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繼榮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思考
應該怎樣上語文課?如何上好語文課?我在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現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所有教師追求的目標。現代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三種能力:自我更新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科學評價學生的能力。語文教師應該怎樣上課?怎樣使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發揮?怎樣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只要這三種能力集中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能要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我認為面對教學改革,不能在新與舊之間截然劃一條鴻溝,應該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近幾年,在語文界不斷呼喚回歸語文本色,而且《語文課程標準》在很多方面,其實就是堅守了傳統,讓老傳統煥發了新的生命,比如重視讀書,重視積累,重視感悟。在此基礎上千變萬化,不斷生成、拓展創新。從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伴隨著自己孩子的成長中對這一點無可置疑。
所謂新,新的標志在哪里?就是我們心中真正有了學生,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宗旨,從學生成長的自然規律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也就是用教師的心點燃學生的心。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才能煥發無窮的潛力。
二、回歸語文,以生為本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立足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著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視背誦積累,追求真實有效。真實的課堂要讓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的是鍛煉了他的能力,他在學習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并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最重要意義是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試課時,我按照我的備課程序和步驟進行,我感覺上得比較拘謹,學生的思維也比較呆板,學習氛圍也比較沉悶,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我感覺有點牽強附會,不滿意。后來,在不斷地磨課過程中我感覺到只要自己認真備好課,多積累與課文內容相鏈接的知識,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已積累的知識和查閱到的資料,教師在一旁只需做到牽針引線,畫龍點睛的點評就可以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信,也體現了集體合作智慧的結晶,地道的“家常課”是非常得心應手而且深受聽課教師和學生歡迎的。一節好的課就在于課堂的生成,細節處理上的成功,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體現濃濃的“語文味”。這樣就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摸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在字、詞、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與經驗去關照語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簡單的詞語構建一個使心靈震顫飛揚的快樂過程。在這過程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提高。
三、自覺質疑,探究釋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的疑惑是什么,就引導探究什么。否則,教育一定不是享受,而是摧殘。教師的責任心都很強,痛下苦功,決心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傾囊相授,但個別課堂依舊是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內容一百個不放心,不去了解學生的困惑和疑點,而是滔滔不絕,甚至妙語連珠,但學生在課桌上昏昏欲睡,奈何“落花有意付流水,流水無情葬落花”。“人非圣賢,孰能無悔?”問題在于學生不敢提問,不善于提問或者是思想上的懶惰不愿思考,無法提問。我們在教學中習慣于教者設疑,學生解疑。學生處于被動思考狀態,久而久之,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學生發展。為此,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啟發誘導,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掌握釋疑解難的方法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師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與教師是志同道合的參與者。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專制、壓抑的課堂氛則給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障礙。教師真誠的微笑,在教學中價值千金。微笑意味著教師關愛學生,盼望得到學生的支持和配合。能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輕松感,愉快感,享受感。當學生質疑問難時,用微笑的神情,親切的語言,給予恰到好處的鼓勵和點撥。每個教師都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要知道,一旦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質疑能力將會成為一句空話。
四、抓住關鍵,突破重點
真實的課堂需要教師注重文本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抓住課本重點字詞,突破重、難點和關鍵點。指導學生閱讀每一篇課文,重點抓住關鍵性的詞語,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們初讀《孔乙己》,誰也不會介意結尾對孔乙己悲慘結局的敘述——“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可細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大約”“的確”的妙用。“大約”“的確”看似矛盾實不矛盾,“大約”說明孔乙己的死無人過問,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塊笑料而已,“如果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因此,他已成為社會上一個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漠的殘酷現實。“的確”說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劇正是受封建科學制度毒害極深的一批下層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引領學生研讀文段,體味語境,體味作者獨到的語言運用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