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音今又響,歌以素弦傳四方
——《歌以素弦》賀鯤古琴彈唱音樂會側記

2015年10月12日,《歌以素弦》賀鯤古琴彈唱音樂會在成都上演,七百多個座位的川音大音樂廳座無虛席。這是當代弦歌研究者、著名青年音樂家賀鯤先生自2002年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后,時隔13年又奉獻出的一次音樂盛宴。豈止十年磨一劍!
賀鯤學藝30年,集聲樂、舞蹈、古琴、鋼琴、詞曲創作、音樂劇編導于一身,猶鐘情于古琴,近十年來創設的弦歌研究室更是蜚聲中外。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將繼承和發展古琴文化為己任,在探索弦歌的旅途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音樂文化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自周秦以來,“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必由之徑,古琴居其首位,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于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古琴文化,發展傳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個我國傳統社會音樂文化、禮制文化以及雜糅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綜合體,“和雅”、“清淡”、“空靈”、“悠遠”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戶曉的“《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一度成為千古流傳的美談佳話;“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也一直被用來感嘆某人對琴的無知。西漢琴學家桓譚在他的琴論《新論·琴道》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古者圣賢玩琴以養心。”從中可見,古琴以其極其獨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處于中國傳統樂器之首的位置,自創制以來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與其它傳統器樂藝術相比較,古琴文化不僅歷史悠久,并且在相關文獻、曲目積累、演奏技巧、樂學、律學、傳承方式、斫琴工藝及社會生活、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擬的豐富性。隨著歷史、社會的發展變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華,其底蘊和內涵更加深厚,在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傳承。更為可貴的是,古琴藝術于2003年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代表中國千年歷史文化悠悠歲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弦歌,依琴瑟而詠歌。又指禮樂教化。古琴傳統上有獨奏和彈唱兩種表現方式,前者為“琴曲”,后者為“弦歌”,均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遺產。
在這次音樂會上,賀鯤“聲琴”并茂,以自彈自唱的方式演繹了自己從古籍中整理出的《柳梢青》、《虞美人》、《杏花天影》、《春景》、《古怨》、《精忠詞》、《釵頭鳳》、《關雎》、《春夜宴桃李園序》等古琴經典,還奉獻了自己的原創作品《心經》(賀鯤曲)、《湮塵》(賀鯤詞)、《歌以素弦》(賀鯤詞曲)等,一共十三個精彩曲目。特別是《釵頭鳳》與女高音歌唱家張琳娜教授(美聲)合作、《湮塵》與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比較藝術學博士Kelsey Parks堪稱別開生面、珠聯璧合;壓軸節目《歌以素弦》豪放、空靈、酣暢淋漓、剛柔并濟的演繹更是韻味別樣,余音繞梁……。
音樂會結束后,賀鯤古琴彈唱專輯CD的簽名銷售場面也很火爆,長長隊伍中的購買者大多是80后、90后,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民族音樂復興的曙光!(李曉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