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萍
臺灣博客來網絡書店2014年書籍銷售排行榜,第一名是鬼才編導J.J.亞伯拉罕(J. J. Abrams)的首部小說《S.》,去年9月才上市,就躋身全年度前十名,顯示它銷售力道之強;臺灣誠品書店2014年的閱讀職人大賞中,1300位誠品閱讀職人從數十萬種書目中選出“最想賣”的書,也是它。
這本書2013年在美國首次印刷20萬冊,立刻斷貨,還被亞馬遜讀者選為“最想擁有的小說”,并獲350位讀者平均4.5顆星的高評價。
這本書讀者年齡層在25到35歲,在年輕人愈來愈少閱讀紙質書的當下,這本書為什么如此受到肯定?
情節像科幻片
名導找小說家跨界玩創意
這本書的熱賣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的魅力。J.J.亞伯拉罕的代表作包括《LOST檔案》、《星際爭霸戰》和《不可能的任務III》,有一些死忠的影迷。這位美國知名編導,作品以善于鋪陳、謎團重重著稱。十多年前,他在旅途中看到一本書上寫著:“看完請留給下一個讀者。”于是決定找知名小說家道格·道斯特一起來玩創意。
而且臺灣版的《S.》還將小說放進收藏盒出售,是全球獨有的設計。《S.》書盒外觀仿照信用卡信封的“K線”貼紙設計,必須撕開封條才能打開。盒里除了有一本名為《希修斯之船》的仿舊書,還有一包配件,裝有畫著地圖的餐巾紙、明信片、照片信件、剪報、羅盤等23個配件。
這可以看出這本書暢銷的另外三個原因。
首先是《希修斯之船》本身的故事就很吸引人,描述主角被強行押上一艘船后,展開神秘兇險的旅程,其中涵蓋了冒險、推理、愛情等小說該有的元素,引人入勝。
而《S.》的情節設定,是一位研究生很喜歡《希修斯之船》的作者石察卡,但石察卡寫到一半就失蹤了;研究生想知道發生什么事,因此研究他最后的這本著作,并且在這本圖書館的書上寫了很多筆記。一位在圖書館打工的大四學生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于是兩人像交換日記一樣,在書上你來我往地展開對談;讀者不知不覺就成了第三位追蹤者,被吸進故事中而無法自拔,這是《S.》的第二個魅力。
配件像桌游
23件小物添破關樂趣
第三是這本書像桌上游戲一樣,許多小物件都讓人驚喜連連。書中兩位主人公在一起調查的過程中,夾入了明信片、剪報等各種文件;讀者不只要看書上的文字,還要看這些配件,像玩游戲一樣。也因此,許多讀者甚至在網絡上寫“開箱文”,或上傳記錄開箱過程的視頻。
23種精美配件延伸閱讀想象,讓故事歷程成為躍然于紙上的冒險游戲。這本書把紙質書的線性閱讀立體化,而且結合書中書的故事線,是前所未有的創意表現;而且讓讀者樂于解謎,互動性高。
有讀者成立在線讀書會,討論如何閱讀這本書,例如不知道明信片的意義是什么?先讀鉛體字還是手寫字比較好?
制作《S.》的過程其實困難重重。臺灣寂寞出版的主編兩年前到版權代理的辦公室看《S.》的雛形,為了保密,不能帶進或帶出任何數據;因此主編回到公司,只能憑印象說明。
經過討論,公司認為“尋找一名身份撲朔迷離的作家”是《S.》最動人的敘事核心,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現電子書無法取代的紙質書的美好,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閱讀經驗,于是決定簽下這本書。
找廠商像選秀
餐巾紙、手寫字都嚴格規定
但簽約之后,才是困難的開端。這本書仿舊書設計,采用泛黃的紙,上面還要有咖啡漬、水漬,而且這些漬跡都經過美國團隊的精心設計,哪一頁滴在哪里,都有嚴格規定。
制作明信片等紙制的配件還算容易克服,唯獨上面畫著地圖的餐巾紙,面積約四十厘米見方,負責印務的工務部門花了一兩個月,找了三四十家廠商,才找到合用的業者。
書中大量的手寫字更是馬虎不得。為了找兩位寫手,出版社征召了近一百人來試寫,老中青三代都有,不只字要寫得順眼、好讀、有個人特色,還要在寫幾萬字的情況下,依舊維持一貫的工整。過程雖艱辛,但發現原來很多人愛手寫。網絡發達,電腦打字幾乎取代了手寫,但手寫的溫度,無可取代。
誠品指出,”復古書頁印刷,加上兩個角色的注記對話,讓閱讀變得更立體更生動。”《S.》中文版包括每一處中文字跡、書盒樣式、配件等,每一關都通過J.J.亞伯拉罕的審核。
(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