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居易是唐朝繼李白和杜甫之后又一位偉大的詩人,是唐代現實主義詩風的集大成者,一生寫下詩文近三千首,其感傷詩更是全部詩歌中的一大亮點。因此本文著力從感傷自我、感傷他人、感傷外物三個方面探求白居易感傷詩的思想內容,探究在苦悶的心境中外事內情均如何能牽引出詩人感傷的情愫。
關鍵詞:白居易;感傷詩;自我;他人;外物
作者簡介:周靜妍,女,漢族,1987年10月出生,籍貫:安慶,2009年7月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從事語文教學工作,2012年起至今在職攻讀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現當代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02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日,唐朝偉大杰出的詩人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早年因避戰亂,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并在漂泊窮困的生活里,得到了接觸人民的機緣,使他真實而確切地了解了人民的生活疾苦,為他日后創作出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和飽含真情實感的詩作奠定了良好的素材基礎。涉入仕途后也因政治理想無法得到實現而常常暗自感傷,創作了大量的感傷詩。
前人對感傷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長恨歌》和《琵琶行》兩首名篇,其余的詩篇乏有評點。 20世紀以來,白居易詩歌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對白居易感傷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即使有也多是關注《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名篇。較重要的如楊民蘇《試論白居易的自分詩類》、張金亮《白居易感傷詩論略》、張中宇《白居易詩歌歸類考—兼及〈長恨歌〉的主題》等等。本文主要就中華書局出版的《白居易集》中所列的4卷中的215首感傷詩作進行研究,了解其豐富的題材領域。
白居易的整個一生,都是在黑暗勢力的折磨下度過的。[1] 在“兼濟天下”之志和“獨善其身”之思同存的矛盾心態下,詩人陷于極度苦悶中,外事內情均能牽引出其感傷的情愫,由此創作了大量的感傷詩。從題材來看,這些詩可分為感傷自我、感傷他人、感傷外物三類。
(一)感傷自我
此類題材在感傷詩中占了絕大比重,諸如個人遭際、宦海沉浮、歲月流逝、身體衰病等等均成為詩人經常詠嘆的對象。
1、個人遭際
白居易的一生是坎坷的,從少年漂泊到失母喪女再到官場失意,詩人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變故和挫折。然而詩人并沒有默默地承受,而是發為詠嘆,抒發出了內心苦悶之情。
詩人早年四處漂泊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鄉和親人,如作于歸鄉途中的《秋暮西歸途中書情》曰:“耿耿旅燈下,愁鄉常少眠。思鄉貴早發,發在雞鳴前。”在旅燈下,詩人愁多少眠,為了早點趕回家在雞鳴前就出發了,可是自己“馬瘦衣裳破,歸無一囊錢”,所以是“憶歸復愁歸”,愧對家人。
在涉入仕途后,本應春風得意的詩人卻因屈居下僚而備受苦辛。如《權攝昭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中曰:“到官來十日,覽鏡生二毛??蓱z趨走吏,塵土滿青袍。垂傳擁兩驛,簿書堆六曹。”
即使做了朝官也并不輕松,在《早朝賀雪寄陳山人》中詩人感嘆雪后上朝,想起那位不做官的陳山人“暖覆褐裘眠,日高應未起”,真是羨慕不已。
在渭村丁憂期間,由于生活的失意,再加上農村客觀事物的影響,白居易寫的詩不外乎病老愁苦,如《村居臥病二首》等。
貶謫的日子里詩人形于詠嘆的詩作更多了:“潯陽僅四千,始行七十里”(《初出藍田路作》)寫出了詩人貶謫江州途中趕路的辛勞;“江云暗悠悠,江風冷修修。夜雨滴船背,夜浪打船頭”(《舟中雨夜》)則寫出了被貶江州時雨夜行舟的凄涼;“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闊狹容一葦”(《初入峽有感》)表現出詩人由江州赴忠州途中在三峽行舟生死難測的艱險。
2、衰老多病
詩人自幼苦讀,身體虧虛,因此詩人常寫一些感嘆歲月流逝,身體多病而功業未成的詩歌。
《初見白發》中曰:“青山方遠別,黃綬初從仕。未料容鬢間,蹉跎忽如此。”在古代“青山”“黃綬”分別指不同級別的官職,由此可看出詩人積極入世想成就一番事業的愿望,然而隨著歲月“蹉跎”,功業未成,老病卻已經來到,詩中無奈之情不難體會。
《嘆老三首》、《村居臥病三首》是詩人丁憂渭村期間寫的兩組詩,無論從題目還是從具體內容看來都體現了詩人此時衰頹的心境。詩人因為年歲老去,不愿再去打理已經蒼白的“一握發”,不忍再去拭鏡照人,在渭村的日子詩人自覺度日備受煎熬,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自己卻依然“羸病”“ 如故”。
在江州任所時詩人有志難伸,心中苦悶不已?!逗聘栊小分杏性娋湓疲骸疤扉L地久無終畢,昨夜今朝又明日?!祛伻諠u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處?”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在周而復始地運行著,歲月在無情地流逝著,而正直壯年的詩人本應有一番作為,如今只能在黑暗勢力的打擊下任憑“鬢發蒼浪牙齒疏”,因此苦悶的詩人不禁發出一聲慨嘆:“青史功名在何處?”
(二)感傷他人
白居易在哀嘆自己命途多蹇的同時,也在為他人感傷著,感傷他人的早逝、他人的懷才不遇、他人的悲劇命運等等。令讀者不禁為之動容,也發出了一聲由衷的嘆息。
1、對下層士子的悲傷
白居易少年時期曾在其父任職襄州別駕時前往孟浩然舊居游玩,寫下《游襄陽懷孟浩然》。詩作對孟浩然既有懷念之情,又有感慨孟氏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扒屣L無人繼”中的“清風”一方面是肯定孟氏安于窮困,樂于歸隱,更是飽含了對浩然一生布衣的惋惜。
白居易還有還有很多悼念逝者的感傷詩:如《傷楊弘貞》、《讀鄧魴詩》等。
前一首將楊弘貞比作顏回,可見詩人視其之重,對其評價之高,這樣的人英年早逝,怎能不叫人悲痛。后一首感傷年輕詩人鄧魴詩如陶潛卻不第早亡的不幸。杜甫與孟浩然均為不幸下層文人的代表,可是鄧魴明明才比陶潛,卻不能像杜子美那樣“猶得一拾遺”,也不能像孟浩然那樣“鬢成絲”,隱居終老,這就更加讓人為之扼腕嘆息。諸如此類的詩還有《嘆常生》、《哭李三》等。
2、對廣大婦女的同情
白居易一生輾轉漂泊,對廣大平民的苦難生活有著深入了解,所以他對普通百姓尤其是女性懷有深深的同情,因為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導致婦女的生活更加悲慘。
《夜聞歌者》是詩人貶官江州途中寫的一首悲憫歌女遭遇的詩。秋江月夜,鸚鵡洲頭,賣唱歌女凄絕的歌聲吸引了無數客人,可是一曲歌罷,歌女卻“泣聲通復咽”,想必一定有什么難言的委屈,客人問起卻又“終不說”,看來這苦是難于言表啊,讓人更加感傷。同是歌女題材的《琵琶行》,則詳細敘寫了“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半生遭遇,并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使得詩篇感情更加真摯飽滿,令人唏噓不已。作于元和年間的《婦人苦》則以一名婦女的口吻揭露了封建社會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現象,抨擊了以男權為中心的家庭人倫關系。
(三)感傷外物
詩人因命運多舛,加上身體多病,生活中凄涼、脆弱的外事外物總是能觸動詩人的所思所感,發為詠嘆。正如鐘嶸《詩品序》所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1、感于植物
詩人在吟詠松竹花草等植物的同時,時而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悲,時而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例如元和五年詩人在被迫辭去諫官一職后曾寫下《秋題牡丹叢》:“晚叢白露夕,衰葉涼風朝。紅艷久已歇,碧芳今已銷。幽人坐相對,心事共蕭條?!?/p>
牡丹本是花中之王,它展現在詩人面前的本應是紅艷的芬芳,然而時值秋日,花中之王也只能是“衰葉”襯托著“久已歇”的紅艷,孤獨的“幽人”面對此情此景不禁想起自己的坎坷與不如意,“心事共蕭條”。
丁憂渭村時,有《惜郁李花》一首:“樹小花鮮妍,香繁條軟弱。高低二三尺,重疊千萬鄂。朝艷靄霏霏,夕凋紛漠漠。辭枝朱粉細,覆地紅銷薄。由來好顏色,??嘁卒N鑠。不見莨蕩花,狂風吹不落?!?/p>
詩人感嘆自己的命運正如郁李花一樣柔弱無力,任人擺布,自己雖有才氣卻只能屈居下僚,生命也像郁李花一樣短暫,朝發夕逝,日漸衰病之色,好不凄慘。諸如此類的還有《秋槿》《桐花》等等。
詩人還常常借植物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思想情操,如:
“愛君抱晚節,憐君含直文”(《栽松二首之二》)兩句以松樹的挺拔隱喻自己不卑不屈的節操;“富貴本無望,功名須待時”(《東澗種柳》)兩句以種柳的閑情逸致表達自己閑適安寧的心境;“見此溪上色,憶得山中情”(《新栽竹》)兩句以嫩竹的生機勃勃表達自己對自然之景的喜愛之情。
2、感于動物
白居易還有少量感傷動物的詩作,亦滲透了詩人真摯的情感。例如作于江州任所的《早蟬》兩首表達了對長安及下邽生活的懷念:
“石楠深葉里,薄暮三兩聲。一催衰病色,再動故園情”“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村蟬聲,先聽渾相似”。
此時的詩人不僅任所地域偏遠,且值貶謫時期,所以思鄉之情愈切,對家鄉美好生活的懷念就愈深,三兩聲蟬鳴便能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
《山鷓鴣》中山鷓鴣的啼叫聲令詩人這位北方詩人在位于南方的貶謫地徹夜不眠,思鄉、宦途失意等等愁情別緒一齊涌上心頭。倒不是啼聲過于吵耳,而是“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
《放旅雁》寫于元和十年冬初到江州之時,記敘了北來大雁因雪中凍餓被捉、經詩人贖來放飛的經過,抒發了作者從己身遭遇推及北雁的悲己憫物之情懷。接著又通過對大雁北飛的諸多囑咐,流露出詩人對北方戰亂、民生涂炭的種種憂傷。
在文學領域,盛唐那種昂揚奮發的精神、樂觀情緒和慷慨氣勢,已成為遙遠而不絕如縷的馀響;而平心靜氣的孤寂、冷漠和散淡,逐漸彌漫于整個詩壇。如果說李白和杜甫是“安史之亂”這場浩劫的預感者和經歷者,而白居易則是這場浩劫之后的遭遇者了。白居易他和元稹一起繼承和發展了杜甫詩作中的寫實傾向,形成了“重寫實、尚通俗”的元白詩派,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掀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現實主義的詩歌運動——新樂府運動,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白居易的“感傷詩”,只是其眾多感傷詩歌中的一部分,在他的閑適詩、雜律詩中,也有很多抒發感傷情感的詩作,因此若想更加全面地了解白居易的感傷詩,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注釋:
[1]轉引自張金亮.白居易感傷詩論略[J].青海師范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版),1993.1:58.
參考文獻:
[1]褚斌杰.白居易評傳[M].作家出版社,1957.12.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朱金城.白居易年譜[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
[4]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5]白居易.與元九書[A].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Z].北京:中華書局,1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