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維
摘 ?要:翻譯研究在五十多年的歷程發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我國的翻譯研究在經歷了不斷地探索改革后摒棄了以往陳舊的規約性研究,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喜劇翻譯研究仍局限于規約性的研究視角之下。本文從戲劇翻譯的視角出發,引入多元系統論和文學操控論作為主要理論基礎。作者主要研究英美戲劇漢譯的變化和發展,結合國外先進的翻譯理論,提出戲劇翻譯中的不足之處,強調系統視角在戲劇翻譯研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翻譯視角;多元系統;英美戲劇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戲劇”是個寬泛的概念,人們可以從多層次多角度對它加以定義。在維基百科中,“戲劇(drama)” 被定義為“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者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在《大美百科全書中》,是這樣定義的“一種意由演員表演表現的文學形式”。戲劇寫作的重要性最終使得很多戲劇都以文本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因此,這些戲劇的文本,無論以何種形式問世,人們都將其作為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在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融的歷史中,戲劇翻譯對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推廣、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英美戲劇作品的翻譯而言,它已經成為我國翻譯文學中的重要一員。然而在中國,在學者的翻譯過程中由于缺乏理論依據、對研究術語理解不透,以及譯者觀念陳舊等因素使得國內翻譯研究,尤其是戲劇翻譯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
一、戲劇翻譯的發展現狀與不足
20世紀70年代巴斯奈特在相繼參加了文學研討會和翻譯研討會后,發現人們討論翻譯的術語落后、觀念陳舊。在國內,人們對于翻譯的研究,仍局限在一個價值判斷式的討論和批評中,沒有統一的標準進行規范和度量。譯者通常只是根據自己對于戲劇翻譯標準的理解,將其自身的戲劇翻譯規范作為準繩,進而對他人的翻譯作品進行比較,指出問題,找出異同。至此,研究就地止步。目前而言,在英美戲劇翻譯實踐中,每年只有極少數未曾被翻譯過的作品問世,大多是譯者根據所掌握的翻譯技巧和方法進行實踐翻譯,通過對文本的中西文化對比進行研究,從而得出自身對該劇目文本翻譯的標準和原則。從實際翻譯結果來看,過多注重戲劇翻譯方法的研究在推動英美戲劇的翻譯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并沒有從本質上促進其發展。
此外,戲劇文學作為世界文學領域中的一個分支,對世界文學的發展中應體現出其具有的獨特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然而,根據相關資料研究表明,以文學翻譯的角度去審視當前我國翻譯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對英美戲劇漢譯的考察、研究和重要性并沒有引起關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英美戲劇漢譯翻譯在文學翻譯中的地位也有所忽視。
二、戲劇翻譯研究的意義
事實上,英美戲劇翻譯作為我國翻譯文學和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對文學發展的推動發揮著積極作用。自中國話劇誕生的那天起,西方戲劇(包括英美戲劇在內)就影響著其發展,并隨時受到英美文學翻譯的推動和制約。我們有必要從文化戰略的高度上看待英美戲劇翻譯,使其成為我們戲劇文化建設乃至文化產業建設的新的發展分支,為祖國文化事業的多元化發展注入鮮活的力量。
三、語用學翻譯理論與戲劇翻譯
1、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戲劇翻譯
人們在20世紀末期逐漸認識語境研究是不能脫離對語言意義的研究的。因此在此基礎上,一門專門研究語言運用和語言載體相互關系的學科—語用學逐漸發展為相對獨立學科,隨著語用學發展的普及性,人們逐漸將其主要理論框架運用到對戲劇翻譯的研究中。
英國哲學家奧斯丁(J. Austin)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的言語行為理論得到推廣和發展,他對這個理論的各個側面進行了探索,其中一些看法為后來的翻譯研究奠定了基礎。哈蒂姆認為,對于翻譯而言,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對戲劇翻譯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言語行為理論通過與針對主要以研究原有文本的語言風格、內容為主要內容的語言理論進行分析比較后發現,言語行為理論顧及到了舞臺表演者所表達的語言即臺詞在不同層次水平的觀眾心中形成的不同理解,相對于傳統語言研究,其增加了對不同觀眾內心感受的考慮;它既照顧到了譯者對原有文本意義的表達,也考慮到了文本文字下隱含的深意。
2、關聯理論視角下的戲劇翻譯
何自然指出,進行翻譯的第一步應先理解原文。譯者對原文理解準確的基礎是對原文語境的把握,通過對原文語境的分析研究,發現原文與其所在語境之間的聯系,最終體現原文的語境效果。戲劇翻譯是雙重推理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之間即構成了三元關系,由于原作者與譯者、讀者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的不同,通常使得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語境和內容不能正確的、直觀的被譯者所體會,因此,讀者從譯者的作品中體會到的語境就不盡相同。
同樣,被視為社會文化多元體系和世界文學翻譯領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戲劇翻譯文學,在發展中依然會受到社會意識形態、詩學和多元化社會系統的影響和制約,我們可以從多視角多方位對其進行研究。
3、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和戲劇翻譯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法國興起了解構主義理論。解構主義致力于對文化結構的束縛性、封閉性進行解除,主張對問題的研究應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其中以德里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學者一直視翻譯為研究語言差異的平臺,試圖運用翻譯學多元理論研究語言和哲學。解構主義的思潮不僅影響到了翻譯研究,也影響到了戲劇創作。解構主義能夠對文本作者、原文本是否具有權威性以及翻譯者是否能忠實于原文等內容進行釋義。實踐證明,在導演掌控整個劇組、“一劇之本”被結構的雙重情況下,劇組相關人員對戲劇譯本的最終面貌具有更多的話語權。
因此,在我們對世界戲劇文學(包括英美文學)在理解和翻譯實踐的基礎上,始終保持對文學藝術發展的觀察和信息獲取,及時掌握國外戲劇翻譯發展的動態,并通過對國外優秀戲劇文學的翻譯實踐提取精華,促進我國本土戲劇的發展,使其成為我國文化產業建設中的一支勁旅,對翻譯文學的蓬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Baker Mona. Critical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Studies[C]. London: Routledge,2010
[2] 王向遠. 翻譯文學史的理論與方法[J]. 中國比較文學. 2000(4)
[3] 王友貴. 意識形態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9-1979) [J]. 中國翻譯. 2003(5):11-15
[4] 王克非. 翻譯文化史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 孟偉根. 戲劇翻譯研究述評[J]. 外國語. 2008(6): 46-51
[6] 郭建忠編著.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 高志英. 戲劇語言的特點及英譯研究--- 以《茶館》兩譯本為例[D]. 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8] 鄧迪. 戲劇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J]. 戲劇文學. 2008(5):18-22
[9] 陳梅. 操縱論視角下的劇本翻譯策略研究[D]. 天津商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