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 任一嬌
摘 ?要:文章獨辟蹊徑,比較了語言學家萊柯夫的體驗哲學和政治家毛澤東的實踐論,指明認知語言學的基礎所在和進步之處。
關鍵詞:萊柯夫;體驗哲學;毛澤東;實踐論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1999年,萊柯夫和約翰遜合作出版《體驗哲學:體驗性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該書全面闡述體驗哲學的基本原則和重要觀點。書中最根本的思想是“心智從根本上是體驗性的”,這種思想顛覆了歷史悠久的客觀主義哲學理論。客觀主義哲學理論有很長一段脈絡,并常長常新。但簡言之,不過是三種觀點:一、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直接實在論,認為人類心智接觸感知外在世界,這種接觸感知讓人直接了解外在世界并掌握其本質,從而形成人的思想;二、笛卡爾的觀點——對應實在論,認為人類心智和外在世界是截然分開的,人的知識和思想是先天推理能力的賦予,只不過二者之間是外在現實和心智表征的對應;三、近代英美分析哲學家的觀點——符號系統實在論,認為心智表征實際是符號表征,人類心智內部自身有自為的信息加工和符號運算,完全獨立于外在世界。在嚴厲評判上述理論之后,萊柯夫和約翰遜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基于人類身體功能的體驗實在論,具體內容擇其重要者一二,翻譯如下:
“與傳統哲學歷來的主張相反,理智不能脫離體驗,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本質、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親身體驗。‘我們需要身體來推理這一個震耳欲聾的主張:理智的結構本身來自體驗的諸多細節。主管我們感知和運動的那些神經和認知機制同時也創造我們的認知系統和理智方式。總之,理智無論如何不是宇宙的一種超自然特征,也不是脫離體驗的心智特征。相反,對塑造理智起著關鍵作用的是我們身體的具體狀況、大腦神經結構的驚人細節、人活在世上的眾多特點。”
“理智是不斷進化的,抽象的理智利用在低級動物也有的感知和運動形式的基礎上不斷進化。結果是達爾文式的理智,是理性的達爾文主義:最為抽象的理智不是超越,而是利用我們的動物本質。理智是進化的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與動物的關系,也改變了原來的認識:只有人才是理性的。因此,理智不再是把我們與動物分開的本質屬性,反倒是把我們置于與它們的連續體。”
“理智不是超越式地普遍存在,即不是宇宙結構的一部分。但是,理智是人類全部成員都有的一種能力。使其普遍存在的原因是:每個人的心智都是以體驗為基礎的。”
縱觀萊柯夫和約翰遜體驗實在論的系列觀點,我們發現了這樣一些詞匯:理智、體驗、親身體驗、感知、理性、人活在世……這些詞匯大致屬于兩個概念域:體驗后的感知與理智下的理性,進一步說,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讓我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毛澤東《實踐論》中的段落:
“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于顛倒了事實。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認識開始于經驗——這就是認識的唯物論。”他又說:“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于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復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他還說:“就知識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經驗,他就不是唯物論者。”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
這話說得好,因為單從生物學角度看,它道出了一個能被人類經驗所證實的常識。可以想象:你從來沒吃過梨子,也從來沒見過梨子,完全不知道這個黃橙橙、圓溜溜的家伙能不能吃,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更不知道如果把它吃了,是立馬就死,還是活得更好?你果敢地把它拿了過來,咔哧咬了一口,結果汁液如蜜,滿嘴留香,你愉快地吃掉了整只梨子,非但沒有任何不適,相反還感覺渾身舒坦,這時候你就可以說:“嗯,這是一個好東西,我們以后可以吃它了。”這是一個人從親身體驗獲得理性認識的經典實例,毛澤東其實只做了一件事情——在經驗論和唯理論之間力求圓融,于是有了認識的辯證法。
萊柯夫和約翰遜是語言學家,其二人自有基于體驗性哲學之上的語言理論之論述,所以要回答萊柯夫等人比毛澤東多走幾步這個問題,還是要框定在哲學的橫向比較和討論范圍之內。其實毛澤東的“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與萊柯夫等人的“理智是體驗性的”從根本上講具有同一性,二者是一回事,只是表述不同罷了。但萊柯夫等人畢竟是往前跨越了,這體現在:一、引入生理學上感知運動系統的概念,認為人的神經網絡不僅要運用感知運動系統,而且很大程度上被感知運動系統所塑造;概念和理智都來自并運用感知運動系統,人的心智不能脫離人的身體,也不能獨立于人的身體;感知運動系統界定我們的日常生活并成為理性推理的主要方面;二、夸大人的身體與周遭環境日常互動的作用,決然斷定人類只能通過身體來形成概念。所以,我們對世界、我們自己、其他人的任何理解,都只能通過體驗化的概念加以描述。綜上,萊柯夫等人借其他相關學科的輔助論證以及對人類體驗重要性的徹底表述,都是比毛澤東多走的幾步。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Lakoff、Johnson. HilosophyintheFlesh[M]. NewYork:BasicBooks,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