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民
摘 要:針對信息化技術提高樣品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展開了探討,詳細闡述了信息化管理系統和樣品編制應用,并系統地分析了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樣品中的運用,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環境監測;信息化技術;樣品;信息化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X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8.142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日趨成熟,其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則更加重要。環境監測是指政府部門利用物理和化學方法檢測環境質量的過程,旨在了解環境的基本情況,從而改善環境的質量。信息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環境監測的效率,還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1 信息化管理系統
信息化系統的開發貫穿環境監測工作的全過程,使環境監測程序的運行更加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在操作信息化系統管理的過程中,先要登錄Excel數據庫平臺,通過此信息系統規范了每個工作環節,提高了環境監測的管理水平。
信息化系統管理是以監測任務單作為主線,處理常規類型的監測任務。在接受客戶簽訂委托合同后,依據所簽合同建立監測委托合同信息,監測技術室負責人根據監測委托合同安排人員做后續的監測工作。
在合同中,需要填寫相關的內容,比如合同號、監測目的、受檢單位名稱、建設項目名稱、詳細地址和單位編號等要素。這樣,錄入的基礎數據信息就會自動生成到企業信息庫,有利于以后工作的開展,即填寫合同號、監測目的等。在受檢單位名稱處填寫關鍵字,用鼠標點擊“單位編號”,再點擊“選擇類型”,就會自動提取所要的信息,方便而快捷。
樣品采集在環境監測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化處理為樣品收集整理、分門別類和更新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平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監測環境的數據更科學、更準確。在樣品管理中,也有不需要到現場采樣的監測任務,比如外來樣品的受理,所填報的監測任務號、樣品種類、樣品編號等信息也會自動生成到樣品分析結果匯總數據庫中。信息化處理的自動化、科學化是其他處理無法比擬的。
2 樣品編制應用
采集的樣品編碼規范,采用“年份號+樣品類別特征字符+
序號”的方式確定監測任務號,并在監測任務號的基礎上派生樣品編號,為管理信息系統的代碼化奠定了基礎。
2.1 監測任務的編碼
監測任務的編碼是由監測時間、任務類別和序列號組成的,任務類別分為8類,即水質、氣體、煤質、油煙、固體、噪聲、酸雨和考核。任務編碼規則如下:
◇水質:年份后兩位數+W+四位數字序號,比如13W0001。
◇氣體:年份后兩位數+G+四位數字序號,比如13G0001。
◇煤質:年份后兩位數+C+四位數字序號,比如13C0001。
◇油煙:年份后兩位數+Y+四位數字序號,比如13Y0001。
◇固體:年份后兩位數+S+四位數字序號,比如13S0001。
◇噪聲:年份后兩位數+N+四位數字序號,比如13N0001。
◇酸雨:年份后兩位數+R+三位數字序號,比如13R001。
◇考核:年份后兩位數+E+三位數字序號,比如13E001。
其中,水質例行監測的任務按水質類型編碼,規則如下:
◇飲用水:年份后兩位數+WY+月份兩位數+日期兩位數,比如13WY0101。
◇地表水:年份后兩位數+WD+月份兩位數+日期兩位數,比如13WD0101。
◇水庫:年份后兩位數+WS+月份兩位數+日期兩位數,比如13WS0101。
◇湖塘:年份后兩位數+WH+月份兩位數+日期兩位數,比如13WH0101。
2.2 監測樣品的編碼
監測樣品的編碼是由任務編號和樣品序號組合而成,具體規則如下:
◇設有采樣點位(比如酸雨、環境空氣):任務號+監測點位編號+“-”+數字序號。
◇采樣容器有編號(比如油煙的濾筒號):任務號+容器編號,比如13Y0001-A-01,“13Y0001”是合同號;“A-01”為油煙的濾筒號。
◇無采樣容器編號和采樣點位編號:任務號+“-”+兩位數字序號,比如13W0001任務有10個水質樣品,則樣品編號依次為13W0001-01,13W0001-02,……,13W0001-10。
所以,信息化管理系統擁有完整的樣品編碼,在樣品流轉時,不僅能保證樣品的唯一性、有效性,還能保證監測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因為在無樣品來源信息,每個樣品對分析人員而言都是密碼樣時,分析人員不可能隨意修改監測結果。
3 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樣品中的運用
3.1 接收現場監測原始記錄表系統
先進入服務器界面,自動生成我的工作臺,就可以辦理相關的水質、氣體、煤質、油煙、固體、酸雨和考核等接樣工作。
3.2 辦理業務系統
根據監測技術室外交來的現場原始記錄表,在“待辦事宜”中辦理相對應的工作,并與現場原始記錄表對照,逐條審核比如樣品種類、采樣方式、監測點位、采樣時間和分析項目等要素,確定了信息是完整的后,點擊樣品編號上方的“自動生成”標志,“樣品編號”就會自動生成,最后點擊菜單欄的“保存”,所有資料就會自動生成到數據庫中。這樣,接樣工作的第一程序就完成了。
3.3 監測任務單系統
在完成“采樣原始記錄表”的工作后,在“待辦事宜”中單擊“水體監測任務單——發放分析任務”,會自動生成“監測委托合同”,在“確認樣品交接”右側選擇“是”,并根據現場開據的委托監測收費通知單錄入有關要素并保存后,再次生成不同監測項目的“監測任務單”,保存并確定。該系統的開發有利于分析人員填報分析并計算、編制監測報告,有利于環境質量季報統計工作的開展等。此時,所有接樣工作程序全部結束。
3.4 重做系統
如果接樣工作系統完成后發現有些信息不完整,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時,可以在目錄中雙擊“已處理工作”,找到需要重做的工作任務單,點擊右鍵“重做”,更改后再將“是否在中間庫修改樣品編號”中“是”修改為“否”,點擊菜單欄的“保存”并確定,數據庫中的資料就會補充完整。
信息化系統的開發運用替代了紙質報表填報的煩瑣,使監測流轉過程更加清晰,監測報告單的編制更加方便、快捷,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監測管理水平。
4 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信息化系統數據庫中,所設置的項目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項目的選定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T 14848—1993《地下水質量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采集樣品后,監測技術人員在錄入原始記錄電子表時,地表水和污水項目中存在一些問題。
其中的區別在于地表水、地下水分析項目的金屬類沒有“總”字出現,而污水分析項目的金屬類中出現了“總”字,即銅、鎘、鉛、鋅等項目。那么,在信息化數據庫中應按監測項目標準設置相應的項目,這樣,監測技術人員在數據庫中提取監測項目時就相對方便、快捷,樣品管理員在接收現場監測記錄表和現場監測記錄電子表審核時也就相對輕松。不然,每接一單原始記錄電子表都要更改監測項目,工作量也就會相對增加,體現不出信息化管理平臺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和方便而快捷的特點。特別是“三同時”驗收項目,既有地表水、地下水,又有污水,雙方選擇填報、修改時都費時又費力。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監測工作對于當地環境部門污染治理和提高環境質量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環境監測工作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因此,為了提升了環境監測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先進性,需要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以進一步推動我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任小龍.基層環境監測站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初探[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1(04).
[2]鄧靖.信息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8).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