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在田
當人們熙熙攘攘為金錢、利祿的追逐而浮躁不安時,卻有人在僻靜的鄉村為貧寒子弟的輟學而焦慮、奔走、呼號。他們不圖個人的私利,只謀鄉村教育的發展,他們就是黃巖茅畬民間興學協會的倡導者,一群老年鄉村賢達:張士馨、虞敏行、王克魯、牟宣政。他們身如小草一般平凡,卻胸懷教育興國、興鄉大志,為鄉村教育發展奔忙,故人稱草根興學。如今,興學協會歷經十六年的風雨,已呈芳草如茵、碧野連天之勢。興學協會會員已從54人發展到188人。其中60歲以上的會員已經超過80人,最年長者為93歲。協會籌集的資金已達40萬元。發放獎學金24.1萬,受獎大學生446人,受獎中小學生160人;發放助學金6.4萬元,受助貧困生37人。他們的義舉善行,為鄉村文明帶來了新風,促進了鄉村教育質量的提高。
草根興學之興旺,令人樂見;草根興學的精神更促人深思。
草根扎根民間,卻有如此強勁之勢,除了各級黨政領導、新聞媒體和各界朋友的關心、支持外,就其草根本身來看,必有非常人所有的人格力量。協會倡導者都是已退休的老人,雖然大家經歷各異,卻都扎根農村,歷經人生的曲折與坎坷。他們中有教師、文化員、裁縫師傅。他們種過田、開過店、當過兵。在新舊社會交替、社會大動蕩時期,命運多舛。其中有的人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剝奪了上大學的權利;有的人盡管曾經率部起義、棄暗投明,卻因舊軍官身份而受到政治上的管制,但他們仍能以平和心態對待之。以《易經》“或躍在淵”勉勵自己,敬業修德,審時度勢,甘愿潛在淵潭里做一個普通勞動者,而不能沖破“為人道德底線”。因此他們內修“圣德”,隨遇而安。但看到作為革命老區的茅畬,至今仍有貧寒子弟讀不起書的,就感到十分痛心。茅畬逸夫學校排查的十七位貧困生中,有父親外出種瓜、母親身患尿毒癥每月要作血透、不堪沉重醫療費負擔的牟佳慧;有母親亡故、父親出走、靠著年邁的祖輩生活,經濟十分拮據的葉文廣;有父母都是弱智者、生活貧苦的牟瑞鵬。對此,他們感同身受,心中常常縈繞著被迫輟學的兒童離開校門時無助的眼光,眼前常常晃動著貧病交加的鄉親蹣跚的步履。因此,張士馨常說:“我們鄉下人窮怕了,只有讀書才能脫貧。”虞敏行認為:“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不應當排除弱勢人群。”王克魯深有體會地說:“山頭人要想有前途,主要靠讀書。”就在團中央青少年發展基金大力實施“希望工程”時,即將退休的張士馨受到啟發,急切地召來好友虞敏行、王克魯、牟宣政,提出建立以獎學金、助學金形式資助貧困生入學為宗旨的興學協會,很快得到他們的贊同與支持。不久,與鄧小平手書的“希望工程”的注冊商標:如心形的海浪,托起一輪噴薄而出的太陽圖案相呼應,茅畬興學協會的倡議書《為了托起明天的太陽》迅速在茅畬鄉傳開了。他們在倡議書中寫道:每個人若獲得文化和科學知識這兩件法寶,“便不做命運的奴隸,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也是倡議者自己的切身體會。倡議書又從實現社會公正、公平的角度,引用日本近代學者福澤諭吉的話:“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人,所以有賢愚之別,是由于學與不學造成的。”據此,倡議書又指出“每個人都有享受教育與就業的權利。”同時又提出了自己的責任承擔: “我們有義務幫助困難者,鼓起理想的風帆,去搏擊學海,享受社會大家庭的一份溫馨”。最后以博大的胸襟呼吁:“‘計利當計天下利,留名應留萬世名 。殷切期望各界人士齊心協力,敲響希望的鐘聲,托起明天的太陽。”這時,興學協會倡導者對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從個人、家庭脫貧致富,提高到科教興國、文化強國、實現社會公正公平的戰略高度;從對因貧輟學的學童的惻隱之心,提高到無私奉獻的責任承擔。心靈由世俗世界,轉入了理念世界、無我世界,完成了“內圣”的人格修養。
茅畬興學協會,從1994年開始籌備,1998年經過登記批準后正式成立,從此開始了興學的義舉。首先,大家自愿捐資500元以上,作為獎學助學資金,盡管他們經濟也不寬裕,但都慷慨解囊。接著他們開會切磋,制定發放獎學金、助學金辦法,研究協會章程,深入學校、鄉間調查貧困生情況。為了發展會員,籌集興學資金,他們上下聯系,八方溝通,訪政府、走企業、拜朋友、找同學,終于感動了鄉內外的有識人士。他們紛紛鼎力相助,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原小坑鄉中心校校長、88歲老人吳志國,主動要求入會,前后捐資6000元。遠在臺灣楊梅中學的教師牟宣力,為協會捐資1000美元。在齊齊哈爾打拼的企業家牟錫明為茅畬建起了幼兒園,每年向協會捐贈3萬元。寧波一企業家專程來茅畬捐資1000元。臺州農業局牟呂文,身患絕癥,特意從臨海趕來捐資1萬元。牟平行參加協會時捐助1000元作會費,以后每年從武漢寄來300元,十多年來從未間斷。區教育發展基金會、區慈善總會每年撥款2萬元作為協會專項基金,慈善總會研究員牟正華主任更是經常關心著興學協會的活動,幫助排憂解難。正是由于各方人士的支持,協會才有今天的蓬勃態勢。
草根在實踐責任承擔過程中,也碰過壁、受過冷遇,求助捐資的信件發出后,有時也會石沉大海。周圍不解的人群中,疑慮者有、譏誚者有。但他們仍然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地執著追求著。
草根單個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在精神的支撐下組合、凝聚的團隊,其韌勁是無窮的,他們成了茅畬興學協會的核心力量。他們之中,有張士馨的親和、實干;有虞敏行的耿直善書;有王克魯的沉靜、深思;有牟宣政的事必親躬。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像一個熱心慈善事業的磁場, 團結志同道合的理事, 共同為興學協會奔忙著。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具有善心、公心、愛心。他們的善心、公心又來自愛心。他們世世代代生于斯、長于斯。對茅畬這塊熱土無比熱愛。長期從事茅畬的歷史人文整理與研究,曾出版《千年茅畬》一書的虞敏行,更對茅畬有著透徹的了解,并由此產生更加深沉的愛。他們從小就受過儒家仁愛的教育,與茅畬淳樸鄉風的熏陶,因此他們愛鄉土,更愛鄉民。他們的向善之心,無私之心便自然由此而發。《興學協會章程》中規定:“會員的工作是無私奉獻,不計發任何報酬、補貼。”一生獲得31本榮譽證書的會計牟伯舟,嚴格照此辦理,會員便嚴格遵守這一規定,默默奉獻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家二月河說: “信仰支撐,是民族力量的現實所在。”協會的倡導者發揮的核心力量——“自強不息”的力量,正是來源于“厚德載物”。由此可見,草根在興學過程中,實現了從“內圣”積德,向“外王”行善的轉化;從獨善其身、修養道德,向兼濟天下、造福社會的轉化。他們顯示的人格魅力,是儒家傳統文化中“內圣”與“外王”統一的理想人格。對這種人格理想,莊子贊其可“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在“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的對比之下更顯其可貴。
我驚喜“草根”為大地帶來春光!我更敬佩“草根”的人格魅力。遠看,他們極其平凡;近瞧,他們又極其崇高。那發端于愛心、善心的無私奉獻;那承襲耕讀傳家的古訓,又立足當代的教育文化強國的理念;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執著追求。相形之下,我感到他們是高山,自己是小丘;他們是大海,自己是小溪。我堅信,未來光輝燦爛的太陽,必將從興學協會的倡導者及其會員的手中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