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沉香,是沉香樹在受到外部傷害,或遭遇本身病變等情況下分泌出的樹脂和木纖維的混合物。這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傷病后遺癥”產物,卻被譽為“香中閣老”和 “植物鉆石”。蘇東坡在他的《沉香山子子賦》中詠道:“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由于歷史政治因素,沉香在近代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沉寂,而近十年由于日本香道文化的回流和市場經濟的推動,國內又開始形成一個火熱的沉香市場,其價格翻了幾十倍,極品沉香一克萬元也不足為奇。沉香正以一種新的身份和面貌,引發現代人的狂熱,顯示出物與物質文化在不同的社會和時空背景下的角色演變。
廣東自古是沉香的產銷大省,據傳香港即是南粵香料的重要集散港,并因此得名。如今,廣州的“華林國際C館”是全國最大的沉香批發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沉香商人來此進貨。而毗鄰廣州的東莞,一直作為“世界工廠”和“中國性都”為人們熟知,歷史上卻是以“莞香”名揚四海。2009年,在東莞市政府的支持下,位于市中心地帶的寮步鎮開始啟動“莞香”文化項目,試圖重振“香市”之名,打造現代香都。東莞也期望借“莞香”之名將這座在人們心中如“文化沙漠”一般的移民城市改造成具有歷史底蘊的“文化綠洲”。
筆者自2011年開始對“莞香”文化項目給予關注,尤其是重塑傳統對城市發展的現實影響?;趯嵉乜疾旌筒稍L,本文以東莞為例,試圖分析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文化建設及文化產業轉型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以“香”謀“市”
——以文化項目帶動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是城市化進程的客觀需要,也是時下許多中國城市面臨的問題,東莞尤為典型。作為“世界工廠”,東莞在改革開放以后,一直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換取經濟增長。但是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在當前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土地、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接近極限的威脅下,已難以為繼,產業轉型迫在眉睫。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向更加成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城市對文化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東莞對“莞香”傳統的重塑即是在文化產業轉型和文化名城建設上的一次探索。
2007年,東莞提出經濟社會雙轉型的發展方案,拉開了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序幕,希望向世界證明東莞不僅能制造物質產品,還能生產精神文化產品。文化產品的出現需要多方面的積累,生搬硬套的文化創新經常打造出“文化怪胎”而貽笑大方,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可能的載體是比較穩妥的,于是對歷史上聞名遐邇的“莞香”傳統進行包裝恰逢其時。
莞香是沉香品種之一,唐朝傳入廣東,宋朝普遍種植,因主要集中于東莞地區而得名。清初《廣東新語》記載:“……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莞香之積閶門者,一夕而盡,故莞人多以香起家……” ,歷史上“莞香”之盛,可見一斑。東莞寮步鎮雖不以產香著稱,卻因依寒溪河而為商埠,在明代形成了莞香最大的集散地。那時外銷的莞香多數先在寮步集中成市,再運到九龍的尖沙咀,通過專供運香的碼頭運往廣州、蘇杭和京師,甚至遠銷南洋和阿拉伯,故寮步又稱“香市”。
東莞市政府特別強調要加強對莞香文化的整體挖掘和保護,使之形成具有東莞特色的文化產業。藉由市政府推動文化產業轉型的契機,過去以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銷售產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寮步,也開始以“香”謀“市”,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方向。一位市政府官員表示:“寮步是千年香市,將自己定位為‘現代香都’,我覺得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寮步現在的經濟發展實力來看,都已具備了這個條件”。這幾年,地方政府不斷推進“莞香”文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操作,通過舉辦香博會,復原古代“香市”等舉措,一方面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另一方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欲將寮步打造成“中國沉香文化旅游小鎮”。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多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模式,目的是以文化軟實力帶動經濟發展。東莞模式有所不同,它的經濟實力已經不需要靠文化項目來“雪中送炭”,卻需要后者“錦上添花”。在文化產業轉型的探索中,地方政府需要考慮經濟前景和環境、社會、人文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莞香”文化項目正好可以滿足多方面的需求:沉香樹的種植可美化城市環境;影視城、沉香博物館、香博會等文化事業有利于東莞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而莞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省沉香協會等商業單位的積極參與則可引領沉香文化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美化城市環境等諸多因素,被打包融入到地方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之中,基于此,東莞市領導認為,“莞香產業對拉動東莞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包裝傳統
——重金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之一,東莞的城市名片一直與文化絕緣。2010年,東莞正式啟動“文化名城”戰略,設立50億“文化專項資金”,用以改造城市文化形象。次年出臺了《東莞市建設文化名城規劃綱要(2011—2020年)》,其中確立了以傳承“莞香”文化為目標的發展計劃。與此同時,寮步鎮政府投入5個億資金,正式啟動“古代香市,現代香都”的莞香文化“八個一”工程,寮步可謂擲地千金以打造城市“香都”名片,“香市”傳統也得到了不斷地包裝。
每年一度的“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是寮步打造文化名城的重頭戲,香博會期間,除了各地沉香商家齊聚一堂,組織者還發起了多項沉香主題活動,比如“香王大賽”、“沉香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以及“全球精品沉香拍賣會”等,邀請了來自北京、臺灣、香港等地的沉香名人、專家和企業家坐鎮?!敖洕钆_,文化唱戲”,寮步鎮政府以雄厚的經濟實力,欲將寮步打造成南中國的沉香重鎮。
位于“香市公園”對面的“影視城”,以富有明清風格的街巷、宗祠、碼頭、民居和商鋪等表現出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場景。古代香市市場則位于今天的“牙香街”之內,傳說明清時期,寮步曾形成十三條專業街,其中一條便稱“牙香街”,是當時莞香的集市所在地。據居民介紹,“牙香街”本來已經成了一片廢舊的民居,前幾年政府出資7000萬,按照明清嶺南建筑風格將其改造,并引進了40余間香鋪進駐。這些文化設施的建設初步完成了寮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計劃。2014年,“寮步香市”與“莞香制作技巧”一同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建設與產業轉型互為依托,文化旅游產業離不開文化設施的建設,產業轉型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文化建設的動力。五年多來,隨著東莞打造文化名城的進行,寮步也在利用當地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名鎮。在寮步西郊,圍繞著沉香文化品牌興建的一系列公共建筑已經形成了一個面積龐大的開放式文化景區,一位司機高興地向筆者介紹,“這里本來是一片荒山,才幾年工夫就建成了這些景點。”寮步的城市文化面貌,從物質層面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從精神層面上,當地居民是否能接受和融入呢?
文化能否唱好戲?
利用傳統文化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對傳統文化發展成新型城市文化及其長遠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有所把握。東莞模式體現出來的是沿海一帶的經濟富庶城市,在產業轉型和城市文化建設上的探索與嘗試,其局限性也值得反思。
首先,在城市文化建設上,文化供給與文化需求不吻合。香市公園和一系列建筑群的地理位置位于城郊,無公交直達,直接影響了市民的參與度。雖然已舉辦了五屆香博會,但其在當地居民中的知名度還不高。公共汽車司機不知道影視城在哪,交警不知道正在舉辦香博會,五星級酒店的大堂經理不知道有沉香博物館。2013年的香博會在影視城舉辦,當時不少居民站在路邊兜售政府發給本地居民的免費入場券,自己卻不進去參觀。普通人大多覺得“香博會”跟自己沒什么關系,沉香又貴又沒用,更不會去購買。一位出租車司機得知我來參加香博會打趣的說:“你還特地趕來看香博會啊,我是本地人都不去看,跟我沒什么關系,做生意要緊?!毕悴]幕之后,這些花重金打造的“香市遺產”隨即變得“門庭冷落”。一方面是政府和商人借著文化建設的勢頭打得火熱,另一方面,普通民眾卻是一副局外人的圍觀心態,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的文化建設,顯得有些不接地氣。
牙香街平時也人流稀少,入口一家咖啡店店員告訴筆者,“這里就是政府花錢建出來的景點,不過一年到頭也沒什么人”。可見規劃者忽視了文化建設與民眾的互動效果。整個香博會,是專家、商人、地方精英的展示舞臺,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知識分子的互動形成了復雜的多維關系,但在這個關系里,缺少了群眾的身影。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史上真正的“香市”,過去的牙香街,地攤擺滿了沉香木,論斤稱,老百姓用沉香樹做房梁和門,用沉香煮水喝治病,用沉香粉療傷,莞香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嶺南人的生活之中。如今經過文化包裝的“莞香”,卻被束之高閣,莞香文化被定位為一種高端消費文化,“高端”、“精品”、“名家”等字眼讓普通人望而生卻。“寮步香市”雖然贏得了榮譽,卻沒有贏得民心,當地方政府籠統地談論“城市”,談論文化建設時,卻忽略這是誰的城市,為誰而建設。普通市民組成的社會主體在城市文化建設的論述中被隱藏了。因而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能把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建設轉為以社群為主體的文化實踐?
從文化搭臺到文化唱戲,文化的身份轉變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但要把這臺大戲唱出水平,且長盛不衰并非易事。打造“現代香都”的文化實踐既順應了中央政府提倡文化強國的發展精神,也符合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文化不僅需要主導者和規劃者,更需要參與者,在寮步的例子中,我們已經看到政府、行業協會和市場承擔了自己的角色,但僅有這三者是不夠的,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空間,城市文化需要得到群眾的認同和參與,機械的依靠行政命令和市場規劃,讓民眾被動地接受城市文化面貌的改變并非長久之計。東莞寮步的文化建設并不是空架子,從香市公園的規劃,沉香博物館的展覽,到影視城的建筑,牙香街的恢復以及多種書籍的出版,當地政府和沉香協會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舞臺搭好了,東莞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能讓這場戲吸引觀眾來觀賞,如何改變這種填鴨式的文化建設而使其成為真正融入生活的文化?
其次,在產業轉型上,沉香產業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一位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告訴筆者,沉香這個行業還很不穩定,“華林國際C館”每年都有幾十家香鋪關門大吉。而對一個要進行文化產業轉型的城市來說,如何讓文化品牌真正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巴ㄟ^讓文化融入產業,以文化帶動旅游,以旅游助推產業,打造沉香品牌集中展示和交易館,樹立沉香文化與產業完美融合的典范,提升行業競爭力與品牌價值”,這是廣東省沉香協會的壯志豪言。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樂觀。第一,沉香文化要傳承,需要人才和技能認證,目前技能培訓和正式認證方面還不夠完善,這個產業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也有限。第二,由于感官差異和對于香味評定的抽象,香品的好壞、真假判斷有一定的任意性。莞香在歷史上享有盛名,而今天莞香的價值被賦予了過多的歷史文化和地方風味,這是宣傳的需要,但從長遠來看,若沒有真正的好香,以莞香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難以持續發展。時下,莞香在名氣上和質量上都不敵越南沉香和海南沉香,莞香及其相關產品的內銷市場太小,外銷又不具競爭力,莞香產業如何能帶動持續的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難點。第三,目前的香博會更像是一項公益活動,博物館免費開放,影視城里的攤位也是免費租借給參展商,官方統計的參觀旅游人數多達幾十萬,但這其中有多少人是自己掏腰包購票參觀,還未可知,文化旅游產業目前尚未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創收。
漫步在寮步香市影視城,古老的城樓、高掛的紅燈籠、悠揚的古箏琴音、飄渺四散的香氣,古代香市似乎得到重生。然而香博會閉幕后,展位撤去,影視城成為了一座空城,沉香產業的前景是否也會像這座古城一樣,只是曇花一現的虛假繁榮?
2014年9月,廣東省沉香協會與寮步鎮政府正式簽署了《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十年戰略合作協議》,意味著從2014年至2023年香博會將由寮步鎮政府主辦轉為由廣東省沉香協會主辦,政府轉為支持單位,進一步加深市場化運作和社會參與。這亦是令人擔憂的轉折,香博會的完全市場化運作可能會給莞香產業帶來新的活力,但也暗含著經濟風險和監管的缺乏,廣東省沉香協會剛剛成立不久,能否為行業立下規范還有待觀察。在這次香博會上,通過舉辦拍賣會,廣東省沉香協會試圖給沉香定價,成為行業風向標。但拍賣會上一件市場價10萬元左右的沉香齋戒牌被拍賣到300萬,不禁令人咋舌,也降低了行業協會的威信度。除此之外,沉香行業內假貨充斥,各種炒作層出不窮,使得沉香價格年年攀高,反映了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結構下,人們追求快,不追求穩的心態。這些都影響著沉香產業的發展命運。
在當代市場經濟社會,作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文化需要探索如何在原有的文化脈絡中注入新的活力,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又結合現代語境,以政府的語言說出民眾的興趣,進而吸引后者的參與,對地方政府來說,將是一個持續的挑戰。香之為物,它的社會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延續,單靠經濟搭臺,是無法惠澤作為整體的城市空間的。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商人、社群、專家等等,不同的主體擁有各自的資本,經濟資本、商業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匯聚在東莞寮步的復雜的主體如何配合,才能為東莞的產業轉型引領一條光明大道? 東莞又能否抓住機會,來一個華麗的轉身,從文化沙漠轉變為文化綠洲?
(作者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