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介紹南湖隧道中段地質條件基礎上,文章分析了工程所采用雙排高噴與深層攪拌樁帷幕截水、中間放坡開挖、坡面土釘掛網的復合土釘支護方案,并通過多手段監測數據分析,探討了存在的問題,為南寧類似工程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深基坑;軟土;復合土釘;綜合截水;監測
前言
土釘技術具有施工簡便,經濟等優點,在一般地質條件的基抗開挖中得到愈來愈多應用。在松散砂土、軟粘土以及地下水豐富地區使用土釘時,往往容易失穩破壞[1]。隨著土釘技術的總結和發展[2],復合土釘支護技術在軟土深基坑工程中有許多成功實例[3-7]。南寧市青山路南湖連接線工程是南寧市的重點項目,起于南寧市青山路,經南湖公園,止于園湖南路,終點為規劃中的友誼大道。該工程隧道部分橫穿南湖,長1250m、寬25-50m、深達5-20m,其中K0+650m-K1+040m段位于湖中,最大開挖深度12.1m,擬采用明挖法施工。南湖中段主要為第四系沖積相軟土,力學性質差,下伏為透水性較強的土層,類似地質條件基坑在南寧沒有相關的工程實例。本基坑采用帷幕截水+放坡開挖+土釘掛網的支護方案和信息化施工原則,取得了成功。
1 工程地質條件
1.1 地層巖性
據勘察資料,湖中段內各巖土層主要為第四系沖積相的粘性土、砂土及第三系泥巖。自上而下,各巖土層依次為:
粘土②1:褐黃色,可塑,液性指數平均值為0.51,中濕,壓縮系數平均值為0.45MPa-1,實測SPT平均為6.3擊。層厚0.5-3.0m。
粉質粘土⑤:灰黑色,軟塑,局部相變為粉土,液性指數平均值為0.86,濕,高壓縮性,實測SPT平均4.1擊。層厚0.8-11.7m。
粉砂⑥:灰色,松散,搖震反應中等,實測SPT平均為7.3擊,層厚0.9-9.6m。
圓礫⑦:黃色,稍密,局部松散。礫徑為2-20mm,含量約60%,砂及粘性土充填,重型動力觸探試驗修正后錘擊數平均值為10.0擊。層厚1.4-24.3m。
強風化泥巖⑧:深灰色,堅硬狀態為主,局部硬塑狀。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局部夾砂巖或煤線。壓縮系數平均值為0.061MPa-1,該層部分孔段未揭穿。
強風化粉砂巖⑧1:淺灰、灰白色,以粉砂巖、細砂巖為主,該層部分孔段未揭穿。
1.2 地下水
經鉆探揭露,在勘察深度內,湖中地段的地下水為孔隙承壓水和孔隙裂隙水。孔隙承壓水:賦存于粉砂⑥、粗砂⑦1及圓礫⑦中,補給源主要來自場地外圍地下水的側向徑流,具承壓性,承壓水頭在0.0-11.3m間。孔隙裂隙承壓水:賦存于第三系粉砂巖孔隙及煤層裂隙中,地下水補給源主要來自側向徑流補給,相對穩定,大部分地段砂巖與圓礫⑦連通,水位與圓礫一致。根據抽水試驗并結合地區經驗,粉質粘土⑤、粉砂⑥和圓礫⑦層的滲透系數分別為:5.0×10-7cm/s、6.0×10-4cm/s和6.9×10-2cm/s。
2 支護方案
一般地,土釘適用于有一定粘性的砂土和硬粘土,對于松散砂土、軟粘土以及地下水豐富地區等使用土釘時,易發生土釘抗拔力不夠、護面難形成等問題。湖中段K0+650m-K1+040m段邊坡高度最大約12.1m,粉砂層或圓礫層較厚,基坑邊坡穩定性差,考慮到基坑周邊場地空曠,無重要建筑物和管線需保護,可放松對支護結構變形的控制要求,且具備分級放坡開挖條件,經過多次討論比選,選定了帷幕截水+放坡開挖+土釘掛網的復合土釘支護方案,并加強監測實行信息化施工。
2.1 支護形式
采用放坡+土釘支護的形式。基坑分兩級放坡開挖,自基坑底面起,第一級邊坡高5m,坡率1:3;第二級邊坡坡率1:2,分級平臺寬2m。見圖1所示。基坑壁護坡,邊坡開挖后必須及時掛網噴射混凝土封閉,鋼筋網采用φ6.5mm鋼筋,間距150mm×150mm,混凝土采用C20噴射混凝土。土釘長度3m,間距1.5m×1.5m,梅花形布置。當土層為粘性土時,土釘桿體采用φ18mm鋼筋;土層為砂性土或礫石土時,土釘采用φ32mm無縫鋼管壓制螺紋而成的自鉆式土釘,桿體設6個注漿孔,直徑8mm,間距40cm,沿桿體梅花形均勻布置。采用M20水泥漿進行注漿,注漿壓力0.8~2MPa。對于粉質粘土⑤,采用水泥土攪拌法處理,處理后土釘錨固體與土層的摩阻力不小于30kPa,以保證土釘的正常工作。
2.2 截水與降水
基坑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分為明排、降水、截水和回灌等型式。由于該場上部地層條件為滲透性較差的粘土、粉質粘土與粉砂,下部為滲透性大的圓礫、粗砂,且含有高水頭承壓水,與南湖存在水力聯系,水量豐富。如果采取降水措施,水量大,效果不好,也難以保證安全。為保證場地合格的施工條件與基坑安全,本工程結合場地分層土質,采用雙排高壓旋噴樁+深層攪拌樁(上部的粘土、粉質粘土與粉砂)+靜壓灌漿(下部的圓礫、粗砂)的綜合注漿豎向止水帷幕,保證止水的有效性。其中高壓旋噴樁徑為800mm,間距600mm,排距600mm,深層攪拌樁直徑為400mm,間距600mm,于兩旋噴樁外側交接處布設。此外,還在南、北岸兩岸岸邊各設一道垂直道路走向的豎向截水帷幕,以防止岸邊滲漏地下水涌入基坑。豎向截水帷幕深入強風化泥巖或砂巖不小于3m。為了使得坑內地下水位低于基坑開挖底面不小于1m,還在坑內布設了6口管井,抽排地下水。基坑開挖過程中,基坑內設適當布設了一些排水明溝及集水井。
3 監測與體會
為了確保基坑施工安全以及隧道構筑物的順利施工,采取了基坑壁深層位移監測、土釘內力監測、基坑壁地表變形觀測和地下水位觀測等手段綜合監測,及時獲取開挖過程中的環境變化和土體變形信息,實行信息化施工,及時調整施工進度或采取補救措施。在基坑施工前布設了6個測斜孔、5條土釘內力監測剖面,每條剖面12個鋼筋計、26個水平和沉降觀測點。
3.1 深層位移監測
布設的6個測斜孔,編號為S6-S11,兩個孔出現了險情,其余無異常情況。在2010年7月底期間的S6和S8兩個測斜孔,如圖2所示,在地面以下6.4-6.8m深度處出現明顯的位移突變,孔口位移接近12cm,如不采取緊急加固措施,該段邊坡有可能出現整體滑動,后因采取土釘、木樁和鋼花管等緊急加固措施,邊坡變形得到有效遏制。
3.2 地表位移觀測
南湖中段共布設了26個水平和沉降觀測點,每兩天觀測一次,部分時段每天一次。圖3為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段,及基坑出現陽角部位的水平位移觀測點的運動軌跡圖。圖中各觀測點的觀測起點位置均為原始坐標,各觀測點的位移軌跡均以起點為中心,放大1000倍;各測點下方的數值為該測點從觀測首次到最后一次觀測的位移量。
從圖3可看出:(1)各測點位移方向基本垂直邊坡邊線;(2)邊坡陽角處位移量最大,以陽角為中心,兩側位移量逐漸減小趨勢;(3)陽角兩側測點的位移量有對稱現象。
3.3 體會
3.3.1 部分鋼筋計失效。監測期間發現8個內力監測未見有異常,但土體蠕變變形大。后經分析,可能是(1)土釘長度為3m,邊坡深層蠕變,鋼筋計不受力;(2)土釘與土層粉質粘土⑤的粘聚力較小,水泥土攪拌法局部處理不到位,土體擠出;(3)鋼筋計不工作,導線破壞,數據傳不出來。
3.3.2 邊坡失穩判別。本工程采取了多種監測手段進行,不同監測手段獲取的數據不一定都一致。有時候解譯還看似矛盾,這時需要根據各監測手段的針對性認真核對,加以甄別,既不亂報,更不漏報。如地表觀測數據顯示,變形較大,但土釘內力監測無異常,深層測斜數據也無異常,很可能是邊坡整體穩定,但淺層塌滑。由于類似的工程實例在南寧尚無借鑒經驗,各單位非常重視信息化施工。從該段的監測情況來看,支護方案可行,盡管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強降雨等因素,出現了幾次淺層塌滑,但是由于監測預警及時、施工方搶險及時、得當,基坑得以順利完成。
4 結束語
土釘支護在軟土地區的深基坑支護中較少應用,本工程根據周邊環境和地質條件采取了雙排高壓旋噴+深層攪拌樁(上部)+靜壓灌漿(下部)的綜合注漿豎向止水帷幕,放坡+土釘的復合土釘支護形式,方案可行,效果良好。良好的技術方案往往都是安全和經濟的最佳平衡點。盡管事前許多專家對支護方案表達了憂慮,施工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可控的風險,但最終在技術上獲得了較大的成功,此外還節約工程造價約200萬元。
參考文獻
[1]曾憲明,鄭志輝,戴瑞奇,等.復合土釘支護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陳肇元,崔京浩.土釘支護在基坑工程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3]許水根,胡偉慶,張忠明.軟土地層中的復合土釘支護[J].上海地質,1993(3).
[4]葉照旺,陳小岳,羅琪.復合土釘支護在淤泥質軟土深基坑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4(10).
[5]林廷松,楊士兵,寇乃羽.軟土地基中深基坑設計與處理[J].工程勘察,2009(2).
[6]鞠治吉.復雜基坑工程的支護方案遴選[J].山西建筑,2010,36(35).
[7]湯連生,宋明健,廖化榮,等.預應力錨索復合土釘支護內力及變形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2).
作者簡介:肖華杰(1981-),男,廣西資源縣人,漢族,工程師,南寧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責任公司,主要從事項目前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