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一門語言的形成和演進是和文化的進展分不開的。成語是一門語言中文化凝縮的縮影。在漢語和日語中,以動物作為主體的成語都具有一定的數量,且受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兩種語言中動物形象體現出的文化特點各有異同。本文從自然環境文化、生活習俗文化、歷史文化三個方面對漢日動物成語進行了簡單的比較,試圖分析文化對成語的影響。
關鍵詞:中日文化;成語;動物
作者簡介:徐文爍(1989-),女,漢族,遼寧丹東人,碩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學,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成語的形成和發展與本民族文化的特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從自然環境方面看,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傳統的生存方式以農耕和畜牧業為主,因而中國文化屬于內陸畜牧文化,動物成語的設喻對象多以家禽家畜為主。據統計,漢語成語中出現最頻繁的動物前三位是馬、牛和狗。馬、牛和狗的形象雖然在日語成語中也有出現,但是與漢語相比不僅出現頻率較少,并且,在牛等家畜形象的認識上,中日兩國存在差異。例如,在中國,牛作為農耕助手,被人們飽含深情的認為是 “勤懇忠誠、身強力壯”的象征。雖有“老牛拉破車”這類成語形容牛行走的速度慢,但總體而言牛的形象依然是正面積極的。中國人常用“九牛二虎之力”等成語形容牛的身強力壯。魯迅先生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用來形容中國人的勤懇忠實。但是在日本,牛的象征多是“遲鈍、拖延、耐力強”,例如:「暗がりから牛」(形容工作拖延)。
與中國相比,在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線細長的島國日本,人們的生活得益于海洋的饋贈。因此,日本文化屬于海洋魚文化,日語成語中的動物形象主要以海洋生物為主。從最名貴的鯛魚到最不起眼的沙丁魚,魚類的身影頻繁出現在日語成語中。例如: 「魚は鯛」(出類拔萃)、「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日本文化中,對鯨的印象是強烈而深刻的,在日本人眼中,鯨魚是“體積大,食量大”的象征。有關鯨的成語很多,例如:「鯨飲馬食」(大吃大喝,食量巨大)、「一匹の鯨に七浦賑わう」(樹大陰涼大)。此外,除魚之外的其他海洋生物也在日語成語中大量出現,例如:「鱧(はも)も一期蝦も一期」(高低有別,生死無分)、「磯の鮑の片思い」(單相思)、「章魚の友食い」(自相殘殺)等等。在漢語中,有關魚的成語在不僅在數量上較少,且魚的概念比較籠統。例如:“魚目混珠”、“得魚忘筌”。因而可以說,漢日成語中涉及的動物形象都與本國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有分不開的聯系。
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思維習慣和意識作為生活習俗文化的一部分,也在中日的成語上面有很明顯的體現。從很多動物成語來看,由于中日兩國生活習俗文化背景的不同,同樣的動物形象在兩國的成語中體現的寓意各有異同。
例如,提到“蛙”,中日兩國有共同的“生活在水邊或水井中,見識狹窄,身份低微”的聯想。例如:在日語中「蛙の子は蛙」(有其父必有其子,凡人的孩子仍是凡人、「蛙の頬冠」(鼠目寸光)。 在漢語里同樣有“井底之蛙”和“管窺蛙見”,形容人的目光短淺,見識狹窄。同樣,蛇在中日兩國都有“陰險毒辣狡猾”的寓意。例如,在日語中有「蛇と長袖の祟りはこわい」,中文中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杯弓蛇影”等成語,都表達了人們對蛇的恐懼。兩國的成語當中,代表了同樣意義的動物形象很多,這證明了中日交流中產生出的自發認知具有一致性。
因為生活習慣的差別,中日兩個民族對同一種動物賦予不同意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日本文化當中,龜作為高尚的圖騰被日本人崇拜,是長壽喜慶的象征。在日語中有「亀の年を鶴が羨む」(姜是老的辣,老馬識途)、「亀が萬年」(祝壽的賀詞:龜壽萬年)等等正面意義的說法。然而在中國文化當中,龜除了有長壽的意義之外,也常有形容膽小怕事的人或被妻子背叛的丈夫,“縮頭烏龜”、“烏龜王八蛋”等負面意義的表達。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看,漢日語成語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歷史典籍、神話傳說對本國文化的影響。漢日語與動物相關的成語中以神話動物設喻的例子有很多。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神話動物,作為帝王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呼風喚雨”的權威形象。例如:“龍馬精神”“真龍天子”,但是在日本關于龍的傳說神話幾乎沒有,成語中雖然有龍的形象出現,但是數量遠遜于漢語。在日語成語中,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神話動物——河童經常以游泳健將的形象出現。河童是日本傳說中久負盛名的動物之一。傳說中,它們看起來像小孩,有四肢,通常很纖瘦,皮膚就像青蛙的皮膚那樣黏滑能反光,而且它走過的地方還會留下黏液的痕跡。說起河童,就會想到擅長游泳的人。例如,「河童の川流れ」(打死犟嘴的,淹死會水的)、「河童の屁」(易如反掌)等等。
綜上所述,作為高度凝練本國語言文化的語言單位,成語的形成和發展是與本國自然環境、生活習俗和歷史傳統分不開的。文化賦予了語言生機與活力。同時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語言背后各國文化不同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論日漢成語的民族特色》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4月 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