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酈道元的《三峽》出自《水經注》,雖篇幅短小,但因作者酈道元純熟的景物描寫手法,被世人稱作山水大作,該文細致深刻地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獨特自然風光,帶給廣大讀者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筆者通過反復體悟酈道元對三峽美景的描繪藝術,仿若置身于三峽山水的幽美意境,也想通過對酈道元《三峽》景物描寫藝術的分析,讓廣大讀者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同時再次重溫山水畫卷帶給我們的滿足和愉悅。
關鍵詞:三峽;山水;景色;描寫
作者簡介:張潔心(1987.7-),女,河北省唐山市人,本科、學士學位,唐山體校教師,從事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1
一、《三峽》在謀篇布局上獨具匠心
《三峽》全文僅有155個字,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如果想將風景描寫到位首先需要作者在謀篇布局上做文章。作者酈道元深知三峽最具特色的可謂是山,如果將山描寫到位,好的開頭就能大大吸引讀者。作者酈道元一句“自三峽七百里中”,起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既交代了描寫對象是“山”,又告訴讀者它的總體長度是多少,然后,作者 對山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描寫刻畫,為寫山的眼睛--“水”做好了鋪墊。緊接著,酈道元對文章的主體結構進行安排布置,他為了突出三峽風光的特點,打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描寫順序,而是先寫山的險峻、陡峭,為水流湍急、兇險充分鋪墊,再筆鋒一轉描寫夏水迅疾,使得讀者明白其中的因果關系,體會到行文的緊湊和連貫、自然合理。[1]由于酈道元對水做了極其細致的觀察,對不同季節的水勢情況了如指掌,為了避開俗套的時間順序,因而依據水勢情況構建文章的脈絡,寫完夏水之后寫春動,再寫冬景,最后將秋天的悲寂與三峽兩岸民眾的悲慘生活相映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可謂安排獨具匠心、筆法新奇曼妙。酈道元在描寫夏、冬、春時又與秋的蕭條構成了對比,這也是為了進一步突出秋的特點,將不同的畫面展示在我們面前,這種極富有新意和心意的結構布局是少有的大家之風,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反思的。
二、《三峽》景物描寫所體現的藝術特征
一是通過“山、水”的描寫將三峽的壯美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作者以“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開頭,用“略無”寫出了七百里山脈連綿不絕,完全沒有缺口的氣勢。“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又生動逼真地寫出了山高的程度和陡峭險峻的特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又從側面烘托,用簡短的33個字為我們勾勒出了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壯美風貌,將三峽的兇險氣勢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產生繼續讀下去的欲望。然而,作者遠遠不滿足對三峽兇險的上述描寫,他用三峽水的兇險和迅疾來襯托三峽的壯美。“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作者將夏季三峽水暴漲后水流湍急、水勢之大描寫的十分逼真,夏天的水漫上山陵,阻斷航行,形成滔天之勢,大有吞噬一切的驚天氣概和萬丈豪氣。[2] “或王命急宣”一句則巧妙地運用了假設的手法,讓讀者不禁遐想如果沒有王命急宣,又有誰會在水漫山陵且阻斷航行的情況下冒著如此的風險走湍急的水路呢?這也恰恰與上文的描寫相呼應,并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二是通過對特殊景物的描繪刻畫出三峽的斑斕多姿。“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通過對比夏季和春冬三峽水水勢的變化,更加突出前面所描寫的夏水水流湍急的特點。再用“素湍”“綠潭”,突出色彩和情態的變化,有動有靜,動靜交織。用”回清倒影”也描繪出了山石林木在三峽水中的倒影,水清的特點不言則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刻畫了壯麗挺拔高聳的群山上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令人回味無窮。
三是以情傳情,突出三峽景色的凄美,表達作者的內心之情。作者將秋季的景色描寫放在最后就是想利用三峽秋季景色的特點烘托作者的情懷。作者在對三峽不同季節的景色的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發現秋季的三峽沒有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天氣,也沒有層林盡染、盡收眼底的斑斕。在這一部分,作者沒有用一個秋字,而是利用“霜”字暗示秋的到來。“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由前邊寫整個季節的渾然之筆,轉向寫“晴初霜旦”這種特定之時,極盡變化之能事。有了“霜”字的暗示,再加以“林寒澗肅”,“寒”由“霜”起,“肅”由“寒”來,視聽之區,無不有“寒”。[2]有此不難看出三峽秋季的景色無不透露著清寒,這種清寒給人們帶來的自然也是無限凄涼的感覺。作者在描寫這一部分時,沒有描寫山、水、樹木,而是突出了“高猿長嘯”,這一方面為了避免與文章開頭部分的山、水描寫重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者認真觀察生活,將自己游記過程的所觀、所感生動再現出來,這十分符合三峽地區秋季蕭瑟的凄寒和悲涼的景物特點,也能讓讀者在體悟其他詩人“聽猿直下三聲淚”時產生共鳴。
作為一篇山水之作,寫出錯落有致的山水美景往往需要長篇大論。然而酈道元卻惜墨如金,僅僅用一百五十余字就達到了著名的山水之作的效果。行文不僅構思新奇,句式駢散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意境。這恰恰體現出了作者詞約意豐的語言功底和惟妙惟肖的描寫功力。在這篇山水之作中,最最難得的當屬作者在對三峽景色進行生動刻畫的基礎上,寓情于景,緣情入景,實現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讓讀者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帶來情感的共鳴。
參考文獻:
[1]黃華南.《水經注》山水景物描寫的特點.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7月第27卷第7期:16.
[2]孫貴.賞“三峽”之景,品《三峽》之美.教育新干線: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