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扎特歌劇的音樂風格的形成是受到許多文化因素影響的,本文從旋律的特征、節奏的改變、結構的簡縮和力度與強度的幅度等幾方面來分析莫扎特對歌劇所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主義;歌劇
作者簡介:羅旭,女,漢族,1978年12月出生,遼寧省撫順市人,現于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工作,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維也納古典主義,是以莫扎特被代表的樂派。它的出現,標志著音樂史的一個新的開端。被古代所贊揚的忠誠愛國主義和市民的美德服務于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政治目的,古典的堅忍不拔精神、個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和中產階級反對貴族統治階級的隨意浪費和過度的自我沉迷變成了新的社會信條。
一、莫扎特歌劇的創作特點
莫扎特從一開始就對各種體材的創作表現出自己的興趣和才能,特別是在歌劇方面,是莫扎特在創作上最重要的領域,他曾公開表示他最喜愛歌劇。他11歲開始創作歌劇,一生共寫了22部歌劇。貝多芬曾說過,《魔笛》是莫扎特作品中最為重要的杰作,他認為正當意大利歌劇占統治地位而風行于舞臺的時候,是莫扎特挺身而出,在維也納為發展后來的德國民族歌劇奠定了基石。 [1]莫扎特是歌劇改革家,他在歌劇創作上體現了格魯克的改革意圖,但又不完全一樣。與格魯克的歌劇比較重戲劇不同,莫扎特的歌劇更為強調歌劇里的詩詞、戲劇應當服從音樂,從音樂發展出發。莫扎特的歌劇音樂里有交響樂的創作手法。是以聲樂分曲為基礎,每一個分曲相對獨立又相對聯系在一起。每一個分曲都刻畫了角色的性格。莫扎特在歌劇表現手法上更為豐富地把戲劇性、生活性、悲劇性、喜劇性融合起來。他制造了大場面而有伴奏的宣敘調。兩個人、三個人的宣敘調中穿插了重唱場面,這些場面是莫扎特歌劇的基礎。在歌劇中莫扎特建立了純音樂交響性的發展,聲樂與器樂的發展結合得更加緊密,在劇情達到強烈矛盾沖突時都有重唱出現。
二、莫扎特歌劇的代表作品
《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比較統一,主題發展較為廣闊,人物性格的刻畫及相互的關系處理也非常出色獨特。可以說它是一部民族意義的音樂劇,也是一部與維也納歌劇傳統緊密聯系的偉大的神話歌劇。[2]
首先描繪的是夜女王在山谷中,周圍的天空被群星包圍的情景,相伴隨的是一系列雷鳴和狂飆式的D小調音樂段落。她作為一個悲傷的母親出現在帕米諾面前,她的女兒被魔法師偷走了。后來她被證明是歌劇的惡魔,薩拉斯特羅開始偽裝成一個魔法師,他是開明的化身,大力宣揚由社會責任感所引起的明智的原則和自由共濟會的平等和兄妹情誼的思想。帕米娜作為夜女王與薩拉斯特羅的女兒,被薩拉斯特羅把她從她媽媽的罪惡中解救出來。帕米娜相信她心目中的英雄帕米諾已經拋棄了她,于是唱起了最感人的真情風格的詠嘆調,歌詞是“我感到愛情的喜悅將一去不復返了”。如此,優雅風格,狂飆運動,和真情主義一起在劇中起著作用。
魔笛的曲式結構類似于大規模的奏鳴曲樂章,以情節的展開,人物的發展,和調性關系為基礎。第一場既為呈示部,用神話的元素作為第一個一系列的事件,最后以薩拉斯特羅的廟宇為場景的第二樂章,作為第二個對比性的主題,以更大的規模繼續發展以上情節,用它的壓力感、緊張感和增長和變化過程作為黑暗和光明相互爭奪至高無上的權利的力量。[3]薩拉斯特羅的詠嘆調“在這些神圣的宮殿里”接下來變成了和聲和戲劇的轉折點,同時終曲關注的是對立面的和解,并以再現和尾聲的方式總結了歌劇的寫作藝術。
莫扎特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不僅吸收和精練了他那個時代的所有作曲家的風格,還在歷史資料中搜索并重新發現被他同時代的作曲家所遺忘和漏掉的東西。[4]他那個時代所有風格的聲音都可在他的音樂中聽到——諳于世故的洛可可的優雅風格和回歸大自然的鄉村特點,天真無邪和流暢的對位技術,古典的靜穆和溫柔的真情風格,崇高的客觀陳述,嘈雜的喜歌劇(Opera buffa)中的滑稽動作,天堂般的寧靜和魔鬼般的狂風暴雨,激烈的反抗和悲劇式的妥協。與只是一個包容全國性的各種思想的人不同的是,他利用了所有物質、技術和思想的財富,把它們運用于他的情感表達上來,并融入到他作為一個作曲家短暫的35年的強有力的個性中去。沒有一種他的時代的風格和曲式沒被接觸和形成,通過他那神奇的音樂想象力,他的精神升華和點亮了他所寫的每一個樂章。
結語: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巨匠,他的創作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引用的民間素材及旋律總是經過詩意般的加工,莫扎特的歌劇創作是18世紀音樂文化各方面成就的輝煌總結。莫扎特謝世已經有幾百年了,但他遺留給我們的音樂財富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品,猶如璀璨的明珠,仍然釋放著絢麗的光彩,為世人所喜愛。無論是演奏家、藝術家、在校師生、作曲家、指揮家以及所有喜愛音樂的人來說,都是值得學習與研究的瑰寶。
參考文獻:
[1]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日]屬成:《名曲事典》,華夏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5月版。
[4]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