價法、常規趨勢法等。
第一,多目標分析法。它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確定周圍的人口信息、經濟發展情況和生態環境信息,只有明確了這些基本信息,才能分別列出這些指標的具體要求,才能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不過分強調單個目標的最大化,而是追求整個效益的最大化。多目標分析法是一種典型的規劃方法,它和綜合評價法的不同表現在:評價模型第一步要求設計科學的方案,才能進一步對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判,需要建立多目標模型,才能計算出最精確的答案,而多目標分析法主要是利用降維手段,把計算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按照一定轉化方式變成單目標規劃,利用優化算法求解,在此項計算過程中,如何確立目標函數、如何精確選擇降維算法都是計算中的重點和重點。而具體的計算模型如下:
第二,系統動力學。這是1956年,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的一種計算機仿真實驗,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適用于研究復雜系統,將定性和定量分析融入在內,形成了系統性、綜合性分析。系統動力學建立在動力學基礎上,將水資源承載力模型經過微分方程進行科學模擬,完成對當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非線性的預測,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對承載力進行動態分析。系統動力學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并且操作快速有效;但是其應用方式較為復雜,對數據精確度要求更嚴格。具體模型如下:
首先,對系統中組成部分的因果關系進行科學分析。也就是說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密切的、復雜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系統運行、發展規律。
其次,需要繪制出精確可靠的系統流程圖;在繪制過程中,將系統當做信息反饋工具,對內部所有組成部分以及因果關系的管理控制,用專門的圖案或符號進行描述,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流程圖被業界稱為系統流圖。
最后,需要成立系統方程式,在系統動力學模型中,對水準變量的變化情況進行了明確的描述,一般形式為:Lk=Lj+(IRjk-ORjk)×DT,其中Lk,Lj是kj時刻的水準,IRjk,ORjk是kj時刻中間時段的流入和流出速度,DT為k、j中間的時段。
第三,綜合評價法。這種方法需要建立適當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該體系的指導和約束下對水資源承載力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從而獲得一個相對全面、精確的水資源承載力判斷結果。
其評判過程通常情況下有選擇評價指標、確定指標權重、選擇評價方法之分。在現代社會中,綜合評價法有很多類型,都有著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其適用范圍也不同,這些綜合評價方式已經廣泛的應用到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分析中,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這些方法都過分依賴正確的評價指標,只有確保評價指標的真實性,才能更加準確、真實地檢測出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如今,評價指標的確立很多情況下,都是根據專家的主觀經驗和認識來確定的,尚未形成統一的、明確的規定,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在此我們將模糊綜合評判模型作為典型措施,闡述此方法在對水資源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時應用方式。
假設兩個不同的有限論域U={u1,u2,…,un}和V={v1,v2,…,vn},其中U代表評價指標的集合,而V代表評語的集合,模糊綜合評判為以下模糊變換,B=A*R,其中A代表模糊權向量,就是各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B作為V的模糊子集,代表評價對象對特定評語的總隸屬度,其中R代表U對V的隸屬度。第i行、第j列元素則代表被評價對象從指標角度看對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而*屬于一種合成運算,代表著{×,+},{^,ⅴ}。
第四,常規趨勢法,它是基于統計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實際應用中選擇一個多項或者單項指標。這是體現一定范圍內水資源現狀、閾值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例如,用固定范圍內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及其開發利用率,對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進行概括總結,這些指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區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并且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便捷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方法并不能完全依據每項指標就對承載力進行正確的綜合判斷,因為其在運行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項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方式并不能全面的反應出區域水資源的承載力。
對上述方法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看出,水資源承載力的計算措施,大體上可以被分為兩類,其一評價性措施,主要對水資源的發展規模、支撐程度進行綜合性評判;其二規劃行措施;這兩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應了承載力的“最大支撐能力”、“最大支撐規模”要求,將兩者有效結合是未來水資源承載力計算而得重要趨勢,也是得到有效評價、獲得最佳方案的重要途徑,當前研究領域,就有很多計算方法是在此基礎上出現的,比如遺傳算法以及粒子群優化算法等。
參考文獻
[1]趙西寧,吳普特,王萬忠,等.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4(4).
[2]馮利華,黃中偉,馬躍綱.金華市水資源承載力分析[J].熱帶地理,2005(2).
[3]文琦,何彤慧.近10年來我國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綜述[J].水資源保護,2005(6).
[4]陳常梅,周玉華,付紀永,等.臨沂市水資源承載力變化趨勢分析[J].治淮,2005(3).
[5]楊春艷,沈渭壽,繆啟龍,等.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進展[J].農機化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