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寫意的傳統文曲,其相關記載最早出現在《今樂考證》這一音樂論著中,其結構、曲譜等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平湖傳人李芳園、著名琵琶演奏家汪昱庭以及近代的柳堯章、鄭覲文等都曾對其進行過改編或更名。《夕陽簫鼓》又被稱為《夕陽簫歌》、《潯陽琵琶》《潯陽夜月》以及《潯陽曲》等,我們現在所聽到的鋼琴曲《夕陽簫鼓》是黎英海先生于1972年在參考多種琵琶的曲譜、相關的音響資料以及各種合奏改編譜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共有十一段主題,旋律優美而清新。本文主要對鋼琴作品《夕陽簫鼓》的音色進行了分析,并對《夕陽簫鼓》音色的意境進行了賞析。
關鍵詞:鋼琴作品;《夕陽簫鼓》;音色;意境;賞析
作者簡介:李春曉(1979-),女,河南南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音樂。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一、鋼琴作品《夕陽簫鼓》的音色分析
音色又名音品,是指聲音所具有的感覺特性,不同的泛音決定了不同的音色。音樂的音色由器樂音色與人聲音色兩部分組成,人聲音色有高音、低音、中音之分,而器樂音色則主要分為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
鋼琴作品《夕陽簫鼓》中的音色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古箏的“刮奏”。古箏又被人們稱為“東方鋼琴”,其音域較為寬廣,聲音較為明亮,是我國的傳統樂器。古箏的技法多樣,刮奏是其最能體現古箏手法特色的一種技法,在《夕陽簫鼓》中,演奏者采用中國五聲調性來模仿古箏的刮奏音,使得音響效果更為流暢豐滿。第二,簫的“倚音”。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美而不失圓潤,給人一種舒適恬靜之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樂器。簫的演奏指法主要有滑音、打音、倚音以及疊音等,鋼琴作品《夕陽簫鼓》中主要體現了簫的倚音。例如,在第一段江樓鐘鼓中就體現了這一演奏指法。第三,琵琶的“掃佛”。琵琶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演奏方式多種多樣,有彈、挑、掃、拂、吟等多種指法技巧,演奏的技巧不同,所表現的情緒也就不同,“掃拂”是琵琶彈奏指法中最具特色的指法。在鋼琴曲《夕陽簫鼓》第八段回瀾拍岸中所使用的就是這一技巧。
二、鋼琴作品《夕陽簫鼓》音色的意境賞析
在《夕陽簫鼓》這一鋼琴作品中,通過對各種樂器音色惟妙惟肖的模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具有中國風情的優美意境,下面我們來對其進行具體的賞析。
第一段江樓鐘鼓中,先后出現了鼓、簫、琵琶以及古箏等幾種音色,夕陽西下,江樓上響起了陣陣鼓聲,伴隨著鼓聲,悠揚的簫聲傳入耳中,為潯陽月夜拉開了序幕。其后是一閃而過的琵琶聲,最后則是空五度和弦的反向琵音與模仿簫的音色所奏的樂句。簫、鼓、琵琶、古箏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意境:夕陽西下,江面上波光粼粼、鐘鼓齊鳴。第二段臨水斜陽中,演奏者所模仿的音色是彈撥樂器,它所表現的意境是:傍晚的江面上,一條小船正在慢慢劃動著,夕陽照在江面上,寧靜而悠揚,船上的游人不禁流連忘返。第三段月上東山與第二段的臨水斜陽相比,旋律的核心有所上升,音色也更為活潑。它描繪了夜晚來臨,微風吹拂著江面,一輪明月從東山上徐徐升起,漁夫打漁歸來,櫓聲打破了湖面的平靜,湖面上泛起了一層層波紋,在月光的映照下波光閃閃的這樣一幅畫面。第四段風回曲水中,主要使用的是笙、古箏這兩種音色,節奏較快且旋律核心得到進一步提高,將我們帶到了這樣一幅山水畫中:晚風輕拂著江面,江面上的江水來回波動著,發出五光十色的色彩,令人心馳神往。第五段花影層臺中,出現了琴曲的第一次高潮,節奏明快,情緒由寧靜祥和轉為波瀾壯闊,給人一種江水湍急、浪花飛濺之感,有一種紛亂層疊之美。第六段水深云際中,主要使用了鐘這一音色,節奏由第五段中的明快逐漸變得緩慢,旋律濃厚而低沉,在經歷過短暫的高潮之后,江面又恢復了平靜,陣陣鐘聲飄蕩在江面上,顯得格外寧靜優美。第七段漁舟唱晚中,主要模仿了木魚敲擊以及古箏的音色,節奏較為明快,旋律生動而富有情趣,給人明顯的歡快之感。明月映照在江面上,在明月的映照下,滿載而歸的漁民們高興地歡唱著,清脆悅耳的歌聲久久飄蕩在江面上。第八段回瀾拍岸中,主要模仿了琵琶的音色,節奏由慢到快,后又由快轉為中速,出現了琴曲的第二個高潮,琵琶聲慷鏘有力,放佛江水拍打著江岸,剛勁有力。第九段棹鳴遠瀨中,主要模仿了琵琶音和裝飾音,其中,“棹”是一種搖船的工具,而“瀨”則是指在沙石上流過的急水。漁夫打漁歸來,搖船的聲音與江水在沙石上流過的聲音相互交織,組成了一幅非常熱鬧的圖畫。第十一段臨江晚瞭是琴曲的尾聲,節奏較為平緩,主要體現了漁船過后,江面上逐漸恢復了幽靜。
三、結語
鋼琴作品《夕陽簫鼓》不僅體現了立體思維與線性思維的完美結合,更體現了民族化的和聲與西洋大小調和聲的完美結合,它用鋼琴這一源自西洋古典音樂的樂器實現了對古箏、琵琶、古琴、簫等多種中國傳統樂器的生動模仿。鋼琴作品《夕陽簫鼓》被人們稱作是鋼琴藝術“中國化”的典范,在國內外音樂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它的興起,體現了我國人民的審美意向與審美主張,是鋼琴音樂不斷深化的體現,是一種審美的延展,有利于促進中國鋼琴音樂的大眾化。
參考文獻:
[1]趙阿光.它接近了人們理想中的境界——鋼琴曲《夕陽簫鼓》的演奏與教學淺探[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9(1):91-93
[2]劉暢.論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民族化元素及其演奏[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 2009
[3]陳默.鋼琴曲《夕陽簫鼓》的音樂意境及彈奏技巧[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