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客
每次見到須眉皆白的趙成華會長,筆者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莊子的名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他每次接受采訪,都是筆者問一句他回應一件具體的救助案例,新鮮、生動、廣博,并有自己主張與理念的系統性詮釋。因此,五年來前后采訪過他多次,卻遲遲未敢貿然落筆專門寫下他與神木縣慈善協會的故事。
直到最近一次采訪,他講到的“圓學子夢,鑄慈善魂”若吉光片羽,讓筆者仿佛找到了神木慈善的“夢”與“魂”,那些沉淀在腦海中的信息碎片開始凝結成神木的慈善理念、成長路徑和發展經驗的輪廓。
耕耘愛心,托舉慈善夢
“慈善習慣離不開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和愛心的養成,”趙成華說。慈善與教育一樣,是培養人、感化人的過程,他說,“慈善是一種超越性的大愛,但卻體現在人際互動中,實實在在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是根本。”
神木自古是塞上重地,境內自然條件差、生態脆弱,民生多艱。在艱苦中尋找快樂,于憂患中成就夢想,滿門忠烈楊家將、一代名臣范仲淹在此留下愛國忠勇的傳奇故事。近代以來,神府紅軍等英雄群體在此續寫壯懷激烈。新世紀,在縣委縣政府“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人民共享成果”的理念指導下,“民生經濟”長足發展。而神木縣現代慈善事業就成長于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
2002年春,基于榆林市“共有11萬殘疾人、4000多位孤寡老人、5000多名孤兒”的現實,市慈善協會趙興國會長向神木縣委、縣政府提議籌建縣慈善協會,做過6年老師、有著35年當地行政履歷的趙成華被提名擔任籌備組組長。2003年2月,剛從縣政協主席職位退休的趙成華便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慈協組織架構及建章立制的籌建工作。2003年7月20日,神木縣慈善協會以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社會團體正式在縣民政局注冊。“協會剛起步那會兒,我們4個退休老同志,下基層入戶調查困難群體、到企業募集善款,拉家常、促膝談心,常常是沒有上下班、節假日之分。”趙成華說,別看神木現在富裕了,但當時縣民政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縣因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人高達68000多名,面對那些走訪戶的可憐窘境,他不能不心急。
神木縣慈善協會的老同志至今還記得,當年下基層到瓦畔村,那里路不通、電不通、人畜飲水全靠肩挑屋檐接,趙成華同妻子賀桂蘭一起籌款五十多萬元為當地百姓“辦的大事”。而在趙成華的講述中,縣政府撥款40萬元作為基金、200余名會員五千一萬的捐款,老同志為慈善人到、身到、情到、心到的聯系社會各界,才是神木慈善贏得關注的關鍵。他說,“回頭望,神木慈善協會辦的大事,是因為團結了王鳳義、孫俊良、劉維平等一大批愛心企業家;建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11人專職慈善隊伍;發展了2000多戶會員;在全縣21個鎮(辦)、4個城鎮居民辦事處和16個居民社區組建了慈善分會;在神木鎮建立了16個社區慈善志愿者服務隊、1個醫療服務站,在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聚集村鎮建立了553個志愿者理發服務站。”
趙成華說,“這些慈善組織網絡的形成、志愿者隊伍的成長,將成為愛的火種,是神木慈善最大的財富。”在他看來,涵養儒家仁愛精神中的“凡是人、皆需愛”,促進志愿者精神成長,比物質財富的積累更為重要。因為,慈善讓成功與財富更有意義。
做精項目,漸進中轉型
趙成華說,慈善事業是由有愛心的人干出來的事業,需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堅持,運作和發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從為黨分憂、為民解愁起步,過去的11年,神木慈協與全國諸多慈善會一樣,堅持政府推動、社會實施、公眾參與、專業運作的路子,先后圍繞助老、助孤、助殘等十多個項目,累計支出6878萬元,使數萬名需要幫助的人渡過難關,邁入新的生活。特別是“資助貧困大學生”作為慈協的品牌項目,被媒體廣泛報道。
當筆者問及具體情況時,慈協辦公室的呂會龍提供了《2004-2014年資助貧困大學生統計表》、崔永郎拿出了《2014年資助特困大學生方案》、薛小寶送來了厚厚一疊大學生的感謝信和匯總的媒體報道材料。趙成華說,“這個項目的實施,協會每個工作人員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每年都做到了精心組織安排,嚴肅認真實施。”
“項目剛起步的時候,由于慈善資金不足,第一年只資助了105名貧困大學生,是一次性資助,往后每年逐步擴大資助范圍、資助年限,提高資助標準。變化比較大的是2012年。當年,由于縣政府鑒于慈協在救助項目運行中‘摸底調查-嚴格篩選-及時資助的工作流程比較規范,承諾19800萬元年息的財政支持。我們對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上做了適當調整。”趙成華介紹說。
這個“適當調整”包括:一是拓寬資助范圍,面向所有神木籍6類貧困大學生(孤兒、單親、非獨生子女、遭災罹病、低保家庭等);二是擴大資助比例,按不低于全縣當年高考錄取總人數的20%比例予以資助;三是延長資助年限,根據專業學制時間連續資助;四是加大資助標準,每學年按5000元逐年發放;五是變更推薦方式,以學校推薦為主、鎮(辦)推薦為輔;六是改變調查形式,4月份深入學校宣傳該救助項目、5至8月份入戶調查,并對受助人選張榜公示,入學前對正式確立資助對象分批資助。
這些看似細碎的改進背后,是神木慈善人在施助者與受助者之間艱辛的溝通。針對縣情,從關注和尊重困難群體的需求出發,以公開、公平、公眾的原則設計方案,推動傳統慈善項目轉型升級,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機遇,做精有影響力的慈善項目,未雨綢繆展開救助,體現了神木慈協從向服務型、教養兼施型慈善轉型的探索與實踐。
“這個項目10年來無間斷,是慈善會老漢們苦來的。神木中學有個學生2008年高考,父親在修華山橋時砸斷了腿,不讓孩子念書了,娃在商貿大廈跪著討錢要讀書,跪了三天討了200元。路過的群眾讓娃找慈善協會。后來,我去找農商行的李行長,他很驚訝,說‘世上哪有青頭大女子為上大學跪著的事情?!。他親自和我們一同下去調查后,給了那家很多資助。”趙成華說,“我們搞慈善為了什么?就是因為我們遇到了一些事,需要(我們)‘有善心、能吃苦,去幫助那些處于弱勢的人改變窘境。”
教養兼施,神木慈善經
“一個人只要不自棄,沒有誰可以阻礙他進步。”趙成華告訴筆者,他最高興的就是收到被協會資助過的學生的消息,“他們現在都學有所成,其中幾個回神木工作的娃娃每年還從自己工資里拿錢交給慈善協會,想盡自己微薄之力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趙成華說,雖然能看到的只是這些基于地緣、業緣、親緣的愛心傳遞,但他相信因感恩而生的情懷,會讓他們將慈行善舉養成習慣,進而帶動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這是一個互相教化過程”。
“以民為本、安老撫孤、濟貧解困”是神木慈善協會的宗旨,也是神木慈善人的行動指南,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實踐內涵。趙成華說,“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形式主義。在建會初期,協會側重為受助者提供物資救助,但我們發現在個別鎮(辦)推薦的受助者中有‘人情世故(非需要物資救助者),這實際上是觀念的貧窮吶!”
近三年來,在歷經財富井噴式發展之后,神木的慈善工作思路是:增強慈善救助硬實力,從救急走向普惠型救助;涵養慈善文化軟實力,從物質救助走向教養兼施;搭建奉獻愛心大平臺,向“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勞有豐酬、住有宜居、老有頤養”邁進。
趙成華說,濟貧遠遠不只是錢的問題,解困的關鍵是要教養兼施,徹底拔除思想上“窮根”。宣傳、募集、救助是慈善開門三件事,通過精心打造的慈善項目融心、融資、融智,提升救助能力和救助效果是關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需要大家一點一點地,從非常小的領域開始,以貼心的服務涵養愛心,讓善舉成為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