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麓 張靜
摘 ?要:在人類的交流中,人們總是遵循著格賴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則,然而人們對話時往往受著習俗、文化、環境等影響從而違反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中的一條或多條去實現自己的會話含意。理解對方的會話含意對人們成功的交流大有裨益。對合作原則中數量準則、質量、關系和方式準則的違反可以推導出相對應的會話含意,從而掌握會話參與者的話語含意和意圖。
關鍵詞:交流;合作原則;會話含意
作者簡介:
鄭麓(1983-),男,漢族,安徽潁上人,鄭州科技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功能語言學,英語教學。
張靜(1985-),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鄭州科技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2
一、緒論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必不可少。掌握交流技巧可使人們在人際關系中穩操勝券,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如魚得水。然而,做一個成功的交際者并非易事。在交流中,由于受習俗、文化、說話環境、說話者的情緒等影響,說話者可能不會按照人們想象的方式去回答問題,所以領會其說話意圖和含意至關重要。早在1967年,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在哈佛大學做演講時就提出了會話含意理論。格賴斯在《邏輯與會話》這篇論文中區分了“implication”和“implicatum”這兩個概念并創造了“含意”(implicature)這個概念,“含意是一個“說出”(what is said)的暗示、提示或意會” 。他在論文中闡述了規約含意和非規約含意這兩個概念,并加以區分。格賴斯認為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就是非規約含意。本文將就會話含意的形成和產生過程進行論述。
二、合作原則和會話含義的產生
(一)合作原則
“格賴斯認為,我們的會話交流在正常情況下都是由一串連貫的話語組成的,是每個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意思到的一個或一組共同的目的,或至少一個相互都接受的方向”。會話參與者都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或目的去交流,否則會話就會終止,于是人們在交流中都會大概的遵守著某些準則,這些準則也是交流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格賴斯把這些準則統稱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分為四個準則:
數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1.使你的話語包含會話所需要的信息量2.不要使你的話語所包含的信息量超過所需的信息 質量準則(maxim of quality)使你所說的話力求真實:
1.不要說明知是虛假的話 2.不要說缺乏證據的話關系準則(maxim of relation):
說話要有關聯
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
1.說話避免含混晦澀 2.避免歧義 3.簡潔 4.條理清晰
然而,會話參與者受到習俗、文化、說話環境、說話者的情緒等影響,往往不會按照合作原則去會話,有時還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中的一個或多個準則去表達特殊的含意。這樣,就產生了“話外之言”、“弦外之音”,為了使會話能夠繼續下去聽話者就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去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必須從更深的層面上去理解說話者的會話含意。
(二)會話含意的推導
以下,本文將推導從對數量準則的違反、對質量準則的違反、對關系準則的違反和對方式準則的違反所產生的會話含意。
1.對數量準則的違反
例1 A:How much do you earn this month?
B:Not very much.
在西方國家,收入多少是一個人的隱私,這個習俗也慢慢傳到了中國。在這個對話中A問B這個月掙了多少錢,而B并沒有說出具體的錢數,只回答了不是很多,回答的信息量不足,顯然違反了數量準則的第一個次則“使你的話語包含會話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得出B的會話含意為“我不想讓你知道我這個月的收入,請以后不要再問此類問題。”
例2 A:May I know your name?
B:I was called Jimmy when I was very young, but now my name is Tom. You know that I dont like this name and I will change for a new one someday.
在此段對話中,A與B萍水相逢,A想進一步了解B的情況,想知道B的姓名。B直接回答他的名字是Tom即可,但是他卻不厭其煩的說了以前叫什么現在叫什么,還表示以后還可能會改。違反了數量準則的第二個次則“不要使你的話語所包含的信息量超過所需的信息”以此可以看出B也非常想交A這個朋友,所以B很詳細的介紹自己的名字,這樣會讓A覺得B風趣、健談、很好相處。暗含的意思就是我很高興和你交朋友。
例3 甲:昨晚你的歌唱得真好聽,你好像每晚都唱啊,我聽的都不想睡覺了
乙:哪里,哪里。
此例中,甲表面上是在夸乙的歌唱的好聽,實際上是不滿乙每天晚上都吵的他睡不著,照顧到面子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只能以弦外之音讓乙明白他的說話意圖。此例也是會話參與者利用違反數量準則的第二次則來產生會話含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2. 對質量準則的違反
例4 父親:小明,這次期末考試英語及格了么?
兒子:嗯…… 考試啊?及格了……
此對話發生在父子之間,期末考試的分數出來了,父親想知道兒子英語有沒有考及格,兒子吞吞吐吐地說及格了,兒子怕被父親責罵就向他撒了謊,隱瞞了自己不及格的事實。從而違反了質量準則的第一次則“不要說明知是虛假的話”
這句話的會話含意為“其實我沒有考及格”。
例5 母親:你爸爸前兩天就去公安局辦案了,怎么到現在都不回來啊?都這么晚了……
兒子:再過一會可能就回來了呢,他大人有大福的……
這是母子之間的對話,兒子的父親是一名警察,辦案的時候有很大的危險性,何況這么幾天了都沒回家,所以母親很為當警察的丈夫擔心,兒子為了安慰母親說了證據不足的話“可能就回來了”并且用說服力不強的理由“大人有大福”來讓母親不要擔心。這就違反了質量準則的第二次則“不要說缺乏證據的話”
其實從這可以看出兒子的內心也很擔憂,但極力掩飾自己去安慰母親。
3.對關系準則的違反
例6 A:Tom will come to see me tonight.
B:It is 11:00 already.
在此對話中,A說Tom今天晚上將會去看望他,而B的答話卻是現在已經11點了,從表面上看回答的驢唇不對馬嘴,和A的話語無關。這就違反了關系準則的“說話要有關聯”的次則。但是仔細琢磨卻不是這樣,B的會話含意是現在都11點了Tom都沒有來,可能他不會來看望A了。
例7 甲:我放在桌子上的點心怎么都沒有了?
乙:剛才有一只小貓咪從你的房間里出去了。
此例中,甲很詫異自己的點心都沒有了,就想問這怎么回事,而乙卻回答說“剛才有一只貓咪從他的房間出去了”。這種回答從表面上看起來和甲的話語并無關聯,從而違反了關系準則的“說話要有關聯”的次則,但是仔細推敲我們就想到貓兒最愛吃甜食,貓兒從甲的房間出去后零食就沒有了,那就說明是貓吃了甲的零食,弄清這個會話含意后我們就會知道乙的話語不僅不是沒有關聯,而是關聯緊密。
4.對方式準則的違反
例8 甲:他為什么被辭退了啊?
乙:因為他背著經理和會計把公司的撫恤金私吞了。
在此對話中,甲想知道“他”被辭退的原因,而乙的回答有兩種意思:他背著經理和會計自己一個人把錢私吞了;他和會計一起背著經理把錢私吞了。因而這句話是個歧義句,違反了方式準則的“避免歧義”的次則。從而可以看出乙可能是會計的親戚或是和會計有私交,不太情愿把會計的事情透露出來。
例9 A:My girlfriend was not interested in me at the beginning, was yours?
B:I dont know. I ha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此段對話中,A 說自己的女朋友在一開始并不喜歡自己,然后想知道B的女朋友喜不喜歡B. 但是從B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把A的問話理解成了“Was your girlfriend interested in me?” 所以他回答:“我不知道,因為她從來沒有提到過你。”
B之所以這樣回答可能是因為他不愿說出自己和女朋友的關系,故意違反方式準則去掩蓋自己和女朋友關系也不怎么樣的事實。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并不總是按照合作原則去交流,甚至人們為了達到某種會話目的而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在了解聽話者會話經驗的基礎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中的一條或多條準則。這種違反并不是為了終止對話,而是希望對話能夠更好的進行下去,從而可見某些表面上的“違反”是更好的“合作”。所以人們面對此類會話不能急于終止對話,而要透過字面意思利用會話含意的五個特征去分析說話者的話語得出說話者的會話含意。
參考文獻:
[1]Grice,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P.& Morgan,J.L.(eds)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Grice, H. 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 Gazdar, G.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4]陳新仁,《新編語用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呂俞輝,《“合作原則”的違反與“會話含意”的產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6).
[6]牛保義,《會話含意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語研究,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