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揚州評話《武松》是王派水滸“四個十回”中最著名的一部。揚州評話《武松》全文描寫細致、結構嚴謹并且做到了首尾呼應,這種敘事方式的運用不僅使得故事劇情更加順暢有節奏,也讓人物形象更為飽滿、立體且鮮明。促進評話故事劇情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拼接”成各種故事情節的“場面”就是因素之一。
關鍵詞:揚州評話;王派;《武松》;場面形態;場面特性
作者簡介:陳婷(1990-),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I20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一、場面的人物性
所謂“人物性”主要是指《武松》中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的個體內心世界。場面的選擇除了會推動故事事件,還會塑造出帶有指定性的人物形象,并且構置出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物形象的內心世界。
這里以“大鬧快活林”部分為例。武松來到第一家酒店故意找茬,先是要求吃酒,由于酒店只賣批發,店東拒絕了武松的要求。武松胡攪蠻纏,又要求吃靠柜酒,店東見武松不是好惹之人,再次退讓。原以為吃完酒就走,誰知道付錢時又出現了糾葛。武松多給了錢,店東如實找錢卻被武松大罵混賬。這里武松與店東的人物關系非常明確,那就是買賣關系,買家與賣家之間因“酒”成題構成場面,形成了具體的情節事件。此外,也塑造了武松“霸道”“任性”的形象以及店東做生意時規矩誠信的品質,當然,從店東被罵后依舊不依不撓的行為上也體現出他的市井心理狀態。
可見,場面的構置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指定性,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物的內心想法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從而推動故事的情節、矛盾發展以及變化。
二、場面的情節性
情節上的滿缺會涉及到人物的出場,也會影響到故事的發展程度。場面是話本中戲劇因素外在形態,也是評話推進情節,展開矛盾沖突的平臺。情節得以發展變化,有了矛盾沖突,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度較高,立體性較強的場面。
這里拿武松在快活林酒店與眾人發生矛盾沖突的場面為例。這一個場面是“大鬧快活林”一節中最為詳細的部分。出場人物依次有長氣、廚頭、謝三姐、石升、蔣忠、二十個伙計、送茶的丫頭,其中與武松構成具體人物關系的有長氣、謝三姐以及蔣忠。
以武松與長氣為例。兩人之間的第一個矛盾也是因吃酒而起,酒與武松分離不開,可以說是武松性格的一種代名詞,性烈、直率,想到這些,就會想到武松。長氣告訴武松只賣中飯晚酒,武松拒絕;長氣驚嚇武松,告知店里東西非常昂貴,武松不吃這套;長氣又說店里菜肴皆壞,武松跟著說就愛吃臭的。這里長氣一步步加深程度也未解除矛盾,最終妥協。第二次矛盾因謝三姐而起,長氣發現武松與謝三姐對望,怕出事,就請武松到后堂就坐,武松拒絕,非要吃柜臺酒。謝三姐見武松相貌俊美,為了多看武松幾眼,便囑咐長氣讓武松留下,這才消解第二次矛盾。可很快第三次沖突來了,長氣勸武松吃完離開,武松不但不走,還大罵長氣囚攮,兩人之間的沖突再次擴大升級化。真正讓兩人矛盾達到最高點的是因為燙酒。武松嫌酒冷,長氣熱了,武松又嫌酒燙,可以說是雞蛋里挑骨頭了,以至于長氣發出要卷行李回家這樣的感慨。武松與長氣之間的沖突中,始終是武松占優勢,長氣只會退讓雖然他心里也很生氣。可以說,這種逐步加深的矛盾不僅推動了故事的情節發展,也加強了場面的情節性,讓聽者沉浸于越來越緊張的氣氛之中。
可見,場面情節性的設置能否成功直接影響著矛盾的展開,當沖突爆發后,它會加深人物之間的關系,使其更為明確化,當然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三、場面的選擇性
戲劇作品中分為交代性場面和重點場面,評話藝術也是一樣。有的場面主要是完成對行動過程的展示,但它們都沒有完整地揭示人物關系和人物心理變化。比如說“大鬧快活林”中出現的第一個場面——花廳,這里大體交代了武松前往快活林酒店之前做了哪些準備,形成了一個有利于人物產生動作的情境,讓聽者心里有數,但并未詳細描述人物的心理變化。可見,花廳這一場面就是交代性場面。交代性場面也十分重要,有了交代性場面,才會有重點場面中的高潮。
這一部分的重點場面還是快活林酒店部分。該處交代了武松與長氣、謝三姐、蔣忠之間的直接人物關系,間接的還有廚頭、石升等人。拿武松與長氣之間的沖突來說,兩人之間的四個沖突場面將兩人各自的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動勾勒得纖毫畢露。一個想盡各種辦法挑起是非,產生沖突,一個郁悶但也只能忍氣吞聲消解沖突,刻畫得十分細致。對交代性場面和重點場面的選擇十分重要,人物、情節都會因為交代性或重點發生簡括或擴充,只有將兩者合理合情結合,才能營造出豐富具體的情境。
四、結語
本文就場面的人物性、情節性以及選擇性三個部分對場面特性進行了分析探討,人物、情節的推進都是用一個個場面展現出來的,說書人將一個個場面連接拼貼在一起,聽眾不但在腦中形成了一個完整且不斷續的畫面,還會獲得一個完整的聽覺效果。王派《武松》中還有很多體現場面特性的地方,值得更深層次的分析、探討。
參考文獻:
[1]李真 徐德明.《笑談古今事——揚州評話藝術》,廣陵書社,2009.9
[2]譚霈生.《戲劇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汪花榮.揚州評話王派水滸與戲曲關系[A].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