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偉
春節前夕,我與同事連續下鄉走訪慰問,看到受助的父老鄉親那一張張親切、感激的笑臉,我深為從事慈善工作而自豪,也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老家——一個與善結緣的家庭。
爺爺是位手工木匠,他用這門傳統手藝教導我做人的道理。過去在鄉下,老百姓蓋房子、做家具、打犁杖、修家什等等,都離不開木匠,這門行當也很吃香。而性情忠厚的爺爺,卻從來不耍手藝不偷懶,要求自己和徒弟做人要老實、做事要踏實、做工要耐實,三個“實”字就是爺爺的慈善觀。有時,做完工了還沒到飯點兒,爺爺會主動給雇主加做一些小木活,從來不收工錢。用爺爺的話說,“木匠這門手藝,是吃飯的本事,更是積德的差事。”鄉里鄉親誰家有個急難,需要木匠幫忙時,爺爺背著工具包不請自到。要是給爺爺工錢,他立馬跟你急眼:“親幫親,鄰幫鄰,誰還沒有個難處?!?/p>
多年前,爺爺去鄰居家做木工,剛進門腳被絆了一下。原來,那家母親忙著在灶上做飯,而年幼的孩子卻為了烤火鉆到灶坑里,只剩兩條小腿露在灶門口。情況危急,爺爺一把將孩子拖出來,抱起來就奔向醫院搶救……幸運的是,孩子的命總算保住了,只是臉上留下了疤痕。爺爺在做木工的同時,也常用相關的老話教育我,比如“人靠自修,樹靠人修”,再如“人靠心好,樹靠根牢”。這些話淺理深的諺語,道出了爺爺樸素的慈善品質。
父親是動物防疫員,他以服務農戶的行動詮釋了奉獻精神。作為一名農村老黨員,父親從事基層動物防疫工作30多年。在農村,豬、雞、牛、羊既是農民的生活伙伴,也是收入的重要來源,老百姓對此很上心。農村動物防疫工作,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條件差、待遇低、沒保障,甚至會被人輕視。然而,就是這樣一份艱苦工作,父親卻干得很起勁,同時也做了不少善事。為了做好動物防疫工作,父親總是按要求完成任務,有時遇到困難農戶,父親自掏腰包墊付防疫費,為的就是人畜無患。父親還自學了動物診療、外科手術等實用技能,十里八村的鄉親有事相求,父親二話不說騎車趕到,幫助群眾治療畜禽疾病。父親認為,多學一門技術,就多了一種服務本領,多了一種行善途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年寒冬的深夜,父親總能做幾例母畜難產手術。在簡陋的農家畜舍,兩三個小時的手術下來,父親常常凍得渾身寒戰,令畜主感動不已。父親常跟我說:“救死扶傷,人畜同理,救了畜禽一條命,也是幫助畜主一家人。”工作之余,父親還帶動黨員參與修橋涵、捐善款、出義工等公益事業,成為組織上的放心人、群眾中的貼心人。30多年的風雨歷程,父親沒攢下什么家產,卻賺得了群眾的口碑,也給我留下樂善為民的榜樣。一幅幅甘于奉獻的身影,折射出父親熱忱的慈善情懷。
如今,因為選擇了慈善事業,我成為一名職業慈善工作者。慈善工作雖沒有高薪厚祿,但卻能用愛心、專業和資源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體現一種職業信仰和人生價值。還記得,我發表的第一篇慈善文章,是2006年刊登于大連日報的獲獎征文《慈善離我們有多遠》。正是這篇文章,點燃了我朦朧的慈善夢,開啟了我向往的慈善路。從2007年入職莊河市慈善總會開始,我與慈善共成長,走過了學習、探索、進步、發展的難忘歷程。8年多來,我將全部精力投入慈善工作,滿腔熱情傾注筆端,撰寫了數千份慈善稿件和工作材料,從一名慈善通訊員成為慈善組織負責人,這其中,有家人的期望,有領導的栽培,有同事的幫助,有太多值得我感恩的動力?;叵胗H歷的3000個慈善日夜,難忘入會之初領導跟我講的“日行一善”,難忘愛心人士慷慨捐贈的大愛,難忘慈善義工志愿無償的奉獻,難忘每個受助群眾感激的淚眼,難忘每次慈善活動成功的喜悅……慈善,融入了我的生命與記憶,也融進了我的汗水與情感,我為這份善緣、這種歷練而珍惜?!坝眯淖鍪?,用情做人,用善立身”,已成為我不懈努力的慈善追求。
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我家祖孫三代的慈善情緣,只是全國千千萬萬個積善人家的縮影。中華民族五千年興盛不衰,究其原因,我想既有華夏兒女的血脈延續,也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更有父而子、子而孫的慈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