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提高產能、降低成本,文章擬通過介紹污水處理改、擴建技術改造項目設計、實施等內容,實現在原系統建、構筑物的改造利用方面的資源整合、充分利用,并為同行同類項目的實施提供參考示范。
關鍵詞:污水處理;改擴建;原系統;資源整合;參考示范
1 項目簡介
我公司污水處理站廢水來源主要為電石廢水和聚合廢水,電石廢水為電石上清液,是電石與水反應后的渣漿經沉淀后復用剩余的廢水,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鈣,PH約12左右,含有少量的硫化物、乙炔氣體,該水中化學需氧量COD及氨氮值較高;聚合廢水是聚合工段產生的洗釜水及少量助劑,為有機廢水,一般呈弱堿性,有較高的COD和氨氮。由于有新上出排廢水項目,廢水有新的來源和增量且原處理能力沒有充足的緩沖余量,所以,對其進行擴能改造。
原工程最大處理能力為1200m3/d,基本流程為硫酸亞鐵脫硫,生化處理除有機物,次氯酸鈉去氨氮。改擴建項目設計規模1680m3/d,新工藝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芬頓氧化工藝。在業內,該工藝對于電石廢水和聚合廢水具有較高的處理效率,運行比較成熟完善,能很好的提高出水水質指標,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生產。改擴建采取“充分利用原系統,減少投建新設施”的原則,通過對原有系統合并、整合,減少閑置,不但降低了項目土地占用和工程投資,工程投資能做到減半,還通過優化新舊系統銜接利用,使兩系統在新處理工藝流程中發揮出綜合效能,產能效益和減資效益十分明顯。
2 工程設計水處理指標
3 新舊處理工藝流程
3.1 原工藝流程
電石、聚合廢水→集水池→調節池→管式混合器→吹脫池→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次氯酸鈉反應池→外排
3.2 新工藝流程圖(如圖1):
4 改擴建項目對原建、構筑物及設備設施的具體改造利用
4.1 調節池
利用原調節池改造。對于來水進行均質均量、調節緩沖,去除硫化物。設計流量:Q=70m3/h,停留時間12.9h。尺寸:20×18×3.2m。
改造內容:拆除原調節池的兩道隔墻,增加穿孔曝氣系統一套,由原來的折流混合改為完全曝氣拌和,同時增加投加硫酸和硫酸亞鐵。投加硫酸調節污水的PH值至4-5之間,然后投加硫酸亞鐵,利用曝氣鼓泡作用,在酸性條件下部分硫化物以H2S的形式析出得到吹除,廢水與硫酸亞鐵混合反應后,生成FeS和Fe(OH)2,同時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將Fe(OH)2氧化成Fe(OH)3。
4.2 混凝反應池
利用原吹脫池改造。對由泵提升進入的調節池污水進行PH調節,增加投加絮凝劑PAC和PAM。設計流量:Q=70m3/h,混凝時間1.47h。尺寸:5×5×5m。
改造內容:對原有吹脫池進行改造,在池內新增一道隔墻,并增加穿孔曝氣系統一套,使廢水與PAC和PAM充分混合。曝氣源仍舊利用原有的2臺ZSR-100羅茨鼓風機,降低新上ZW-610的運行負荷,并獨立于后續生化曝氣系統運行。調整NaOH的投加量至PH=6-9,調整PAC和PAM的投加量使化學污泥在新一沉池中沉淀效果良好。
4.3 綜合池A池
利用原一沉池改造。利用水解酸化細菌的代謝,將廢水中不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尺寸:12×5.3×5.8m。
改造內容:將原有斜管沉淀池改造為水解酸化池,將原有斜管系統全部清空,在池內按對角線,增設葉輪D=260mm,轉速740rpm,N=0.85kw的潛水攪拌機2臺,利用攪拌進行充分混流。
4.4 綜合好氧池
O1/O2池,利用原2座水解酸化池改造;O3/O4池,利用原2座接觸氧化池改造。對污泥進行好氧生化處理,利用活性污泥中高效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設計流量:Q=70m3/h,水解酸化停留時間4.23h,好氧池停留時間17h。
改造內容:O1/O2池,由原有2座水解池改造而成,把原來池內的進水管、排泥管、折流框清空,在底部增加穿孔曝氣系統各1套,與原有2座好氧池串聯運行。尺寸分別為:O1,12×6.3×5.3m;O2,12×6.3×4.8m。
O3/O4池,拆除原來的兩座接觸好氧池的射流曝氣系統,除去彈性立體填料、布水器,代之以成套的軟管曝氣系統各一套,提高曝氣混流效果和DO指標。兩池為折流相通,總尺寸:15×10×4.8m。
增設Q=150m3/h,H=7m,N=7.5kw的硝化回流泵2臺(1用1備),P=58.8kpa,Q=25m3/min,N=45kw的羅茨鼓風機2臺(1用1備),在好氧池內投放高效微生物菌種15噸,200目的載體碳15噸。根據生化處理的水質狀況,調節曝氣量和硝化液回流量。
4.5 污泥濃縮池
利用原二沉池改造。各沉淀池污泥通過污泥泵排入后,進一步濃縮,然后后續處理。尺寸:Φ10×3.5m。
改造內容:將原二沉池與好氧系統隔絕,把新一、二、三沉淀池內的污泥通過泵和管道接入,利用原2臺回流泵排入后續處理系統。
4.6 其他
硫酸亞鐵配制罐和儲罐利用舊系統原有,玻璃鋼材質,尺寸為:配制罐Φ2×1.2m,2臺;儲罐Φ3×1.2m,1臺。泵為原有4臺。PAC和PAM配制、加藥罐是利用原閑置的玻璃鋼罐4臺,每臺尺寸:Φ1.2×1.2m。硫酸儲罐為利用舊系統鹽酸儲罐,尺寸:Φ1.8×2.1m。另外,利用原集水池、調節池提升泵4臺,加酸泵1臺,電氣系統除新增主分線和新增各終端之外,其余都利用原配置。
5 運行效果
項目于14年10月份進行試生產,目前已經驗收,工藝運行良好,設備設施能力達標,在廢水來水負荷低的情況下,完全靠生化處理前的一、二級流程段就能滿足出水水質的要求。由此看來,通過對原系統建構筑物和設備設施的整合利用,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化,大大減少了工程投資,同時對同行同類項目的進行起到一定的標桿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辰.污水處理廠改擴建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潘濤,田剛.廢水處理工程技術手冊[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