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日語中存在著大量與動物相關的諺語,這些諺語在表達形式上形象地反映出了日本人的生活情趣及思維方式,蘊含著日本民族特有的人生觀。因此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在漢譯動物相關諺語時,應對日本民族的文化及特色進行了解。由于中日兩國的地理和文化差異,交流中對動物相關諺語進行漢譯時,極易出現信息表達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準確地翻譯日語中動物的相關諺語,對提高交流的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論文主要是從日語中動物(“魚”、“貓”和“狗”)相關的諺語翻譯來研究。筆者在參考了部分相關方面的論著后寫成了這篇小文章供大家探討。
關鍵詞:日語諺語;漢語翻譯;“魚”;“貓”;“狗”;中日文化要素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02
第一章 “魚”相關日語諺語的翻譯
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沉淀都與海洋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日語中出現了大量與“魚”相關的諺語,它們蘊含了日本特有的海洋文化,也形象地表達了日本人特有的價值觀。
1.1 “魚”相關日語諺語
例1
日語: 蝦で鯛を釣る
漢譯:拋磚引玉,一本萬利。
“蝦”和“魚”在本句漢譯的時候翻譯成了磚和玉,表示用微不足道的東西來換取較為貴重的物品。這句諺語在日語中指的是用相對廉價的蝦來釣鯛魚。(在日本吃鯛魚一般指的在祝賀或者有喜事的時候)
例2
日語:腐っても鯛
漢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在日本鯛魚是高級的魚種,在這句諺語中也很好地反映出了日本海洋文化。而在中國駱駝也是沙漠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交通工具,在漢譯中明顯地表達了中國文化還是以陸地為主,這也是與兩國的地理環境有關。
例3
日語: 海が湧く
漢譯:潮來魚聚
這句諺語是形容魚群隨著潮水而來,聚集于某處。眾所周知,日本擁有世界聞名的北海道漁場,而居住于此的漁民們以捕魚為生,因此他們將海潮洶涌比喻成魚群聚集。
例4
日文:海の藻屑となる
漢譯:葬身魚腹
“藻屑”指的是海藻的碎屑,或水中的垃圾,日本民族用這個諺語來隱晦表達在海上死去的意思。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受語言的支配。日本四面環海的獨特環境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對海洋的特殊感情,也造就了日本人海洋文化的獨特思維習慣。因此,日本人在對事物屬性描述時就會不經意地聯想到海洋中的魚類。在日語諺語表達中,與“魚”相關的諺語表現尤為明顯。因此,在漢譯與“魚”相關的諺語的過程中,不可忽視日本海洋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定要考查和尊重這種文化因素,否則會言不達意。
1.2 日語中關于“貓”、“狗”的諺語
日本人每個人小時候都會養小動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們與動物的密切關系。日本人也習慣用動物相關的諺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本文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貓”和“狗”相關的諺語來研究。
1.2.1 與“貓”相關的諺語
在日本喜歡貓的人很多,因此字典中也能找到不少關于貓的諺語,而日語中與“貓”相關的諺語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也有著獨特的表述。
例1
日文:貓の額
漢譯:比喻面積非常小,巴掌大的地方。
例2
日文:貓に小判
漢譯:對牛彈琴,給貓錢它也不懂得花。與「馬の耳に念仏」的漢譯一樣。
例3
日文:あってもなくても貓の尻尾
漢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
例4
日文:貓にもなれば、虎にもなる
漢譯:軟硬兼施,剛柔兼備
例5
日文:貓の手も借りたい
漢譯:忙得不可開交,人手不足
例6
日文:男貓が子を産む
漢譯:無稽之談
例7
日文:上手な貓が爪を隠す
漢譯:忙得很,人手不足
例8
日文:たくらだ貓の隣歩き
漢譯:多管閑事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日本人與貓的關系甚為親密。日本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用貓的特性來比喻人類行為或者事物規則。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漢譯的時候所運用的表達與貓就沒什么太大關系。因此在漢譯的時候,應該從寓意上考慮。
1.2.2與“狗”相關的諺語
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狗都是人類忠實的伙伴。尤其是日本,在很早之前就出現了導盲犬。而將狗作為寵物來飼養的事情也是很常見的。接下來我們就探討下與“狗”相關的諺語。
例1
日文:犬の糞で敵を討つ
漢譯:不折手段,手段卑鄙
例2
日文:犬の糞に手裏剣
漢譯:殺雞焉用牛刀
例3
日文:犬の糞も所びいき
漢譯:敝帚自珍;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例4
日文:犬の小便道々
漢譯:謹小慎微,處處留神
例5
日文:犬に頼めば糞食わず
漢譯:不識抬舉,給臉不要臉
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很多人會發現日語中有許多與狗相關的諺語表達經常與一些污穢事物聯系在一起,在字典中就能查到7個之多(日語中與狗相關的諺語在詞典中有60個左右),但是在漢譯時一般不會出現“糞便”之類的表達。綜上所述,在將此類諺語漢譯的時候一般會選用較為文雅的表達。
從以上的對應漢譯來看,漢語諺語的表達是以人類的思想行為為中心,直接創造出來的。因此,日語學習者在翻譯日語諺語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中日文化的差異。對日語諺語的翻譯不能只局限于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參考中日兩國的文化意境,使交流更順暢。
第二章、中日文化差異對諺語翻譯的影響
2.1 日語諺語翻譯成漢語差異要因分析
2.1.1 地理環境不同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在同大自然戰斗,征服大自然中生存下來的。而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國,多火山地震的自然環境使得日本人自古以來對自然就帶有諸多的崇敬。對日本人來說,大自然給與他們更多的是恩惠。日本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表述大自然中動物相關的諺語時,日本人避開與動物爭斗等字眼,而是描述動物的本質和特征。日語諺語中運用了大量的比擬手法來描述與動物相關的表達,同時也體現了日本人重視和動物的親密關系。
2.2 文化要素不同
以上與動物相關的日語諺語表達中可以很明顯地知道,日本人喜歡通過動物的特征來委婉地表達生活道理。而中國人在對這些諺語漢譯時,則是直接對這些道理進行了描述。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中日兩國的文化要素對其國人的表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民族崇尚“和”的精神,而在日常言行中他們也盡量避免直接指責對方,始終貫穿著“和諧”的理念。因此日本人在諺語表達的時候也有傳承了“和”的思想。我們在學習此類諺語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不忘日本文化對諺語的影響,始終保持用日語的思維去理解,用漢語的思維來翻譯。
第三章、總結
綜上所述,無論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是源于人類的生活,并反映在人類的言行中。所以,在進行日語漢譯的過程中,除了掌握翻譯技巧及翻譯方法外,同時還要了解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譯的基本要求是“順、達、雅”,然而在翻譯諺語的過程中,要做到這點,需要很高的中文造詣。高寧在《日漢互譯教程》一書中提到:“諺語的譯法很多,其中之一便是順譯,順著其思路譯成漢語。”即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前提下要養成順譯優先的習慣,以此來保持原文的特色,并且要努力做到表達準確、流暢,同時也要符合漢語的表達。長期以來,日本人民在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中不斷地創造出了大量言簡意賅、生動通俗的動物諺語。其中有些諺語與中國漢語中的諺語極為相似甚至是直接引用,對于這類的諺語翻譯就相對簡單,幾乎可以做到直譯。另一方面,中日兩國地理、歷史和文化背景存在著諸多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同等因素,直接影響了兩國諺語表達的具體內容,因此在日語諺語的漢譯過程中我們應該時刻注意其異同點。
日語諺語是日本民族一種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與動物相關的日語諺語又涵蓋了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要將其準確直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只有單純的語言表達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綜合考慮兩國的文化因素來理解進而對其進行加譯。
參考文獻:
[1]《日漢大辭典》 上海漢譯出版社 ?講談社
[2]《新明解國語詞典》 (第五版) ?三省堂
[3]《広辭苑·逆引き広辭苑》 (第五版) 巖波書店
[4]《クラウン中日辭典》三省堂
[5]《精選日漢漢日詞典》(新版)商務印書館 東方書店 姜 晚成 王郁良編
[6] 高寧 日漢互譯教程[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7] 加藤尚武 『ことわざ入門學』[M] ?日本:PHD 研究所發行,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