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威廉姆森
在法國。1951年。打開收音機,你可能聽到有人高度贊揚打孩子的好處。
一名評論人說:“我不喜歡打臉,可能打傷耳朵、眼睛,特別是使勁打。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打屁股對血液循環好處很大。”
那時候,很少幾個人會覺得這樣的育兒經等同宣揚虐待。30年后,瑞典才成為立法禁止打孩子的第一個歐洲國家。此后又有20多個國家步瑞典后塵,但是法國卻堅定抵制。
與其他歐洲國家態度迥異
立法禁止打孩子的歐洲國家有阿爾巴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摩爾多瓦、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圣馬力諾、西班牙、瑞典和烏克蘭
前不久歐洲委員會公布判決之后,法國媒體刊登不少評論文章。有篇文章的標題直接高呼“打屁股——法國激情”;大批寫手在網上論壇爭相表態,宣揚法國人所說的“打屁股”(la fessee)的好處。
法國最暢銷的親子雜志《父母》的作家克里斯汀·赫爾南德茲說:“反應出乎意料。我們的許多讀者都說,打孩子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令人吃驚的是,許多父母仍然認為,這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的好方法。他們認為,有時候必須向孩子展示威信。這是法國傳統育兒方式的一部分。”
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在法國,針對兒童的暴力也是違法的。但是,法國允許父母“輕度”教訓孩子。那么,如何才算“輕度”、如何才算構成犯罪的“暴力”呢,這就要由法庭來判定了。因此,判決時常引發爭議。
2013年,法庭判一位父親打9歲的兒子過分,原因之一是他居然先給孩子脫了衣服。父親被判罰500歐元。但是,結果導致全國民意分裂。
兒童歷史學家瑪麗-弗朗西斯·莫瑞爾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主教會和國家政府都強調法國父母有把孩子養育成模范公民的義務。“父母有權利、有義務,但是,孩子只有義務。”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從1歲起就經常挨打,下令的正是他父親。莫瑞爾說,1979年瑞典立法禁止打孩子,法國人覺得非常好笑。但是,態度也在不斷轉化。“有了避孕措施,生孩子越來越少,大多數孩子都是父母非常想要的。(人們)對孩子的權利有了新的理解。”
民意調查顯示,關于立法禁止打孩子,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反對率不相上下。去年,英國為69%;2009年,法國為67%。但有時,人們討論這一問題的腔調卻大相徑庭。
英國親子網站“媽媽網”上的留言評論是一致反對,不少人形容打孩子“可惡”、“欺凌”、“不可原諒”。這類震驚、深惡痛絕在法國中產階層就很少見了。
輕打一下幫助血液循環
巴黎市中心的羅屈埃潘小學,父母看法不一,但不少人非常愿意為打孩子辯護。
一位父親說:“不能是制度性的(打)。但有時,對某些孩子來說,要讓他們懂得底線,打一下很有必要。不懂底線,孩子以后可能會犯大錯誤。”
一位有兩個孩子的母親說,她認為“輕打一下讓孩子明白”沒錯,但是,歐洲法庭的判決也很重要,因為打孩子確實“有可能演變成虐待”。
只有一位媽媽徹底反對打屁股:“我認為這是在孩子面前抹黑父母。可怕!”
《法國媽媽育兒經》一書的作者德拉克曼說,法國社會更加保守,育兒方式比英國和美國“更重視傳統、權威”。
《法國媽媽育兒經》在英美都非常暢銷。德拉克曼說,英美兩國都重新對法國的育兒方式感興趣。她說:“我認為,在英國和其他一些地方,被動的、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方式太過分了。”但是,就算在法國“也很難找到一位支持打孩子的專家。”
過去50年內,法國已經禁止學校內體罰,越來越多的父母好像也熱衷于避免使用體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會支持立法。
德拉克曼說:“法國父母認為(制定)新法律是侮辱他們無能——不能區分打屁股和虐待。”
有評論人士說,反對新立法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一些法國人不喜歡政府打著道德旗號唱高調、干預家事。
也許,政府過去的高調唱得太動聽、影響太根深蒂固了?
羅屈埃潘小學外,等候接孩子的一名父親說:“打一下死不了人。我小時候經常挨打——幫助血液循環。”
也許,他的父母在20世紀50年代經常聽收音機?
(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