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趙 幸 通訊員 余國卿 邱麟杰

蜿蜒銀線,串聯起了千家萬戶的光明溫暖。
巍巍鐵塔,屹立于連綿起伏的山巒之間。
贛鄱山間、雪域高原,建設者們揮灑汗水,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足跡……
一路高歌一路前行,2014年,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電網建設在高速發展的道路上,在電網投資、建設規模方面創下歷史新高,保證了重點工程的有序推進,書寫了電網發展的新篇章。
2014年7月28日,宜春電網兩項110千伏項目順利通過宜春市發改委的核準批復,縮短了近一半的審批時間。這也是江西省政府實施簡政放權以來,首次由地市發改委核準批復的兩項電網項目。
2014年,國務院接連三次在常務會議上提出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分別取消和下放247項行政審批事項。江西省政府也下文明確110千伏及以下輸變電工程的環評與核準由相關地市自行審批。公司緊緊抓住政府簡政放權的契機,著力提升前期工作效率,138項電網工程獲得核準,創下了歷年之最。
國網宜春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一專責告訴記者,以往110千伏電網項目需要經過宜春市發改委及江西省發改委的審批,通常需要約一年時間才能順利拿到“批條”。自2014年初接到省公司下達的任務后,宜春墨山110千伏變電站2號主變擴建等兩項輸變電工程,前后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審批。“受益于簡政放權,審批的環節少了,不僅節省了時間,也減輕了我們的工作壓力。”該專責感慨地說。

2014年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開啟了我省“五年決戰同步小康”的新征程,新型城鎮化不斷加快推進,未來土地和廊道資源日益寶貴。“電網規劃項目若不能得到提前預留和保護,將造成電網項目無法順利落地。”公司發展策劃部相關人員坦言。為此,2014年,公司緊抓各地市政府修編“十三五”城市總體規劃的契機,促請省住建廳發布《關于開展全省電網設施專項規劃工作的通知》,正式推動全省及各設區市、縣(市)的電網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保障電網設施站址和廊道得到有效預留和保護。
2014年12月30日,九江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強電網發展與電力設施保護的實施意見》。這是一份市政府最高級別的文件,細化涵蓋了組織協調、規劃落地、項目審批、電網建設、電力設施保護、需求側用電管理等7個方面26條支持措施。文件中明確規定,電網專項規劃應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規劃、國土等部門根據電力專項規劃將變電站建設用地和線路走廊電纜通道納入總規、控規,編制電力設施布局和電力管網布局規劃,維護電網規劃的穩定性。
政策握在手,藍圖已繪就。面對2014年繁重的電網建設任務,公司建設部以解決在建工程重點難點問題為第一要務,積極創新管理手段,建立“掛點重點工程”的工作機制,旨在服務基層、服務現場,確保全面完成電網建設任務。
公司建設部2014年3月下發的“掛點重點工程”工作方案明確指出,500千伏工程由部門負責人直接掛點;建設部各專業處室根據2014年電網建設里程碑節點表,各選取一個220千伏重點工程進行掛點。
為保證掛點工作不流于形式,不出現“只掛名不掛事”的現象,公司建設部突出“主動”和“實效”,要求掛點負責人每周電話詢問工程建設情況一次,每月深入現場協調工程建設情況一次,并對現場反映的問題在三個工作日內作出反饋。
建設部負責人掛點的500千伏石鐘山-洪源工程因塔材供應滯后影響了施工進度。對此,建設部負責人多次與塔廠協調,一周內便解決了問題。
回憶起掛點的220千伏貴溪南輸變電工程,建設部建設管理處負責人印象深刻。該工程施工地點建設環境極其惡劣。“工期最緊張的時候正逢雨季,道路泥濘,人都只能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到項目部,設備進站更是個大難題。”由于該工程是迎峰度夏期間解決江西東部斷面供電問題的重點工程,同時還涉及7條220千伏線路的停電、破口施工,建設部人員與參建單位在現場同進同出一個星期,攻克現場施工最后的“硬骨頭”,保證了工程如期投運。
據統計,“掛點重點工程”工作機制建立以來,建設部掛點人員下現場46次,共收集現場問題38項,已解決36項。其中,涉及地方政府“三通一平”、進站道路、公路及鐵路跨越、物資供貨等重大問題18余項,審查方案7項,總結提煉共性問題3項,取得顯著成效。
隨著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贛州電網掀起了新一輪建設高潮。2014年,贛州電網安排項目114項,固定資產投資16.78億元,超過全省建設資金及項目數量的五分之一。
一邊是電網項目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一邊是管理區域大、管理人員不足、管理成本高等問題的日益突出,國網贛州供電公司基建管理人員直呼“壓力山大”。2014年贛州電網基建項目僅110千伏就有39項,且分布廣泛,而建設管理專責僅有4人,根本無法滿足現階段電網快速發展的需求。
“我們都是采用下現場的管理方式,一個工地接著一個工地‘連軸轉’。今年項目多,像尋烏、石城等比較偏遠的縣,單程就需要3個多小時,路上就得花費不少時間。”該公司建設管理專責坦言,這樣來回奔波不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還存在管理成本高、決策效率低、安全質量管控不及時等問題。
如何破解管理瓶頸,提高基建管理效率和質量?走科學與精細化管理道路?贛州公司按照“更集約、更扁平、更專業、更統籌、更重視基層”的要求,對管理變革進行大膽創新和科學實踐,建成電網建設“市縣一體化”指揮平臺。
該公司借助電信運營商無線3G網絡資源,以設計評審中心硬件設施為基礎,建設互動式基建管控指揮中心,涵蓋電網項目集中調度、電子設計評審、線路三維GIS展現、基建現場實時監控、遠程會議及工程電子檔案集中管理6大功能,實現市、縣兩級電網項目全方位一體化管控,在促進基建現場施工規范化、保障施工安全、提高人員工作效率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贛州“市縣一體化”項目管控中心,建設部技術專責輕點手中的鼠標,遠在80公里之外的110千伏信豐花園變電站施工現場實時畫面就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我們可以將畫面放大、旋轉,清楚地檢查施工工藝和現場環境的細節情況,還可以利用照相、攝像功能對違章行為進行抓拍、錄像。”該專責一邊操作一邊介紹。
據了解,自從有了監控大屏這個“千里眼”,不僅現場施工情況盡在掌握,對安全質量關鍵環節也能做到一目了然,施工現場違章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較2013年整體下降25.68%,被施工人員戲稱為安全質量管理的“緊箍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