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平


【摘 要】向量可使解析結合的運算步驟變得更為簡單清晰,是數學幾何中較為常用的一種工具。通過幾個常見例子分析向量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及優勢,應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解析幾何;向量;坐標法
解析幾何,也叫坐標幾何,是一門幾何學分支,實現了代數和幾何的統一,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解決問題。解析幾何將變量引入數學,推動了數學的發展。而向量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為實現數形結合搭建了橋梁,是解析幾何的重要工具,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如利用向量方向可求角,利用向量大小可求距離。所以,有必要將向量用于解析幾何中,更加方便地解決實際問題。
1利用向量證明結論
例1:將三角形任意兩邊的中點相連接,得到的線段即為三角形的中位線。試證明:中位線與另一邊相平行,且長度為其1/2 。
分析:若采用一般的方法,可利用相似三角形證明,或將中位線延長構建平行四邊形加以證明。這兩種方法的步驟都比較麻煩,需要先后證明兩個結論。若利用向量法,可同時表示長度和方向,使得證明過程更加簡單。
證明:假設有ΔABC,邊AB的中點為P,邊AC的中點為Q,則===
∴與相平行,且=
可見,向量既有長度又有方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使解題步驟更簡單,同時證明方向和長度,較其他方法要簡單些。
2坐標法
例2:已知平面上有一直線L:X=8,另有一定點C(2,0)和一動點M,做線段MN和直線L垂直,垂足為N,滿足()·()=0。則:①求動點M移動的運動軌跡以及相應的方程;②若有一圓O:x2+(y-1)2 =1,且EF是該圓的任意一條直徑,試求·的最值。
分析:對于第①問,可采用坐標法,設定M的坐標后,對題中向量的關系進行變化,并代入向量坐標,進而求得軌跡方程;對于第②問,可先根據圓的性質對題目中的向量數量積進行化簡,然后求出M到定點O的距離的最值,進而將點坐標代入,求得最值。
解:①假設M的坐標為(x,y),則N點坐標為(8,y)
對題中已知條件變形簡化后可得:- = 0
將坐標代入求得:
(x-2)2 + y2 - (x-8)2 = 0
即+= 1 ,
∴ 動點M的軌跡為一橢圓,方程為+= 1
②∵=- , =- ,且 =-
∴ · = (--)·(- )
= 2 - 1
已知M的軌跡是一橢圓,假設M(x0,y0),代入橢圓方程得:+= 1,化簡后得:x02 = 16-,而0點坐標為(0,1),代入后可得:
2 = x02 +(y0 -1)2 =-y02 -2y0 + 17 = ﹣(y02 + 3)2 + 20
∵ y0 ∈ [-2,2]
∴ 當 y0 = -3時,2可取得最大值為20,則·的最大值為19.
當 y0 = 2時,2 可取得最小值為13-4,則·的最小值為12-4。
向量是平面解析幾何中的重要因素,兩者交匯出現的頻率很高。如例2的題目在解析幾何中十分常見,往往會涉及向量數量的簡化、求解等運算,包括移動軌跡,或直線與圓的最值等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常會感覺到困難,為此應仔細分析向量和題目給出的條件。如采用坐標法,從向量的坐標運算著手,進一步求得最終結果。
3單位向量的作用
例3 :有正方形ABCD,其中點A坐標為(0,0),點B坐標為(-4,3),試求另外兩點C、D的坐標。
分析:該題同樣有多種解法,數形結合容易理解,也很簡便。向量的運用可使解題步驟更為簡化清晰,故在此運用單位向量解題。
解:由題中條件可求得=(-4,3),假設有單位向量e與其同向共線,且e = (-,),另有單位向量e1、e2與e垂直,且e1=(3/5 ,4/5),e2 =(- ,-)。可知與e1或e2同向,且向良模為5,可求得=(3 ,4),或 =(-3 ,-4)。
當點D的坐標為(3 ,4)時,AC與BD相互平分,可求得點C的坐標為(-1 ,7);
當點D的坐標為(-3 ,-4)時,按上述算法同樣可求得點C的坐標為(-7 ,-1)。
空間中的角或距離可引用向量快速地求解,解析幾何同樣可以利用平面向量進行求解。包括求某點坐標、求某角大小、求線段長度,或確定直線方向、處理垂直和平行關系,以及定比分點等問題,均可運用平面向量加以解決。較其他方法而言,平面向量更具優勢。
4結束語
解析幾何可分為平面和立體兩大模塊,在數學幾何學中的占據著重要地位,因較為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向量是用來解決幾何難題的有效途徑,它是一種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將其應用到解析幾何中,省去了繁瑣的運算,使得解題步驟更加簡便。不管是平面方程,還是空間方程,都需要運用向量計算夾角、方向、大小等。所以向量值得在幾何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方金輝,王智勇.向量思想在解析幾何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22(4):109-110.
[2]孫恒來.平面向量與解析幾何的交匯[J].學周刊,2013,20(5):143-144.
[3]黃振華.淺談向量與空間解析幾何[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7,21(4):156-157.
[4]陳蕾.探討解析幾何中的數學思想方法[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23(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