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旺 貴海峰 高石磊
【摘 要】目的:對呼吸內科患者臨床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方法:針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不強、業務內涵及應變能力不足、新技術不熟練、無菌操作不規范、護患溝通缺乏等安全隱患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結果:通過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后呼吸內科的護理質量明顯提高,融洽了護患關系,醫療糾紛減少、提高了醫院的聲譽。結論:提高呼吸內科護理質量,是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呼吸內科;核心制度;糾紛;護理措施
醫患溝通貫穿于醫療活動的全過程,是醫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著醫患之間的關系及醫療質量,且溝通不良會引發醫療糾紛。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將其作為醫院日常工作的重點看待。呼吸內科作為醫院臨床的重要科室,其護理質量也應當得到充分重視。筆者根據某醫院呼吸內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5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得出呼吸內科患者護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措施,現報道如下。
1呼吸內科可能存在的安全因素
1.1知識欠缺及靈活度不夠
1.1.1二級醫院全日制本科畢業生較少,由此大多護士學習能力不強,有的護士應變能力較差,個別護士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如本科一低年資護士在上夜班時,一患者由于前列腺增生不能自行小便,醫生要求給患者導尿,當晚該護士沒有給患者導上,第二天早上護士長查房后分析了原因,很快就給患者導上了,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1.1.2醫療記錄與護理記錄不一致,有的根本不是醫學用語,在班的變化情況不能正確的表達,個別護士前一班記錄的什么就完全照抄下來。
1.1.3呼吸科患者做霧化治療的較多,一般患者都是做兩次,個別低年資護士根本不分析為什么要做兩次,兩次間隔時間到底是多長。但有的患者由于要回家就要求兩次霧化接著做,有的護士就答應患者的要求。
1.2護理人員操作不規范
護理工作要求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操作標準對患者進行安全護理,強調步驟的嚴謹性與規范性。然而有些護理人員規范操作意識不強,認為某些操作可忽略、不予進行,在護理工作中常出現偷漏操作步驟的現象,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1.3護理記錄缺乏專業性
在交接班過程中,未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及一些觀察項目記錄在冊,例如:對于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療后,需要密切觀察是否有出血和栓塞的再發生,交班護士忘記說明。
2減少呼吸內科安全隱患的措施
2.1重視溝通交流技巧
加強語言修養,注重形象,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室開展了一些摸擬訓練,由一些溝通交流能力強的護士進行示范。同時進行工作上的搭配。這樣有利于提高全科護理人員的溝通交流能力。
2.2對患者施行個性化護理干預
提倡對實施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對有需要的特殊患者給予特殊監護,必要時進行心理輔導,疏通患者焦慮不安、排斥治療的情緒,為患者通俗地講解醫學知識,事先告知患者預后情況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加強護患溝通,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使患者對醫師充分信任,積極配合治療。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進展,使護理工作成果事半功倍。
2.3實行責任護士分管制度
病人入院后分管護士應及時了解病人情況并及時向病人說明病情、治療情況及注意事項尤其要交代清楚一些由病人家屬自己執行的操作,如拍背要領并親自示范。對于年老記憶力不好的患者,分管護士要按時督促吃藥。分管護士要及時制作顏色鮮明有警示作用的、標有患者禁忌的床頭卡。
2.4完善與健全醫療護理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
在實際過程之中,應該強化護理工作人員的交接班制度,要做到如下三個方面的交接班流程,即書面、口頭以及床邊交班。加強執行藥物核查制度,注意各類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等;加強強化告知制度,做好簽字記錄;認真執行消毒隔離以及壓瘡預報防范制度的執行與實施;護士長應該在護理人員面前大力宣傳應該注意護理中存在的風險,以提出防范的警示等。
3小結
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大多屬于慢性病,反復發作,需要長期規范治療,病情反復遷延,對患者的心理、情緒都有很大的影響。鑒于此,筆者認為,在對呼吸內科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站在其角度考慮,理解其內心活動,重視家庭、社會對疾病的影響,積極做好患者的情緒護理、心理護理,在維持好患者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同時,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而提高臨床診療效果,縮短患者的病程。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分析呼吸內科護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預防風險的對策,應當加強對呼吸內科患者的科學優質護理,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減輕病痛,提高治愈率。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唐神結,高問.臨床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88-589.
[2]白利穎,王貴芝,李湘萍.老年患者對跌倒危險因素認知情況的調差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