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櫻
摘要:《小河男孩》是英國小說家蒂姆·鮑勒1997年獲得卡內基文學獎的一部作品。小說描述的是15歲的小女孩杰西面對重病的爺爺是如何一步步說服自己接受爺爺的死亡,從而實現了自身的成長,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少年成長小說。作者運用意識流寫法和象征手法,用如幻如夢般的筆觸,教會了青少年生命的真諦,體味了不同的人生。
關鍵詞:小河男孩;死亡;青少年成長小說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086-02
蒂姆·鮑勒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于1953年出生于英格蘭東南沿海的一個小鎮。鮑勒從事過林業、教育、翻譯等工作,但最終成為一名自由作家和譯者。他從五歲便開始寫作,《小河男孩》是他創造的第三本小說,并于1997年獲得卡內基文學獎。小說描述的是15歲的小女孩杰西而對重病的爺爺是如何一步步說服自己接受爺爺的死亡,從而實現了自身的成長,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少年成長小說。該小說雖以平淡無華的散文筆調書寫,但整本書宛如詩篇,感人至深。
一.《小河男孩》是一部青少年成長小說
青少年通常指的是12歲至20歲之間的孩子,這個階段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方而都有特殊的需求。成長一詞在人類學中被解釋為:青少年經歷生活的一系列磨煉和考驗之后,獲得了獨立應對社會和生活的知識、能力和信心,從而進入人生一個新的階段。馬科斯認為:“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來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存,這種轉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指引到一個真實而又復雜的成人世界。”換句話說,成長小說是以描述人物成長過程為主題的小說。上個世紀初,西方文學界開始出現較多相關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是創設和青少年相似成長經歷的文學情境,描述主人公自立自強的精神,題材比較廣泛,內容豐富,格調健康,品味出眾,幫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世界,更好地健康成長。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大人總是竭盡全力地保護孩子們純凈的心靈世界,盡量避而不談生命和死亡的話題,文學家們總是用自立自強和積極向上的文學作品鼓勵青少年健康成長。然而在這個階段,勇敢而對死亡,尤其是面對親人的死亡是青少年必須學會的一件事情,雖然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非常困難,非常痛苦,他們會投入大量的情感,會受到心靈的撞擊,會在困惑迷茫中思考,進行自我調整,了解生命的真諦,最終坦然接受死亡。《小河男孩》就是描述這種生命形式的青少年成長小說。它描述了青少年如何在成長過程中第一次真正而對親屬的死亡這樣一種生命形式。在這個過程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要竭盡全力超越生命的瓶頸,領悟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從而平靜地而對死亡,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同時,青少年得到了對于世界的新認識,以及用新的自身認識和結構去順應世界,從而經歷到人生的一個又一個成長階段,一步步成長起來。
二.《小河男孩》的故事梗概
15歲的主人公小女孩杰西喜歡游泳,深愛她的爺爺經常陪她去。當知道爺爺重病時口不多時,面對爺爺的痛苦、衰弱和逐漸臨近死亡,杰西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如何幫助爺爺減輕痛苦,想到爺爺健康時一直是充滿活力、能量與熱情,而且永不服老的樣子,現在卻由于生病很虛弱,心理上極其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她努力想把最害怕的念頭趕場腦海。只能陪伴爺爺來到他的故鄉去完成他的心愿:畫一幅《小河男孩》的作品。杰西沒有在爺爺的畫里找到小河男孩,卻在神秘的河邊遇到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時隨時現地出現在杰西的視線里,尤其是爺爺病危時,小河男孩更加頻繁地與他交流,鼓勵杰西代替爺爺的于完成了爺爺最后一幅作品。小河男孩帶領杰西俯瞰爺爺家鄉的整條河流,就像俯瞰生命的全景。他帶領杰西一起游向了大海的深處,用這種方式陪伴爺爺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杰西明白了生命的真諦,平靜地接受了爺爺的死亡,并把爺爺的骨灰進行了河葬,自身獲得了成長。小河男孩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作者虛構的一個形象,是小說中最大的一個象征意象,我們可以把他看做是爺爺的化身,他在杰西迷惑、不知所措時,教會杰西應該如何而對親人的死亡。整部小說運用了意識流寫法和象征意象,描寫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和不適,并用如夢如幻般的語言教會了主人公生命的真諦,幫助主人公進一步成長。
三.杰西的成長歷程
作者在《小河男孩》中運用意識流寫法和象征于法,塑造了虛幻的小河男孩的形象,他是爺爺的化身,帶領杰西一步一步勇敢接受爺爺的死亡,開始新的生活,領悟了生命的真諦,獲得了自己進一步的成長。杰西的成長經歷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杰西面對爺爺的病情,不愿意接受現實。
小說開頭描述爺爺去看杰西游泳的場景,游泳池里人非常多,爺爺看杰西游泳不到二十分鐘就會覺得很無聊,但是“他總愛來看她游泳”,“他是一個既頑固又驕傲的老家伙,總是說沒事,一切都很好。”(03)在媽媽眼里,杰西是爺爺的靈感之源,爺爺是在杰西出生之后,才在繪畫中找到了自我,仿佛有一種魔力激發爺爺。可見杰西對爺爺是如此的了解,他們倆的關系非常親密,為杰西不能接受爺爺病重的現實做了鋪墊。
在杰西眼里,“爺爺一直是充滿了活力、能量與熱情,而且用不服老的。”(09)爺爺病重后,杰西陪爺爺回到了他的故鄉,“仰慕他的力量,疼惜他的傷痛,但卻很難想到爺爺會死去。”(24)看到爺爺虛弱的樣子,總是讓杰西百感交集,她不愿意想象,不愿意接受爺爺即將離去的事實。爺爺看到了杰西的迷茫,也在試圖勸說杰西:“任何事都會改變,杰西,任何事都會,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不變的,抵抗也是白費力氣,我們只能接受它。”(26)可是杰西不愿意想到改變,她也不要它們立刻就改變,也許要等到她感覺對了,準備好能夠接受了。而對深愛她的爺爺病重,杰西非常困惑,他不愿意想到爺爺會死,不愿意而對殘酷的現實。
第二個階段:小河男孩的出現帶領杰西一步步而對親人的死亡。
當主人公杰西初游爺爺家鄉的小河時,她感覺到“有人就在附近看著她,她可以感覺得到,…‘但視線所及處卻不見半個人影。”(33)當爺爺虛弱地無法拿筆完成他的畫作時,杰西再一次游覽河景,因為爺爺告訴她山頂某處便是河的源頭,她覺得有必要去思考事物的起源。當她準備離開時,她感覺到“有人就在這附近,距離她非常近。”(60)她看到了”一個男孩的身影映著天幕,雖然他的個子很高,但在背光下,很難分辨出他的輪廓,他似乎只穿了條黑色短褲。“(61)小河男孩若隱若現,杰西還向艾爾福(爺爺兒時的同伴)求證小河男孩的存在,小河男孩對杰西來說充滿了神秘感。在夜里,她又看見他了,她不敢告訴父母,因為他們不會相信小河男孩的存在。在第十章,爺爺作畫不想讓杰西打擾他時,他讓杰西去游泳。杰西在跳水時,聽到附近響起水花的聲音,她突然看到小河男孩破水而出,第一次比較清晰地看到小河男孩的形象,但也只是看到了一頭黑色的亂發和一條黑色的短褲,看到小河男孩用各種姿勢在暢游,但他很快又消失了。直到第十三章中,杰西和小河男孩才進行了初次對話,杰西把自己內心的痛苦向小河男孩傾訴。小河男孩鼓勵她去做爺爺的于,幫助爺爺完成他的遺愿:完成小河男孩這幅作品。杰西承認如果爺爺能完成心愿后再去世,自己就不會那么難過了。小河男孩還邀請杰西在小河的源頭見面,他帶領杰西看到了生命的全貌,并告訴杰西“河流在這里誕生,它會一直奔向命中注定的遠方,無論在旅途中遇到什么樣的磨難,最終都會有一個美麗的結束。”(139)即使它已抵達了終點,也不說明就此結束了,而是意味著它將在此開始重生。雖然杰西不是很懂,但心情開朗了些,如烏云問露出絲絲晴朗。小河男孩還邀請杰西和他一起游向大海,杰西一邊游,一邊想著爺爺,雖然很吃力,很辛苦,但她覺得小河男孩的出現似乎隱喻了爺爺漫長的人生歷程,讓她覺得只要能追上小河男孩,就能挽留住爺爺的生命似的,爺爺給了她力量,她克服了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渙散,終于游到了大海。當白晝即將結束,杰西知道她的旅程也己結束,她游到了生命的終點,也以這種方式陪伴爺爺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第三個階段:坦然接受,給爺爺河葬。
杰西抱著爺爺的骨灰罐,決心將爺爺的骨灰河葬。她開始明白小河男孩告訴她的話:“即使河流抵達了終點,卻在那里又開始了重生。”(173)她把爺爺的骨灰撒向大海后,望著它們漂流而去,她意識到爺爺的生命已經不再可以依附,不再能夠挽留,但是爺爺的精神將永遠陪伴杰西。“生活將繼續下去,無需痛苦,悲傷會逐漸淡去。”(173)杰西把爺爺的骨灰罐也扔進水里,接著自己一躍而下,杰西終于接受了爺爺去世的現實,也明白了生命的真諦。
四.結語
《小河男孩》是一部青少年成長小說。作者蒂姆·鮑勒運用意識流和象征于法,向青少年展示了一幅美麗壯觀的生命長河,指引著迷茫的孩子們而對親人的死亡時,能夠漸漸領悟生命的意義,坦然接受痛苦的現實,并激勵他們一步步成長。書中如夢如詩般的筆觸,將在青少年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