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離開正值隆冬的北京,同楊尚昆、王震乘專列南下廣東。
冬天的太陽透過車窗,照在前來探望鄧小平的“前方將士”身上。鄧小平深情地對時任廣東省省長的梁靈光說:“特區是我的建議,中央的決定,5年了,到底怎么樣,我要來看看。”
深圳,是他難以割舍也放不下心的地方,坐在駛向迎賓館的汽車里,他幾次輕輕撥開車窗的紗簾,注視著一掠而過的樓群、工地、人流。5年來的風風雨雨鄧小平對這個在某些自己人眼里顯得有些“離經叛道”的孩子,給予了不同尋常的關照。早在1981年,國家處于國民經濟調整期,拿不出錢來投入和支持特區。鄧小平在這年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語重心長地對廣東省負責人說:“經濟特區要堅持原定方針,步子可以放慢一些。”“放慢些”是出于對國家經濟暫時困難的考慮。但是原定的方針不能變,特區要堅定不移地干下去,這是最根本的。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業區擬聘請外籍人士當企業經理,遭到一些人的責難。鄧小平得知這一情況,立刻拍板道:可以聘請外國人當經理,這不是賣國。
5年來,深圳人突破重圍,獨立作戰,摸著石頭過河,光著腳爬山,沒有任何先例可循,一切都是在需要中探索。他們受夠了外人的冷遇和白眼,急于訴說自己的委屈和不平,渴望得到鄧小平一個鼓勵與支持的答案。
然而讓深圳人始料不及的是,鄧小平聽了省市領導的匯報以后并沒有立即拿出自己那張最具權威的贊成票。相反他平靜地說:“你們講,我聽。”“你們講的我全裝在腦殼中,不發表意見。”
人們以為特區是他鄧小平自己倡議的,以他的性格光聽還不能輕易表態,那么讓他看了之后,他或許才會說。
省市領導陪他走上了國貿大廈的天臺,他看到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
省市領導陪他走進了新一代電腦工廠的車間,他看到了新技術的快速引進;
省市領導陪他坐在漁民的客廳,他看到了老百姓的收入甚至超過了自己……
走出漁民村,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梁湘忍不住問鄧小平:“像漁民村這樣的居住和生活水平,全國人民做到要多少年?”
鄧小平說:“大約要100年。”
梁湘說:“不要那么長吧?”
鄧小平說:“至少也要70年,到本世紀末,再加50年。”
后來,人們聽到鄧小平向全世界宣布,要在下世紀中葉,使全國人民的生活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回想鄧小平在漁民村說的“要70年”,那不正是下世紀中葉嗎?顯然,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早已在他心中醞釀的一個偉大戰略目標,只不過一向注重實踐的鄧小平更重視從實際出發,從1979年起就開始從理論上、從實踐中論證這一偉大戰略目標的可行性,從1983年江浙之行對小康目標的考證,到這次廣東視察,他一刻也沒有停止地思考著這個宏偉的目標。他曾經說過:也許我們活不到下個世紀,但是有責任為后來的人提出奮斗的目標……
隨后,鄧小平前往蛇口。蛇口的改革實踐,從本質上說是社會改革的實踐。“如果孤立地研究這個區域的經濟模式,未免小題大做。如果把它放在全國開放政策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來考察,那就有所不同了。”在蛇口這個試驗場上創造了許多個中國的第一:
最早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
最早開創由一家企業全資開發一個社區的先例;
最早在全國采用工程招標的做法;
最早改革干部制度,實行聘任制,破除干部終身制;
最早開始職工住宅商品化;
最早成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保險機構:平安保險公司;
最早創辦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銀行:招商銀行;
最早建立國內第一家不靠國家投資,由中外合資興建的大型深水港:赤灣港。
1979年,蛇口是一片荒灘,荒草萋萋,路面坑坑洼洼,連廁所和洗臉水都沒有,如今道路四通八達,廠房林立,一個現代化工業區已初具規模。雖然花去人民幣1.5億元,但卻沒讓國家投資一分錢,完全靠自己籌資或貸款解決問題。如果中央的改革開放政策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蛇口就是改革大樹上結出的豐碩
之果。
鄧小平登上了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曾乘坐過的退役客輪——明華輪改裝而成的海上游樂中心。他時而遠眺深圳灣的誘人景色,時而又移眸伶仃洋海面那些你追我趕、誰也不甘屈居人下的過往船只……
午宴上,鄧小平連飲三杯茅臺國酒,乘興為主人題寫了“海上世界”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在給深圳留下了一句“只是綠化不夠”的指示之后,鄧小平乘炮艇轉往珠海。
在珠海,他去了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合資企業的香洲毛紡廠;也去了珠海人自己設計的獅山電子廠,又看到了拱北口岸、工業區、九洲港和直升機機場。
他還會見了第一個到內地投資的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及澳門的馬萬祺等人。他說:“辦特區是我提議的,不曉得成功不成功?”
霍英東說:“這政策是對頭的。”
鄧小平得出結論:“看來路子走對了。”
按照接待方案,考慮到鄧小平第一次來珠海,機會難得,希望他能給珠海題詞。因此,珠海賓館總經理張倩玲與市長梁廣大商量后,特意準備好桌子和筆墨紙硯,擺在鄧小平用餐后的休息室里。
當鄧小平用完餐稍事休息后,張倩玲走過來,懷著企盼的心情對鄧小平說:“請您給題詞留念好嗎?”鄧小平欣然接受。
在人們的簇擁下,他站起身往桌子方向走去。拿起蘸滿墨汁的筆,他像是在問自己:“寫什么呢?”沉思片刻,他揮筆寫下了讓珠海人民永生難忘的七個大字:“珠海經濟特
區好!”
這是他到廣東后,首次題詞贊揚特區。這不由得又一次使人聯想到:他在深圳為什么既不明確表態,又不揮筆題詞呢?深圳人的心情當然更為復雜。當深圳人得知鄧小平為珠海題詞的消息后,才恍然大悟。我們怎么這樣不主動呢?這幾年對深圳的議論一直不斷,能不能請他也給深圳題個詞、打個分,看看“及格”“不及格”?于是,深圳市委領導經過商量,決定派時任市接待處處長的張榮趕往廣州,去請鄧小平題詞。
此時,鄧小平已在返程的路上。在順德這個深圳的“小表弟”家里落了一下腳,在聽取了縣委書記歐廣源匯報之后,回到廣州。
鄧小平下榻廣州珠島賓館,他還不知道深圳的同志已趕到廣州,正在等待他的題詞。
張榮在廣州通過有關方面將深圳人的請求向鄧小平做了匯報,但是老人家再次使深圳人感到意外。他說:“回到北京再題吧。”
這時已是陰歷的臘月二十九,深圳人還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機會,市委書記梁湘對紛紛前來問詢的人們說:“這說明我們的工作離黨中央的要求還有距離。珠海題了,好!應當向別人學習,但我們的氣不能泄。”
大年三十,人人都準備過年了,羊城的陽光分外明媚,羊城的花市花香怡人。鄧小平早早起來,領著小外孫在住處的小花園內散步。
鄧小平的女兒鄧楠看到遲遲不肯回去過年的張榮,想了想說:“那,就這樣吧,將他一軍!我們把紙、筆都準備好了,他一回來,我就同他說。”
鄧小平散步回來,看見桌上擺著紙、筆,連墨都研好了,便問:“啥子事?”
鄧楠把張榮介紹給他:“這是深圳來的張榮同志。”
鄧小平笑笑說:“認識,認識。還沒回去過年?”
鄧楠說:“你沒給題詞,人家哪有心思過年?!”
鄧小平聽后笑了笑說:“這么嚴重,還要等著過年?”
于是在沙發上坐下來,問道:“你們說,寫什么好呢?”
張榮趕忙遞上幾個準備好的字條:有“深圳特區好”,“總結成績和經驗,把深圳經濟特區辦得更好”等,鄧小平拿起字條念了一下,隨手擱到一邊。然后拿起筆,在硯中蘸上墨,略作思索就俯下身去,在紙上一字一字地題寫:“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題詞剛寫完,墨跡還未干透,張榮已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喜悅,趕忙上前將題詞折疊起來,匆匆走出一號樓。他興奮得竟然忘記了向鄧小平及其家人道別。
大年三十中午時分,電話鈴聲急響——廣州長途!一直守候在電話旁的副市長鄒爾康拿起話筒。
“題了!鄒市長,題了!”話筒中傳來張榮激動得有些發顫的聲音。
“題了些什么?喂,你說慢點!”鄒爾康說。
張榮說:“好,比我們想象得要好得多。”他題的是:“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值得說明的是,細心的鄧小平在落款時,沒有落在廣州下筆時的時間,而是把時間稍稍提前了一點,落的是他離開深圳的日子。也就是說,他對深圳的結論是在實地考察時就形成了的。也許,當他踏上深圳土地的第一分鐘,就已經在考慮如何評價深圳了。
1984年春節,凌晨。當第一枚喜慶的爆竹呼嘯著在深圳的夜空中炸響時。全城立刻沉浸在一片喜慶和歡樂之中。這個春節,有了鄧小平這份厚重的禮物,深圳人過得快樂、踏實又充滿喜悅。
(摘自陳開枝:《1992鄧小平南方之行》,
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