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達·盧杰里
斯德哥爾摩的冷戰小島
●阿曼達·盧杰里

美麗的群島

蘭斯奧特燈塔
斯德哥爾摩群島是瑞典最大的群島,它由大約三萬多個小島組成,位于城市的東南方向,深入波羅的海。一些小島現在是頗受歡迎的夏季度假勝地,海岸上林立著度假村、紀念品商店,還有很多正在度假的瑞典人。
但我去的島并不在其中。我要去的是奧加島——群島最南端的一個島。這里是冷戰期間最先進軍事炮臺的所在地,直到2013年1月才對公眾開放。要來這里必須先乘坐列車行駛70公里,然后換乘大巴走23公里,穿過蜿蜒的公路和茂密的森林,最后在桃羅島的安卡魯登港口搭乘游船行駛4公里才能到達。從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出發,這趟旅程需要將近三個小時。
乍看之下,這個4公里長、500米寬的島并不值得游覽。島上的常住居民有20人,還有一個鳥類觀測臺。但是島上曾經建起了復雜到可怕的38個最先進的軍事設施,當時被掩埋在地下,幾乎看不到。這些設施橫貫整個島,為抵御外敵對瑞典的進攻嚴陣以待。如今,只剩五處設施——包括一個可以攻擊27公里開外目標的冷戰時的炮臺,這座炮臺可以承受比廣島核爆強五倍的原子彈的攻擊。
這不是上島后你就會明白的。
我們的渡輪擠進港口。海岸上的人很少,所以很容易就找到了雅克·克利薩,老人面帶微笑,與我緊緊握手。克利薩是島上的居民,也是一個軍事專家,他曾是坦克連的連長,或者按他開玩笑的說法是“我是島上5%的人口!”他熱情地歡迎我,帶我坐上了高爾夫小車——這是在奧加島上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們在土路上顛簸前行,這條路就是該島的主干道了。


奧加島
我們的第一站是冷戰時期的一個堡壘,也被稱為蘭斯奧特炮臺。在石頭和灌木的掩藏下,巨大的花崗巖上凸出一門軍綠色的加農炮。附近,有一扇迷彩色的門藏在石頭之間,它通往地下。這個遺址看起來并不大,但是這時克利薩向我示意門外的一幅地圖。這就像是一個兔子的洞窟,一個巨大的地下迷宮就在我們腳下,它共有地下四層,18米深。1977年完工,使用至1991年冷戰結束。這個炮臺駐扎325個士兵——還有對空炮和機關槍可以射向海岸線。

海邊風景
“冷戰期間,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大炮。”克利薩一邊打開門一邊告訴我。在旅游旺季,這里會定期組織游覽,但是明智的做法是直接給克利薩發郵件,在來之前確保有英語導覽。
瑞典原來有六個海岸炮臺,每個都裝備三挺12厘米炮,用來在冷戰期間抵御進攻。蘭斯奧特炮臺是僅存的炮臺。
奧加雖然只是個小島,但卻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是幾條重要航線進入斯德哥爾摩的入口,所以它成為瑞典重要的國防據點。雖然在冷戰期間瑞典保持中立,但是瑞典擔心一旦美蘇發生沖突,蘇聯會從東邊席卷整個歐洲。所以瑞典建立了像這樣的高科技、高成本的炮臺。“我們知道炮臺建得很成功,因為我們從沒有機會用它。”克利薩笑著說。
所有人都害怕真正戰斗的“熱戰”,包括中立的瑞典在內。當時,瑞典20%的預算用于國防(現在低于2%)。僅蘭斯奧特炮臺就耗資六億克朗。瑞典的空軍規模曾經是世界第四。按照法律規定,任何住一戶以上的建筑物都需要建造防空洞。
克利薩和我走過了兩重門,門墻都是1.5米厚。他說第一扇門是用來抵擋原子彈爆炸的沖擊波的,第二扇是用來防毒氣。里面有一個淋浴間,如果任何士兵不幸遭遇爆炸,就可以在這里清洗。下一層是盥洗室、營房和廚房,墻上藍綠色的陰影有20世紀70年代的風格。一切都像1991年時軍隊離開這里時一樣。當我打開一個櫥柜時,發現里面還有一罐咖啡,咖啡粉已經石化成一整塊了。

蘭斯奧特炮臺內部
回到頂層,我們在炮臺室里駐足。彈藥堆在墻邊,準備好裝入炮膛。我跟著克利薩鉆過一扇小門向上看:隨著金屬的爬梯向上還有一層,上面的這座塔樓安裝著我從外面看到的加農炮。我抓緊了爬梯往上爬。
我坐在其中一門炮的邊上,兩腿在半空搖晃,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看到這么大的一門炮。這就是小小的奧加島的驕傲,它讓我感到震驚——這座島的防御工事竟如此隱蔽。
后來,我從克利薩那里借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騎著它去島的南端。我找到了蘭斯奧特燈塔,聳立在我眼前。它是群島最大的也是瑞典最古老的燈塔,向遠處的船只閃著綠光。一座加農炮指向南方,后面是一個水泥碉堡。在遠處的堆滿石塊的海岸線上,還有兩座加農炮警戒著。奧加島的第一個防御工事建于1933年,這個炮臺和堡壘在二戰時曾使用過。它和冷戰時的炮臺一樣,是用來威懾的,從未參與戰斗。蘭斯奧特炮臺在20世紀70年代取代了它,然后在2009年蘭斯奧特炮臺也退役了。
我繞了燈塔一圈,向內陸進發,我小心地避開巨大的花崗巖,欣賞著荒蕪的海岸線,在石塊中間點綴著一些些小小的紅色房子。距離碉堡約30米遠的地方,我停下來向下看,我發現腳下有金屬螺栓。我一直走在堡壘上,之前竟沒有察覺。
奧加島震懾了軸心國和前蘇聯,幫瑞典贏下兩場戰爭。現在我終于意識到,波羅的海的這個遍布石塊的小島上有這樣的防御工事是毫不奇怪的。
(編輯/唐馨)

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