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被國民黨定為“戰時陪都”,陪都重慶成為抗戰時期重要的文化、政治、軍事中心。在民族危亡的時期,音樂家們開展了活動豐富的抗戰音樂宣傳與演出,譜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抗戰音樂作品,重慶也成為當時國統區抗戰音樂活躍的代表地區之一。當代學界對于重慶抗戰音樂研究業已成果豐碩,本文通過數據分析和文獻分類分析解讀當代學界研究重慶抗戰音樂之現狀。
關鍵詞:重慶抗戰音樂;抗戰音樂;研究現狀
作者簡介:金簡(1989.8-),男,單位為廣西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1、抗戰音樂史研究文獻的總體概況
抗日戰爭時期音樂的發展復雜而矛盾,國共兩黨之間的內部矛盾和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共同存在。而音樂在淪陷區、解放區、國統區有著很多千絲萬縷的區別和聯系,故而本文除了著重考察重慶抗戰時期音樂的相關文獻之外,還必須結合全國的抗戰音樂歷史的相關文獻進行考察。
根據中國知網的數據庫顯示:有關“抗戰音樂”的有參考價值的論文共82篇,最早的文獻是張曙的妻子周畸在1958年12月15日發表在《人民音樂》的《憶張曙在抗戰初期的活動》,有關“抗戰音樂”的碩士論文最早的是米磊于2009年4月1日發表的《以音符為槍桿——論音樂在抗戰中的作用》,最早的博士論文是馮長春于2005年4月1日發表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可見學位論文對于該領域的重視程度。
按照文獻研究對象的不同,本人將這82篇文獻分為了論述音樂家、音樂思想、音樂活動、音樂教育、音樂綜合研究、音樂作品、音樂報刊7大類。其中論述音樂家的有文獻24篇;論述音樂思想的文獻有18篇;論述音樂活動的文獻有9篇;論述音樂教育的文獻有4篇;音樂綜合研究的文獻有7篇;論述音樂作品的文獻有18篇;專題研究抗戰音樂刊物的共有文獻2篇。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關于抗戰音樂領域的文獻中,重點和熱點內容是音樂家、音樂思想、和音樂作品。其他幾類看似文獻不多,但對其主題的研究的厚度與深度仍不容小覷。
1958年周畸發表的《憶張曙在抗戰初期的活動》揭開了對我國抗戰音樂研究的序幕,但是從1958年到1993年這長達35年的時間里僅僅出現了8篇有關于抗戰音樂的文獻(年均0.22篇),占總量的9%,從抗戰音樂研究的發展階段來看,1958年到1993年為我國抗戰音樂研究的萌芽時期。從1995年到1999年產生了8篇抗戰音樂文獻(年均1.75篇,是萌芽階段的8倍),所以,可以把1995年到1999年看作抗戰音樂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1999年以后,抗戰音樂研究的相關文獻像雨后春筍般的出現,本人把1999年之后稱之為我國抗戰音樂研究的高潮時期,2000年到2014年共有54篇論述我國抗戰音樂的相關論文(年均3.7篇,是萌芽階段的16.8倍)。因此可以說我國的抗戰音樂研究的最大特點是起步晚、發展快。
2、重慶抗戰音樂史研究文獻的梳理與分析
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陪都”以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對抗戰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重慶抗戰音樂的研究自然是我國抗戰音樂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本分析依然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將重慶抗戰音樂的相關文獻分成論述音樂家、音樂活動、音樂教育、音樂綜合研究、音樂作品、音樂期刊6大類。其中,論述音樂家的論文有1篇,論述音樂活動的論文有2篇,論述音樂教育的論文有6 篇,論述音樂綜合研究的論文有3篇,論述音樂作品的論文有1篇,從論文的篇數上來看,重慶抗戰時期音樂研究的熱點是重慶抗戰時期的音樂教育,其余的分類比較平均。但是文章規模大小不一,光從文章的篇數來斷定重慶抗戰音樂研究的熱點話題也就顯得片面了。
3、結論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重慶抗戰音樂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中,重慶抗戰音樂教育以6篇的數量和25萬字的總字數遙遙領先,可謂是熱點中的熱點。其中兩篇學位論文尤其是博士學位論文的存在,讓重慶抗戰時期音樂教育方面的論文顯得比同領域其他方面的論文更加厚重一些。而音樂綜合研究和作品的論文也分別達到了8萬字和4萬字,誠然,字數不是衡量一篇論文好壞的唯一標準,但是本文的目的是對重慶抗戰音樂研究的現狀進行考察,龐大的信息量是本文所優先考慮的。
縱觀研究全國抗戰時期音樂論文,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由于重慶作為“陪都”的地位,當時大批的音樂家和文化人士涌入重慶,為重慶的抗戰音樂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賀綠汀、馬思聰、李凌、趙諷、繆天瑞、任光、黃友葵、應尚能甚至周恩來等,這些音樂人士為譜寫了大量的抗戰音樂作品,進行了非常多的音樂活動,留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目前在重慶抗戰時期音樂家的研究目前看來是略顯薄弱的,僅有我的導師李莉老師和田可文老師寫的《抗戰時期吳伯超在重慶》專門針對在抗戰時期在重慶的音樂家的研究。筆者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研究。二是在重慶抗戰時期,9種刊物的總數多達數百期,其中隱藏著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史料價值,而對于它們的研究目前僅僅只有兩篇較為簡單的文章,筆者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
在國共兩黨矛盾激化的三個階段,抗日音樂作品和音樂活動隨著國共兩黨政策的不斷變化其實是有很多變化之處的,大部分論文并沒有對這一方面進行展開論述,幾乎都是一筆帶過,隨著國共方針三個階段的變化,重慶抗戰音樂整體所產生的變化也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周畸.《回憶張曙在抗戰初期的活動》,《人民音樂》1958年第12期,第13-14頁.
[2]米磊.《以音符為槍桿——論音樂在抗戰中的作用》,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1日.
[3]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