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紅茹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廣大教師的應用過程中,往往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在應用過程中流于形式。如何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不流于形式呢?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一些研究發現。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大體可分為五個環節:①創設情境(組織問題 布置任務);②解決問題(自學教材實驗探究——小組討論);③交流反饋(班級交流同學質疑——教師點撥);④評價總結(歸納概括 系統知識);⑤深化思維(拓展應用 求異創新)。
一、創設情境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問題的創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制定。
(1)問題的指出應該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對于學生來說,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問題向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問題情景,對于學生來說,學生需要對已有的知識加以組合,進行思考,以激活有關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成功的答案組合到認知結構中。如:人教版里算式56.28÷0.67= 這個算式列出后出示下列問題:①商不變的性質是什么?②你能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除法來計算嗎?這樣的問題提出富有挑戰性、思考性、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調動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因而學生在課堂中異常主動積極。
(2)問題要有現實性。問題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熟悉的內容,而且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如:教學除法的意義時讓學生根據本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不能少于4人,編一道乘法應用題和兩道除法應用題。學生根據本班的人數去編題,生活性強,容易接受,從而很好地掌握了知識。
(3)問題要有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語言簡單明了、內容要適合學生的生活實質。情節比較有趣。例如:教學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時,出示語文、數學、英語課本的單價,進而熟練地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小數加法運算中的運用。
二、解決問題
①教師要選擇適當的媒體和方法。教師通過媒體和方法,確保學生直接與被傳遞的新知識發生相互作用。通過自己的探究進行學習,取得經驗。②學生唱主角。③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相互討論。教師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鼓勵學生在自學和探索中提出問題和相互討論,使學生體會和教師合作和同學合作對探索的意義。
三、交流反饋
交流反饋的方式一般可采取討論式。即由學生回答提出的問題。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或糾正,引出多角度思維,拓寬思路,從而達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應用知識,又能促進思維發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學生反饋討論中如出現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交流,質疑的情況,抓住問題的關鍵,采用設問、反問、激問、追問等方法,適當點撥,給學生糾正。幫助學生系統思維,全理思維。
例如:教學小數大小比較時,有的同學受整數大小比較的影響,提出“數位越多這個小數就越大”,有的同學反對。反問:0.325比0.4大嗎?學生在自主探究討論中,既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又學會了思維方法,掌握了知識。
四、評價總結
教師引導對中間的兩個環節,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總結。如:讓學生來評價,探索發現的是否充分,問題解決的是否有效,徹底簡潔等。對學生的評價或小結,還可以讓另一學生再做“評價”的評價。進一步歸納整理,概括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熟練強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五、深化思維
本環節通過對學生的思維形式和方法進行訓練,教會學生知識遷移和轉化。使學生不但能將知識在頭腦里有效地進行組織,而且保證學生能將這些概括化的知識進行運用,具體措施有:
(1)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深化思維。課堂練習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也能暴露學生在理解、應用新知識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好這個環節,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組織練習目的性要明確,形式要新穎多樣,要強調練習的獨立性,應創造一個使全體學生都獨立動腦,動手,動口完成練習的空間。新奇帶有激勵性的練習,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練習中使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例如講完乘法分配律,做完練習后安排了一組判斷正誤:
①(14+36)×2=14×2+36 ( )
②(10×25)×4=10×4+25×4( )
③26×8+74×8=(26+74)+8( )
④66×115+34×115=(66+34)×115
( )
⑤11×(99×1)=11×99+1 ( )
(2)培養學生敏捷而準確,靈活而有序的思維品質。可采用搶答一題多解,一題多編,一題多變,讓學生當小老師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能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善于選擇有嚴密邏輯性的思維策略,迅速抓住問題的關鍵,并及時作出簡練、流暢地回答來正確判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