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牽動著億萬民眾。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現今,傳統的以強制為主要監管方式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現今快速發展的社會,從而使得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性與可靠性大打折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政府自身管理與能力的缺陷,更主要的是由于現今現行的管理體制的不足。為了更好的做好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保障民眾的飲食安全,在新時期、新階段應當積極探索建立以多元主體參與的、服務性的以專業技術與獎勵機制相結合的新型服務型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切實確保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管方式;服務;多元化
引言
現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食品安全問題所面臨的環境日趨嚴峻,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公信力受到挑戰,如何通過切實可行的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成效是現今擺在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面前的難題,傳統的以強制為基礎的監管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為做好食品安全監管,不但需要從食品安全的監管政策、監管模式等宏觀層面出發,微觀層面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也有待改進。只有從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共同入手才能共同推動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的提高。
1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式的現狀
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最早起始于計劃經濟時代,后經多次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現今混合性質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使之不但具有市場經濟時代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新的探索又具有計劃經濟時代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影響。現今,在政府宏觀層面已經具有了現代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雛形,但在微觀層面仍然滯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其食品安全的監管方式仍然以政府強制力作為主要的監管方式。現今,落后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嚴重阻礙了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食品安全的監管理念發展不足,舊有的計劃經濟時代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仍然在影響著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在監管模式上表現為“重權利,輕服務,抓管理,松落實”,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仍然對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使用命令控制式的食品安全行政監管手段抱有極大的熱忱,從而忽視市場主體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長期處于此種食品安全監管理念下容易造成監管方式的缺失,嚴重的還會造成權利的濫用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同時,在政府應當投入大力建立和維護良性市場競爭秩序的市場監管卻出現了真空,使得大量的政府不作為現象時有發生,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重疊且職責不明,致使出現利益時多部門爭相執法,而無利時則相互推諉,甚至于一些地方污染嚴重且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企業或個人也由于為地方創造大量的稅收而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2)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執行主體、執行手段等都較為單一,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是依靠政府的強制力做保證的,此種食品安全監管方式是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監管方式演變而來,僅強調了政府監管的強制性、對立性和單一性,從而忽視了建立起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監管的必要性,否定了市場主體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能動作用。而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方式較為單一,多采用的是以罰代管的監管方式,多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后采用“專項整治”等方式進行突擊監管,過后則一切照舊,極大的制約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性。(3)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不透明、不公開,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忽略了民眾作為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可能性,其食品安全監管過程是封閉的、不公開的,而民眾作為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是建立在對于食品安全監管過程的認知及信任的基礎上的,而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的遮遮掩掩則使得民眾與監管機構的矛盾日益對立,特別是在一些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對于問題的諱莫如深以及公眾問責程序的缺位使得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不理解、不信任情緒不斷加重,嚴重制約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順利進行。
2 食品安全監管方式落后的原因
上述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式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造成其食品安全監管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政府自身食品安全監管的能力不足,食品安全監管主要是為了實現對于食品市場的秩序的管理,在達到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能力發揮著主要的作用,需要從政策的制定、食品安全監管方式確立等多個方面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自身能力發揮著主要的作用。(2)政府行政監管的缺失,在以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未能建立起對于政府食品安全監管的監督體系,致使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濫用職權、行政缺失等情況時有發生,甚至于一些地方形成了地方保護主義,政府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保護傘,極大了制約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順利進行。(3)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行政壟斷和監督乏力使得食品安全監管缺乏成效,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唯一責任主體,其在行政和執法方面具有壟斷性,且缺乏相應的監管,同時在更新監管方式的過程中必須付出相應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且可能面臨著失敗的風險,因此,政府部門在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下將保持原有的行政方式不變。致使食品安全監管缺乏創新的動力。(4)食品安全監管主體與被監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問題作為市場的失靈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公共部門里是普遍存在的。(5)食品安全監管方式的更新也受到原有的市場監管方式的制約,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已經滲入到了行政組織的運行模式之中,很難輕易改變,且舊有的執法、行政等手段又反過來制約了食品安全監管改革的發展。
3 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監管方式的更新與多元化
(1)改變食品安全監管理念。現今,世界上的多數政府已經向著服務型政府進行演變,其為國內民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中國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理念脫胎于計劃經濟中對于市場的監管,其命令性、行政性作為其中的主體,應當推動政府行政工作由管理向服務進行轉變,在傳統的統治型政府模式下向著服務型的方向轉變,從原來的大包大攬的方式逐漸退出,通過合理的確立食品安全監管權,切實轉變舊有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以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旨在解決好“公共利益”問題,建立起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2)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向著法制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在立法、執法等各個環節推進法治化建設,將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由政府逐漸向市場進行演變,突出公民權利在市場管理中的基礎地位,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權利配置和界限都需要以公民權利作為基礎才是合法的和正當的。(3)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現今嚴峻的食品安全監管形式迫切需要更新食品安全監管的方式與理念,通過將原有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與現代以市場為監管主體的方式相結合,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向著集強制、多元主體參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4 結束語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已經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應當積極推進以政府為主體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突出民眾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主體地位,激發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積極性,推動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向著法治、高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顯明.信用政府的邏輯-轉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現象的制度分析[M].學林出版社,2007(8).
[2]謝地,郭進偉.有效監管與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建設[Z].光明日報,2009(9).
[3]宋功德.行政規制的模式選擇[Z].法治日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