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導航]
在寫狀物類作文時,要把某一個特定的事物介紹清楚,關鍵在于抓住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我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同時,我們還要做到“言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順序來描寫該事物。描寫順序可以是空間的,也可以是時間的,比如植物,會隨著時節的變化而不停生長,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形態。這樣,描寫對象的特點才不會雜亂無章,才能讓人一目了然。
[例文品析]
枇 杷
奶奶家有個小小的花園,那兒是一個芳香四溢的世界:有絢麗的月季,有多姿的菊花,有華貴的芍藥……但是,我最喜愛的,還是那棵挺拔可愛的枇杷樹。(一陽評:開門見山,直接通過對比引出描述的對象——枇杷。)
每當我看到這棵枇杷樹,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精神一振。看,那碗口粗的樹干,筆直筆直地插向藍天,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兩米多高處,分出了無數枝杈,像一把奇特的大傘。枝杈上的枇杷葉,一片片碧綠碧綠的,充滿了活力。微風拂過,枇杷葉“沙沙”地響了起來,似乎在演奏一首動聽的大自然交響曲。這一切,都含著一種樸素的美。(一陽評:直接描述枇杷給“我”的整體直觀印象——精神一振,緊接著運用整體觀察與局部觀察結合的方法,抓住枇杷樹的外形特征,寫出枇杷樹的靜態美和動態美。)
枇杷最是奇特,到了秋末冬初,其他樹大多葉落無聲,枇杷樹卻在悄無聲息之中,在生氣勃勃的綠葉叢里悄悄添上了一種色彩——白色。(一陽評:這是文章第一處時節點,也是引領之點,點出枇杷樹的與眾不同之處。以此為起點,接下來的段落,顯然也將是以時節為劃分,將枇杷樹的花、葉和果等在不同時節的各自特點、變化程度表述出來。這樣寫,就會使文章言之有序。)噢,原來枇杷樹開花了。那些小花實在太不顯眼了,白白的、小小的,害羞似的藏在綠葉叢中。我常常喜歡站在枇杷樹下,享受那些枇杷花散發出來的清香,深深呼一口,渾身都覺得舒服。枇杷花兒雖沒有迷人的色彩,但是它們的清香卻很有魅力。(一陽評:在抓住枇杷花的外貌特征進行描繪的同時,以抒情的筆調寫出“我”的感覺——喜歡享受枇杷花的清香,這就使文章有了情感的 波動,文章就變得生動起來。)
大約到了三四月,枇杷樹結果了。這時的果實還沒有成熟,顏色是青的,就像用碧玉雕成的一般。(一陽評:時節變遷,枇杷樹的外貌有了變化,繼續抓住這些特征進行細致描繪,表現枇杷樹的特點。)雖然奶奶說過多次,現在的枇杷不能吃,我自己也明白,青枇杷的滋味一定很酸,可是不知怎么的,好像手腳已經不再受大腦的控制似的,我悄悄地拿來一根長竹竿,打落下幾個青枇杷,放進嘴里一嘗,不由連聲抱怨:“酸,真酸!”緊皺眉頭,把嘴里的枇杷吐個一干二凈。雖然如此,但我總覺得心里似乎得到了一種滿足。(一陽評:由三四月的青枇杷,引出我與青枇杷之間的趣事,文章的情感得以加濃。)
好容易盼到六月,枇杷終于徹底熟了。嘿,它們可真逗人喜愛,一串串黃澄澄的大枇杷像一個個小娃娃的臉蛋,撥開綠葉笑嘻嘻地往外瞧。(一陽評:運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把熟枇杷的外形特征變化表現得非常生動。)我天天催著奶奶讓我上樹去摘,可奶奶卻說:“不忙,不忙,再過幾天。”唉,有什么辦法呢,我只好望著那滿樹誘人的枇杷直咽口水。
終于有一天,奶奶準許我上樹摘枇杷了,我興奮得跳起來,忙搬來一把梯子,靠在枇杷樹旁邊的墻上。此時,我的心“撲通撲通”地直跳,動作也出奇地快,我迫不及待地爬上梯子,急急地摘了起來,好像慢一點兒滿樹的枇杷就會飛了似的。我拉過一根枝丫,嘿,這上面少說也有二十多串大枇杷。我熟練地抓住長著枇杷的細枝,輕輕一掐,一串帶著香味的枇杷就落到了我的手中。我隨手往下一扔,妹妹在樹下拾著,裝進籃子里。同時,我也小心留意著那些還沒熟透的枇杷,沒有動手去摘。不一會兒,籃子就裝滿了。我和妹妹高興得又蹦又跳,連忙把枇杷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挑一顆大的,剝去皮。枇杷肉黃得可愛,水靈靈的,我急忙把它放進嘴里。喲,像含了一口蜜,甜滋滋的。枇杷葉又“沙沙”地響了起來,似乎在說:“多吃點吧,多吃點吧!”我望著這棵枇杷樹,心中默默地說:“謝謝你,枇杷樹,給了我們這么好的禮物。”(一陽評:以上兩段是文章的高潮,由枇杷的變化引出人行為上的種種變化:盼摘—催摘—奶奶準摘—和妹妹同摘等,人和物相應,情與景共生。)
到了盛夏,枇杷樹葉長得越發稠密了,縱橫交錯,幾乎不透一絲陽光。(一陽評:依舊緊抓枇杷樹到了盛夏的外形特征變化進行描繪,把握準確。)一天傍晚,我和奶奶來到枇杷樹下納涼。我輕輕地問道:“奶奶,這棵枇杷樹是您種的嗎?”“不是。”奶奶搖著扇子說,“10多年前,不知是誰在這兒扔下一顆枇杷籽兒,就長出了一棵枇杷樹苗,誰也不去管它,可是它卻越長越大,每年都要結那么多果兒……”我不由得呆住了,枇杷樹竟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沒人去管它,可它什么也不怕,蓬勃地長葉,開花,結果。此時此刻,我對這棵枇杷樹不僅僅是喜愛,更增添了一種敬佩的感情。(一陽評:文章進入了收尾階段,作者托物言情,著筆的重點已經變成了對枇杷的贊美,賦予枇杷頑強的性格并加以渲染,使文章的情感得以升溫。)
呵,奶奶家的枇杷樹,你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感謝你。你將永遠留在我那美好的記憶中!
[寫法點睛]
觀察是狀物作文的基礎。對于植物,我們不僅要對其根、莖、葉、花等部分進行觀察,還要懂得植物生命的周期性,了解其色彩、形狀、大小等隨四季變化而變化的特征。只有抓住它們與眾不同的特征加以刻畫,才能把物寫真、寫活。
本篇的縱向線索非常明晰,按照時節的對應順序:“秋末冬初”——“三四月”——“ 六月”——“盛夏”,以四季時序為線索將枇杷的生長過程一一表述,寫出枇杷樹漸漸生長的變化。而在每一塊中,小作者也注意記敘得井井有條。如“枇杷熟了”的內容,先寫“我”盼摘枇杷,再寫“我”催奶奶摘,繼而寫奶奶準許摘,接著寫我和妹妹同摘枇杷,最后寫我又蹦又跳嘗枇杷。條理清楚,語調明快輕松。
在狀物的同時,如果能“水到渠成”而又巧妙地表達出作者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情懷,對作文就能起到托物言志、畫龍點睛的作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這是對狀物作文更高層次的要求。如例文,不僅表達作者對枇杷種種外形的喜愛,而且能由表及里,表達出對枇杷的頑強精神的贊美,還寫出了我與奶奶、妹妹的濃濃親情,讓人讀后能從中收獲感悟,得到教益。
[我露一手]
請以“龍眼”“桂花”“芒果”“柚子”等為題,以相似的寫法寫一篇作文,完成后,寄至南寧竹溪大道69號廣西教育雜志社《學苑創造》編輯部一陽收(郵編:530021)或發電子郵件至2770471919@qq.com。每期,我們將評選出一篇最佳范文,作者將獲得80元的優勝獎金。趕緊來參加吧!(本期評選日期:2015年5月20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