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松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以后,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經歷了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頻繁變動。戰后開始至1946年3月是堅持既往的減租減息政策;1946年3月下旬開始同意在減租減息基礎上加上反奸清算斗爭;1946年5月初發出支持農民通過減租減息反奸清算直接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的“五四指示”;1946年7月下旬后又提出更重視農村統一戰線的公債購地政策主張并著手試點;1947年3月延安被占領后又全面轉向剝奪地主土地的激進土改政策,最后又于當年年底通過“糾偏”回調政策,甚至于次年初下令停止了新區的土改。基于此,本文作者指出,戰后中共土地政策轉趨激進乃是受到三大主客觀因素的合力影響:國共內戰的威脅、各地農民運動的壓力和對重犯歷史錯誤的擔心,加之中共“消滅私有制”的宗旨和“激發階級仇恨”的動員方式,其戰后土地政策由“穩妥”轉變為“過火”就不足為怪了。此外,中共中央需要把握政治全局,地方黨的工作重心則是政策執行,因此,這一時期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并不總是激進的,但地方黨“寧左勿右”的政治慣習卻導致在政策的實際執行過程中,“過火”的情況仍不時地出現。最后,土地政策的頻頻變動也反映出,中共中央雖身處農村,但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缺乏準確的把握和了解,往往要依靠帶有傾向性的匯報調查來進行政策調整,這就使得戰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保守”和“過火”之間搖擺不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