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
摘要:浣碧這一人物是小說《甄嬛傳》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就其自身的命運發展來說,從她特殊的幼年經歷,到成年時期感情經歷中出現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行為特點和涉及的人物關系,都為我們進行相關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樣本。
關鍵詞:甄嬛傳;浣碧;悲劇性
【中圖分類號】:J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102-01
一、社會背景
在這個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封建禮教是封建社會中等級秩序的標志、人際關系的準則,是封建統治者用來協調統治階級內部關系、束縛人民大眾,以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對社會有著極為深刻、廣連的規范控制功能。《舊唐書·禮儀志》云:“放肆覲之禮立,則朝廷尊;郊廟之禮立,則心情肅;冠婚之禮立,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它幾乎涵蓋了封建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是鞏固封建君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它基本上仍是社會最根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這種控制的實現,主要是通過道德說教和禮儀規則二種途徑。
二、浣碧的家庭背景
浣碧的父親是甄遠道(甄嫘之父),母親是百夷人何綿綿(罪臣之女)。甄遠道只有正妻一名,無側室姨娘,但與何綿綿相戀,生女浣碧。何綿綿早逝,又因為獲罪不能入甄氏一門族譜,未得名分,所生女兒浣碧被甄遠道帶回家中,成為小姐甄嫘的貼身侍女。雖得以養在府中,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甄遠道并不能以父親的身份給浣碧以足夠的照顧和關愛。甄嬛心知其中端倪,瞞過了甄夫人,待浣碧如姐妹一般。十年后,當浣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異常痛苦。
三、浣碧的人生經歷
甄嬛中選,成為宮中妃嬪,浣碧作為甄嬛的陪嫁丫鬟入宮。入宮后,同父異母的姐姐甄嬛成為了皇帝的寵妃,風頭一時無兩,而她只是一個丫鬟,地位卑微,這種反差讓她的心里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同時,為母親正名的想法始終沒有改變,于是她想盡一切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在入宮早期,浣碧曾做出一系列吸引皇帝注意的舉動。她想要高攀皇帝,通過皇帝的寵愛成為妃子,恢復母親的名位。
甄嬛沒有處罰浣碧,而是好言相勸,甄嬛也知道浣碧心中是多么想恢復母親的名位,所以曉以利害,讓浣碧明白,一旦成為嬪妃,甄氏一門就會因為私納罪臣之女而獲罪。只有跟著甄嬛,依靠其地位,浣碧可以嫁一個好人家為妻,同時甄遠道可認她為義女,讓母女二人的名位進入祠堂。總體來看,浣碧在這一階段的心理與行為主要有:
(一)希望贏得皇帝關注
這一想法從浣碧剛入宮時就可見端倪,根據浣碧幼年的生活經歷,其原因主要在于對于自己和母親低賤地位的不甘,在她的心底,暗藏著反抗這種命運的自強。另外,企圖和姐姐一樣獲得皇帝寵愛的心理,除了來自對于身份地位的落差,也可能來自女人本身的微妙心理。她羨慕、嫉妒甄嬛,內心又深知自己不如甄嬛,從中可見,浣碧的性格是好強的,同時又是自卑的。
(二)背叛甄嬛
雖然甄嬛自幼對浣碧照顧有加,但浣碧出于謀得更高地位的自身目的,還是做出了背叛甄嬛的舉動。這一方面表明浣碧為謀求自己的幸福可以出賣最親近的人,另一方面說明她與甄嬛在此階段的情感聯結并不是絕對緊密的,她對甄嬛并未建立起充分的安全和信賴感。
(三)成年階段2——凌云峰
從背叛事件發生后,浣碧就一心一意幫助甄嬛,在宮中斗爭生存。但是甄嬛被皇后陷害,皇帝將其逐出宮,在甘露寺出家,作為貼身侍女的浣碧也一同在甘露寺修行。浣碧曾被甄嬛派遣到郡王府照顧果郡王一段時日,同時果郡王也多次挺身而出,救了甄嬛、浣碧等人的性命。浣碧便在心里深深地愛上了果郡王。在甘露寺,甄嬛與果郡王私訂終身,浣碧雖然也愛果郡王,但只能隱忍不發,畢竟甄嬛是她的姐姐,而且果郡王喜歡的是甄嬛而不是自己,甚至果郡王要她嫁給自己的跟班小廝阿晉。這種地位上、感情上的差異讓浣碧心中的不平衡感更加強烈。在這一階段,甄嬛和果郡王對于浣碧的態度愈發提醒她自己身份的低微,其自卑而又不甘的心理狀態更加凸顯。
另一方面,果郡王和甄嬛的隱情還足被皇帝發現了,果郡王喝了皇帝的毒酒身亡,浣碧在果郡王入殮當天,撞棺殉情而死。
在這個階段,毒死孟靜嫻和殉情而死是浣碧心理特點最為集中、強烈的體現,也是人物命運發展中的高潮部分。其心狠于辣、占有欲強、癡情的性格特點顯露無遺。
四、結語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從浣碧這一人物的幼年經歷中找到了暗示其之后人生軌跡的心理學依據,又在浣碧成年愛情經歷,以及相關的行為特點中總結出其成人依戀類型。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講,小說中對于人物成長環境、背景的交代為塑造人物性格、解釋人物行為特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這種幼年成長經歷而根植在人物內心的性格特點,又解釋了其人生幾次重要選擇的合理性,最終指向人物悲劇性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