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娟
摘 ?要:美國黑人拉爾夫·埃里森創作的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于1952年出版,一出版就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這充分體現在它再現了當代美國黑人的生活。這篇小說講述了一位在美國白人主宰的社會中,沒有任何社會地位、也沒有人承認他的存在的黑人青年,在新形勢下努力想證明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可,實現自我。他深受當時社會白人文化的影響,對白人的欺凌忍氣吞聲,最終發現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廠,在兄弟會還是哈萊姆街頭,他的努力換來的都是別人對他的利用、控制和使喚。他看清社會的本質,擺脫了白人文化對他的束縛,回歸到黑人傳統,達到了他的幸福感。當一個人能真正看清自己并有所感悟時,他就能意識到以前所追求的都是不現實的,最后就能獲得自由及精神上的解放——最終達到幸福感。
關鍵詞:看不見的人;幸福感;個人層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1
第一階段 ?積極面對世界,對新生活滿盈信心
在中學畢業典禮上,主人公同其他幾個美國黑人被蒙住眼睛相互毆打,伸手去搶被通了電的硬幣,備受白人的欺凌。不管發生了什么,不管遭受怎樣的凌辱,他一心想著自己能夠完成事先準備好的演說,他強忍著疼痛,把嘴上的粘血咽到肚子里,堅持著背誦完了稿子。他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演講題目竟然甚合白人的口味,因此當他知道自己獲得了一份黑人大學的獎學金和一個黑色的公文包時,他欣喜若狂,激動萬分。
當他離開家鄉去黑人大學上學時,他十分敬仰黑人大學院長布萊爾教授,被安排給來校觀察的白人創始人諾頓開車,給他帶來了極大地滿足。主人公無意中讓白人校董看到了當地的黑人居住區和金日酒家,結果作為懲罰,他被開除了學校。帶著幾封“舉薦信”背井離鄉來到北方,天真地以為從此踏上了一條能與奴隸命運脫節的北上之路。因為在黑人的眼中,這是一條能讓他們獲得自由的道路。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主人公在這種欺辱和欺騙下仍有幸福感?搏斗中主人公被白人蒙住雙眼,處于一種被蒙蔽的境地,喪失了自我意識;結束演講后,他獲得一個用白紙裹著的、一個將裝滿決定黑人命運的重要文件的黑色公文包”,象征著白人早已規劃好他們的未來了;備受尊敬的黑人校長布萊爾為了自己的地位,自稱為“黑鬼”,(這是黑人種族被白人侮辱的稱呼)體現出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所謂的領袖代表都難免會受到美國白人文化的影響,因為這種文化早已開始腐蝕黑人的內心。
第二階段 ?幸福的路上不總是一帆風順,遭遇彷徨和苦悶
帶著校長“好心的”舉薦信來到北方尋找工作,結果每次都被拒絕了,直到最后終于知道這七封信的內容,他感到麻木和虛弱,這是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的滋味,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在油漆廠工作卻遭遇意外被送到工廠醫院,離開醫院后遇到好心瑪麗收留,在哈萊姆街頭看到一對老年黑人夫妻被逐而挺身發表演說,被“兄弟會”吸收為他們的一員,重新以一個新名字、新姿態生活。他幻想這是他能實現自我,得到認可的一個新平臺、新開始。然而,他逐漸發現“兄弟會”只不過是打著發展黑人事業的幌子來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黑人兄弟克里夫頓的遇害更是讓主人公幻想破滅,他躲進一間地下室開始了“冬眠”,最終成為了看不見的地下人。
美國黑人的生活境況注定他是一個看不見的人。即使努力去做“老實的黑人”、去爭取在工廠里有一席之地,去加入“兄弟會”為黑人事業努力。所有他嘗試過的身份——學生、工人、病人、兄弟會發言人等等,都沒能使他成為一個看得見的人,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帶有社會偏見的傳統觀念導致的。在這一階段里主人公由無知、天真時的幸福過渡到強烈的與世隔絕、逃避現實感。這充分說明了幸福取決于自身和周圍的環境。
第三階段 ?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科學的認識現實與幸福的關系
當他躲進地下室后,他徹底醒悟,拋棄了以前一切虛假的東西——身份證明、虛假身份和公文包,認清了自己并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一個充滿信心的自我。盡管對地面上的人來說他仍是看不見的,但他已從一個天真幼稚的孩子成長成一個成熟的,對自己有正確認識的人。正如薩特所言,“在丟掉一切抱負,接受永遠超越本身的自由及其所有責任之后,人便能夠得到真正的存在”(《美國文學思想背景》第539)主人公收獲了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不再是一具空殼,這是他人生的新起點。
結語:
《看不見的人》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素材,通過有差異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在那時的社會背景下,美國黑人是如何在曲折坎坷中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本文通過對小說中主人公心里情感的三次變化分析,由一開始天真簡單的幸福到迷失自我,失去信心,再到最后蟄居洞中發現自我。至此,他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存在。這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幸福。拋開一切外在的包袱,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解放自我,在精神上超脫自然,然后以新的姿態重新審視自己,為自己而活。
參考文獻:
[1]魏麗麗 艾利森看不見的人中的象征主義[D].甘肅:蘭州大學. 2011
[2]王逢振 看不見的人仍令人震撼[J].外國文學研究. 1999(3)
[3]楊仁敬 ?20世紀美國文學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0
[4]李曼曼 馬紅梅 趙芳 看不見的人看得見的焦慮[J].宜賓學院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