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宣化遼墓群位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是遼代漢人墓葬晚期的典型代表,墓葬中精美的壁畫與仿木式建筑共同構成了專屬于墓主人的禮儀性空間,文章主要圍繞墓葬的形制與結構、墓室壁畫中的主要圖像來解讀宣化遼墓的禮儀性空間。
關鍵詞:宣化遼墓;禮儀性空間;散樂圖;備茶圖
作者簡介:劉喜玲(1992.5-),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研究生,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美術史與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宣化遼墓群發掘于1974—1993年,是遼代漢人墓葬的重要代表,墓葬大多為雙室墓,墓葬形制模仿人間宅院,為仿木式建筑結構。墓室壁畫的研究是探討宣化遼墓的核心問題,墓中精美的壁畫是研究遼代漢人生活信仰、民俗文化、喪葬觀念的珍貴視覺材料,這些圖像以“禮”的方式描繪在墓葬空間中,形成了專屬于墓主人的禮儀性空間。
一、墓葬形制與結構
宣化遼墓群包括十座墓葬,其中8號墓是一座空墓,剩余九座除4號墓為韓師訓墓,另外的八座都是張氏家族墓。除2、3號墓為單室墓,其余的墓葬均為雙室墓,墓門為彩繪仿木式門樓,墓室中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畫,在雙室墓中,前室為方形,后室形狀多變,包括方形、圓形、六邊形、八邊形。①
宣化遼墓多為雙室墓,前室與后室的空間布局以及二者所體現的功能不同,前室空間相對開放,相當于墓主生前閑居、娛樂的地方,后室壁畫題材多樣,但大多以家居奉侍圖為主,人物的描繪主要是侍者,尤其以侍女為主,充分體現了后室的家居氣息,這里相當于墓主生前的內宅。后室墓頂多繪制天象圖,表現的是一個微型的宇宙。古人尤為重視死亡,他們把對于死亡的種種認知以及復雜的情緒都體現在墓葬空間的表現上,墓葬的空間被裝飾成一個永恒的禮儀性空間,墓主在這里得到靈魂的重生,享受壁畫中所描繪的一切。
二、墓室壁畫與“禮儀性”空間
宣化遼墓的壁畫題材多樣,畫面精美,保存也相對完整,這些精美的圖像共同構成了墓葬的禮儀性空間,這種空間用于后輩祭奠死者,同時也用于愉悅死者,成為死者來世享樂生活的象征,族人為先輩塑造出精美的靈魂之所,祈求先輩保佑家族子孫的興旺發達。
(一)散樂圖、備茶圖、備經圖
散樂圖主要繪制在前室,基本模式相似,后面是眾人奏樂,前面一人獨舞。雖然散樂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但對于散樂圖深層次的認識要在遼代民俗文化和喪葬文化的基礎之上,把散樂圖與墓葬中的其他圖像看成一個整體去觀察。墓葬中的散樂圖應受到當時民間宗教祭祀用樂儀式的啟發,以繪畫的形式描繪下來,就是希望這種祭祀儀式在死者的空間中永恒的存在。
在6、7、9、10號墓中,備茶圖與散樂圖相對,位于前室東西兩壁。備茶圖與當時的飲茶文化有關,但是與散樂圖一樣,我們應從“喪葬禮儀”的角度去分析,散樂圖和備茶圖受到當時民間祭祠供盞儀式的影響,二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墓葬中虛擬的禮儀空間。②
備茶圖除了與民間進盞活動有關之外,還受到佛教的影響,宿白指出宣化遼墓備經圖中的佛經和墓中寫有梵文、漢文多種陀羅尼經咒的“陀羅尼棺”以及墓志中記載墓主人勤誦佛經等,都說明張家世代信佛,并且信奉密宗。③從墓志中我們得知墓主非常崇信佛教,誦佛經百部、千部,因此,茶為他們夜間誦經起到了提神的作用,壁畫中的備茶圖、備經圖還體現了佛、道思想,以及死者的來世信仰。總之,散樂圖、備茶圖、備經圖以圖像的方式繪制在墓葬中,更多的體現了圖像本身的禮儀性。
(二)墓葬中“門”的形象
門在墓葬中表現為兩種,一是真實的門,墓中的墓門為仿木式門樓;二是壁畫中所描繪的象征性的“門”,在這些“門”之后象征著無限的虛擬空間。宣化遼墓的壁畫中描繪了多幅第二種“門”的形象,其中包含了多幅婦人啟門圖,婦人啟門是宋、遼、金時期的流行題材,墓葬中所描繪的婦人或為侍女,或為墓主的侍妾,這些婦人形象的描繪,增加了墓室的家居氣氛。
宣化遼墓多為雙室墓,并且仿效人間的建筑形式,呈現出“前堂后寢”的建筑形式。但是宣化遼墓多數墓葬在后室北壁中間繪制磚雕式門樓,似乎暗示著“門”之后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使我們質疑后室模仿“寢”的觀念。李清泉認為畫工借助視覺表現手法將后室變成了充滿人間生活氣息的堂,而“寢”則被神秘的隱藏在后室的象征性圖像所意味的虛擬空間中。④他的這一結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們認為死亡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人們懼怕地獄,都期望死后進入天堂,后室的裝飾與墓頂的天象圖共同構成了靈魂的永久居住所,也就是人們所期望的“天堂”。
除以上分析的壁畫題材之外,宣化遼墓的壁畫還有諸多圖像,如車馬出行、門吏、文房四寶、花鳥畫、經卷桌、蘆葦仙鶴等,這些視覺形象一起構筑成了專屬于墓主人的永久性禮儀空間。
三、結語
從“喪葬禮儀”的視角研究宣化遼墓的壁畫,我們可以得知墓室中的壁畫與仿木式建筑共同構成了一個永恒的禮儀性空間,這一空間仿效人間的建筑形式,有堂與寢。壁畫中的諸多圖像被有規律的描繪在前后室中,共同為墓主人營造了一個永久的靈魂居所,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遼代漢人的民俗風尚、思想觀念在墓葬美術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遼墓:1974~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李清泉.宣化遼墓:墓葬藝術與遼代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62-169頁.
[3] 宿白.關于河北四處古墓的札記[J].文物,1996(09).
[4]李清泉.宣化遼墓:墓葬藝術與遼代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240-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