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淑萍
1學習材料的精心準備,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建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對學習材料準備的有效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它可以突破教學難點,促進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
1.1 從生活中提取學習材料
在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與聯結。數學材料已經從文本上實現了生活化,教師也常常將生活化的材料引進課堂教學中,但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學習數學就應學會數學地思考。如果學習材料選擇不當,學生就容易糾纏于生活經驗,影響數學思考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必須合理地選擇生活化材料,處理好生活經驗和數學思考的關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靜態的轉換成動態的、變明的為暗的學習材料
教材中的學習材料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依靠,我們既沒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時間、精力及能力,也不應將教材當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對教材、如何處理其提供的學習材料呢?
1.2.1 變“靜”為“動”
材料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是以靜態形式呈現的,而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往往經歷了從量到質的動態變化過程;同時,對于小學生來說,動態的材料往往比靜態的材料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
作為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充分挖掘靜態教材中所包含的動態因素,變“靜”為“動”。以“動”促進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與數學知識的和諧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1.2.2 變“明”為“暗”
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后的結論性知識,教材則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通過材料明確反映出來。當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有一種“想當然的思想”:這種明明白白是學習材料老師一看就懂,學生一學就會;但實際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學生笨、不聽話。變“明”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較明確的學習材料轉變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變“明”為“暗”的顯著的特點就是將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知識的探究者、發現者”。
1.3 學具的合理運用,促進教學效率
1.3.1 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算理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例如:學生學習一位數除法,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42/3,通過擺小棒體會剩下一捆繼續分,使學生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繼續除的算理。以此讓學生把動手操作活動和豎式相對照,數形結合。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2提問策略探討,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建構
課堂提問是指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原理的刺激或學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值得我們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
2.1 要精心設計對預習的提問
科學地組織課前預習,準確地把握預習情況,能充分調動起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感知積極性。
2.1.1 精心設計預習問題
預習問題是學生預習自學時的基本“憑借”,預習問題設計得當是取得良好預習效果的關鍵。好的預習問題具有引導學生自學、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提出預習問題時,要有可操作性、要體現量力性、要體現啟發性、要因課而宜把握好預習的適當性。
2.1.2 合理確定預習形式
“讀”、“想”、“試”、“問”是小學數學預習的基本形式,但預習作業絕不能落入依葫蘆畫瓢的窠臼,一味重視模仿性做題。結合具體的預習內容,可以或以“讀”為主,或以“想”為主,或以“試”為重點,或側重于“問”??傊?,預習的形式要多樣性,要找準學生的能力點、瞄準學生的興趣點,確實使學生預習時“動”起來。
2.2 優化課堂提問,提高提問技術
2.2.1 提高設問技能
教師要提高問題設計能力,它主要包括設計問題的數量、難度、切入點控制三個方面。教師要把握問題設計的原則、策略和步驟,精心謀劃,做到問題精當、難易適度、思維含量高、切入點準確。
2.2.2 提高發問技能
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時機,采用適當的形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提高課堂發問的藝術性,以激發學生興趣,活躍思維。
2.3 在追問中引領學生進行有效思維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很喜歡提“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缺乏運用合理的教學思維方法去研究,偶爾閃現了運用聯系的觀點,但教師也不能抓住其合理成分進行思維策略的引領。所以,教師要在合理的時候,及時追問,并進行有效強化,以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讓其他同學從中獲得方法上的啟迪。
綜上所述,典型的學習材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課前不應疏忽對材料的精心選擇。在提問時,教師的提問不應過大、空乏,而是要將要求分解為若干小點或用若干小問題來呈現,以方便學生能抓住問題的重點。教師對課堂提問行為的詳細、客觀、有效評價是提高教師提問技能、增強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