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舟
你是聚會中能說會道、仿佛能把全宇宙的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的家伙,還是默默在角落里咬吸管,對熱鬧束手無策的人呢?
初到新地方,你是很快融入新群體的“自來熟”,還是過了很久可能只與一兩個人熟悉甚至一直獨來獨往的“獨行俠”?
誰都喜歡活潑外向的人,因為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人太有距離感,讓人摸不清他在想什么;內向的人太沒自信了,動不動就羞澀靦腆,讓人連玩笑都不敢跟他開。
只是,外向就一定跟自信、跟很強的社交能力、跟成功等同嗎?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就注定是被動、消極、沒信心、害羞,要被劃歸失敗者的行列嗎?成功和失敗的劃分本就武斷,外向和內向的含義也并不如此簡單。
內向與外向,估計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穩定的一個人格維度。類似黑與白、陰與陽的二分法,放到人類的個性之中,就變成了內與外。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傾和外傾兩種態度,跟任何其他的對立力量一樣,內傾與外傾是一種彼此互補的關系。在他看來,內傾是指心理能量轉向內部,具有一種主觀傾向。
內傾的人更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偏見、幻想、夢和個性化的知覺。當然,這些人也知覺外部世界,但他們只是有選擇地、帶有自己主觀看法去知覺外部世界。
與此對應,外傾指把心理能量投向外部,從而使人指向客觀事物,并離開主觀意向。外傾者受到他們周圍環境的影響要比受他們內部世界的影響多。他們往往特別注重客觀態度而壓制主觀態度。
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造就了我們含蓄內斂的性格,但是個性張揚、敢作敢為、能說會道,甚至賭徒般冒險的個性在這些年一下子成為了社會新寵,害羞、被動,成了失敗者的代名詞。其實,需要澄清的是,害羞、被動等并非專屬于內向者的標簽,這僅是目前流行觀點中對內向者的偏見。不過,個性內向的人對刺激反應敏感,喜歡深入事情的內部,因此恢復精力的時間更長,刺激太多會讓他們感覺精疲力竭。一塊小石頭投入他們的內心,便有可能驚起滔天巨浪,感情體驗深刻又感覺無法被理解。由于內向者比外向者更關注內在世界,有時過于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中,故也顯得與身邊的人格格不入。
性格和氣質不同,內外向屬于先天的氣質類型,我們無法更改,而性格卻可以后天培養。氣質本身沒有高低好壞之分,每種氣質都值得被珍視,因此內向者無需妄自菲薄。內向的人應該做的不是否定自己與生俱來的氣質,不是硬要按照外向人處事做人的方式改變自己,而是了解自己的個性,然后揚長避短。內向者具備外向者所不具備的超強的內省能力,至于社交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來提高的。
對于內向者,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內心的罪惡感和羞愧感。這才是目前流行的觀點“內向者不善交際”的罪魁禍首,這是社會對內向者有偏見引起的惡性循環。
小時候,長輩們大多會夸贊小孩子活潑大方,而個性內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受到過公開或隱蔽的責備,如怕生、沒禮貌等。從長輩那里,他們學會了對待自己的態度,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個性不夠活潑,是不受喜愛的。這種責備被內向者內化,產生對自身個性的罪惡感和羞愧感,導致長大后他們的行為進一步退縮。
罪惡感是覺得自做錯事而心有不安的情緒。由于內向的人對微小的失誤察覺敏感,為了避免自己的言語行為影響他人就會產生退縮行為。
羞愧感的消極作用更大。羞愧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想挖個洞鉆進去”的感覺。它跟存在相關,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進而希望自己消失的感覺。羞愧感迫使我們退縮和隱藏,使我們無法自如地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想法。
罪惡感和羞愧感也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健康的罪惡感是基于真正的、事實上傷害了他人的基礎上的。而上述的不健康的罪惡感則是由于過分擔心和焦慮引發的,并非真的給他人帶來了傷害。羞愧感也如此。
這個社會對內向者的偏見,是內向者在內心為自己上的刑。
內向者需要先停止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指責,內心的沖突會讓人筋疲力盡。但其實,每一次的內在沖突都是一次自我同一性危機,在沖突中,我們不斷刷新對自己的定義,漸漸不再跟自己過不去。
人具有一種內在的治愈力,一旦達到了自我了結和自我分析的程度,這種治愈力就會讓人向著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
這個世界需要個性獨特而品質可貴的內向者。靜水深流,一個完全接納自我的內向者也許不是聚會中最吸睛的那個,但絕對是你越交往越會被其深度吸引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