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新亞里斯多德主義修辭學對演講實踐有了全新的發展。本文對伊拉克軍事領導人薩達姆在海灣戰爭發表的廣播講話進行分析,分別從論據、組織結構、文體、記憶和現場發揮五個層面展開論述,最后對其演說效果做出深刻分析。
關鍵詞: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聽眾;演講效果
作者簡介:陳瑋,1978年1月出生,男,福建福州人,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2
前言
20世紀以來,當代修辭學批評的發展如火如荼。1925年維切恩斯的《演講文學批評》一文的發表,正式掀開了當代修辭學批評的序幕。該文提供了修辭學批評的具體原則——新亞里斯多德主義批評原則。作者提到了三種論據:演講者的人格因素、觀眾的人性和討論問題的判斷;涉及了西塞羅和昆提連所說的修辭五因素。在1948年出版的《演講批評》中,作者桑森和白愛德提出了典型的維切恩斯式的批評方法:修辭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則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場演講是演講者、主題、聽眾在具體的場合下相互作用的結果;評論家的最終目的是弄清者場演講的影響如何。1954年霍齊姆斯在《修辭學批評》中再度強調了新亞里斯多德的評論準則。她列舉了修辭學批評要研究的六個方面,其中有在規勸情境中的演講者,聽眾對他有沒有好感;有聽眾,他們的觀念、情感、傾向性等;有演講的內容,如何運用修辭論證,如何表達理念的。最后是“效果說”。1968年,比徹爾發表了《修辭情景》,該文的發表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他對“修辭性話語”提出以下觀點:修辭性話語的產生依賴于修辭性的情景或環境,即突變的環境往往給修辭性的話語帶來契機。比徹爾認為以下三個因素構成了“修辭性話語”:事變狀態,積極參與的觀眾和種種制約因素。
綜上所述,新亞里斯多德主義修辭學理論及其批評實踐是遵循亞里斯多德關于“在每一件事上運用可以規勸的能力”。批評實踐則從演講者出發,從三個方面入手:理念方面、人格方面和情感方面。除此之外,則從構思、組織、風格和實際演說等方面來考察。
1990年的波斯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領導的盟軍和伊拉克在兩個戰線展開戰斗。為了對盟軍展開反擊,薩達姆通過媒體對盟軍展開言論攻勢,成功地取得了阿拉伯民眾的同情和支持。
本文擬用新亞里斯多德批評主義觀點,來檢驗薩達姆的戰時講話對伊拉克本國人民及鄰國人民的影響效果,所選用的講話是薩達姆于1991年2月在無線電廣播中發表的。
(一)演講的語境
了解薩達姆的背景信息有助于受眾理解其海灣戰爭時演說的動機及性質。首先,薩達姆是穆斯林信徒,他演說針對的聽眾也是穆斯林。在他的演講中,他極力贊美安拉。其次,作為伊拉克的軍政領導人,在廣播演講中薩達姆極力維持自己的權力和威望,表現了他有控制和支配別人的欲望。再次,從無線電講話發表的場合看,由于當時盟軍的空中優勢,伊拉克軍隊的作戰情緒不高。為了提振伊拉克民眾士氣,并尋求阿拉伯國家對伊拉克的支持,薩達姆通過無線電短波不定期地發表講話,向人民發布一些有戰爭價值的消息。薩達姆廣播講話所針對的阿拉伯聽眾和薩達姆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觀。對于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阿拉伯聽眾有相當強烈的反感,因而薩達姆的演講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薩達姆廣播講話分析
薩達姆在他的廣播講話是如何運用修辭學的以下五種方法“1)論據適當; 2)組織結構;3)文體; 4)記憶;5)現場發揮”來實現他的演講目的呢?
首先,《可蘭經》是薩達姆演講的邏輯根據來源。在薩達姆的廣播講話中,他通過《可蘭經》和安拉來證明“進攻科威特”是合理的。在阿拉伯社會的阿拉伯文化里,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沒人反對或幾乎沒人反對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那么,在安拉的眼中,這個人就被認為是正確的,這個人的行動就被安拉證明是合理的。因為薩達姆的軍隊在幾天之內就成功占領科威特,幾乎沒遭到什么反抗,阿拉伯邏輯就認為薩達姆在上帝的眼中一定是正確的。
通過這種邏輯薩達姆證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動是合理的,薩達姆在他的廣播演講中,表明自己有權占領科威特。例如,在盟軍空襲開始后不久,他在廣播中做的第一個公開聲明中說:“上帝賦予我們力量和權利去除掉科威特又腐敗又罪惡的領導人。”因此,薩達姆在演講中表明“是安拉給他權力去征服科威特,去糾正科威特的錯誤”。通過宗教的方式,薩達姆努力在伊拉克人民及鄰國人民中構建一種阿拉伯民族精神。
薩達姆的第二個論據是“伊拉克人一直都認為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這源于部落沖突時期,那時貝都因人因為季節的不同而在中東地區遷徙。伊拉克人普遍認為“現在科威特所處的那片土地屬于現在伊拉克人的祖先的”。因此,科威特實際上就是伊拉克的領土。薩達姆利用了這種想法,為他占領科威特的行為提供證據。
最后,薩達姆在他的無線電講話中始終強調一個論據, 他號召其他阿拉伯國家幫助伊拉克擊退干涉阿拉伯事務的“邪惡的”西方社會。他從兩方面闡述這個論據:1)他嘗試向其他阿拉伯國家灌輸或強化一種種族偏見;2)他努力把以色列卷入阿拉伯國家沖突中從而轉移公眾對科威特問題的關注。
在廣播講話中,薩達姆號召其他“阿拉伯兄弟”幫助伊拉克“擊敗并羞辱”美國及其盟國。薩達姆用理性、民族精神、感染力來闡述這個論據。他在演講中強調阿拉伯“兄弟們必須團結起來打退邪惡的布什及其走狗”。薩達姆認為所有阿拉伯兄弟們,不管他們過去發生過什么樣的沖突,都應該團結起來:“在安拉的眼里,你們全都是阿拉伯兄弟。我們必須走到一起來,擺脫危害我們土地的險惡形勢。”
在廣播演講中薩薩姆成功地構建一種民族精神。他的策略就是不斷地強調所有阿拉伯人民都是“兄弟”,都是穆斯林,他們必須為了共同的事業而并肩戰斗。他表明自己是穆斯林,也是阿拉伯人,這樣,他為自己的侵略科威特行為提供了依據。為了同樣的理由,他的演講也帶有感染力的種種跡象。由于薩達姆和伊拉克人民既是穆斯林又是阿拉伯人,他期望能激發起其他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的同情,使他們能和伊拉克站在同一陣營。
另外,薩達姆還試圖把公眾關注點從科威特沖突上移至巴勒斯坦問題上,以號召阿拉伯人和“邪惡的”西方社會斗爭。他嘗試提出阿拉伯文化中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從而把其他阿拉伯國家卷入這場沖突中。也許意識到其他國家對參加他的“圣戰”持保守態度,薩達姆提出承諾,擬幫助巴勒斯坦人從以色列手里重新奪回“原本就是他們的”土地。這是薩達姆所采用的一個權謀,用來推動其他阿拉伯國家和伊拉克一同作戰。基于這個理由,薩達姆可被視為試圖解決巴勒斯坦爭端,并從而有助于阿拉伯民族精神的領袖。因為他提出了一個所有阿拉伯人都關注的問題,他可以被看做是為了所有阿拉伯人民的利益而抗爭的領袖。
演講的組織結構
通觀薩達姆的廣播講話語篇的組織結構,我們可發現一種恒定的模式:每篇演講開頭都要從《可蘭經》中引一段話或轉述一段話。然后是贊頌伊拉克人民有力量有勇氣,能經受住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的空襲。他還請求伊拉克民眾放心,許諾伊拉克最終會占上風,會取得勝利。薩達姆在講話快結束時總要抨擊西方盟國。他使用的獨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邪惡腐敗的社會”或“邪惡的總統布什”等,以激發阿拉伯民眾對以美國為首的盟國的仇恨。最后,他再次號召其他阿拉伯人們加入到伊拉克發動的這場戰爭中,從而幫助巴勒斯坦人民。
演講所使用的文體
薩達姆在講話中所用的文體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使用的是古典阿拉伯語,而不是其他阿拉伯方言,這種文體使他具有威信。作為伊拉克的外交語言也是它的宗教語言,使用古典阿拉伯語就能樹立一種威嚴而高貴的形象。為了說明這種阿拉伯語文體的效度,讓我們假設這種文體用在西方社會演講中。美國總統向全國發表講話時會有意使用一種較正式的文體,因為這種文體適合其領袖身份。使用古典阿拉伯語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在阿拉伯人心目中,一個領導人使用這種文體既有說服力又合乎身份。
為了確保阿拉伯人們都能聽懂他的講話,薩達姆向他的受眾阿拉伯人使用古典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有許多特點鮮明的方言。因為古典阿拉伯語是阿拉伯國家的學校普遍教授的語言,因此,所有阿拉伯人,都能聽懂薩達姆的講話。
因為古典阿拉伯語文體就是《可蘭經》所用的書面語言,薩達姆使用這種文體使他作為宗教權威有一定可信度。薩達姆宣布這場戰爭為圣戰,他使用神圣的語言更加深了這一印象。從本質上看,薩達姆使用古典阿拉伯語是想樹立自己受安拉保佑的宗教領袖形象。
薩達姆的現場發揮
在廣播演講時薩達姆給聽眾一種權威感。他的現場揮生動又活潑,尤其是他朗讀《可蘭經》時,更是如此。事實上,他的現場發揮給人一種印象,即他十分熱衷于這項事業。
筆者認為薩達姆早在實際發表講話之前就開始精心籌備演講。他的講稿用詞謹慎,唯恐得罪任何伊拉克潛在的盟友。另外,他使用格外生動的語言來譴責美國(例如“他們如此冥頑不化,必將淹沒在自己的鮮血中”,或者“安拉必將降塵土于邪惡的機器【盟軍的戰爭機器】,從而保護穆罕默德真正的追隨者”),這一切表明在講話發表之前,他已做了精心準備。
記憶
記憶是筆者用來分析薩達姆無線電講話是否有效的最后一個標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筆者認為這些講話在發表之前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偶爾,薩達姆在某些地方結巴一下,然后很快恢復正常。
(三)薩達姆演說效果之評價
創造讓聽眾過目不忘的講話只是薩達姆演講術的一個目的。另外一個目的是他的講演術是否有效地達到預期目標。盡管伊拉克的軍事戰爭沒有獲勝,但筆者認為在論戰中薩達姆的講演術略勝一籌。雖然阿拉伯國家沒有幫助伊拉克,但薩達姆已經成功地贏得了穆斯林國家甚至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的同情。最令人難忘的一個例子是美國轟炸了伊拉克一個“居民區”后,薩達姆嚴厲指責美國故意殺害無辜平民,許多阿拉伯國家都宣布自己站在他的立場一邊,表達對美國這次行動的不滿。薩達姆試圖處理巴勒斯坦問題,還試圖同俄羅斯簽署一項和平和約,這些都對他的對話產生了有利的影響。伊拉克試圖處理阿拉伯社會都關心的政治問題,并試圖提出和平的解決方法,這些都引起了人們對伊拉克的同情。
薩達姆的講話的確激起了阿拉伯人的自豪感。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和其他新聞單位的報道表明,許多阿拉伯人認為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試圖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并為“阿拉伯人民”的利益同盟軍戰斗,是一種英勇的行為。他們認為巴勒斯坦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使得阿拉伯人樹立團結和“兄弟情誼”的觀念。
薩達姆通過他的演講打動了他所針對的聽眾,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許多其他國家的阿拉伯人愿意參加伊拉克軍隊,為薩達姆而戰。再一次,阿拉伯“兄弟情誼”被薩達姆利用,成為有利于他的政治話題。
參考文獻:
[1]Aristotle, Rhetoric, in Rhetoric and Poetics of Aristotle, tran. W. Rhys Robert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2]Lester Thonssen and Craig Baird, Speech Critici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8)
[3]Marie Hochmuth, “The Criticism of Rhetoric” in History and Criticism of American Public Address. Vol. 3, ed. Maria Hochmuth (New York: Longman, Green, 1955)
[4]Donald Bryant, “Rhetoric: Its Scope and its Fun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39 (1953):404
[5]Lloyd Bitzer, “ 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1 (1968): 2.
[6]姚喜明,《西方修辭學簡史》,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7]袁影,修辭新模式構建;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1日
[8]胡春陽,傳播的話語理論;復旦大學博士倫文,2005年4月20日
[9]滕慧群;霍君;“現代漢語話語超常銜接的形式與功能“,《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月25日
[10]余芬芬;張萌,“從修辭情景角度看列寧的黨報思想”, 《新聞世界》,201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