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受2014年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名稱:變局中的博弈:晚清云南七府礦權事件中的中央、地方及留日學生(項目編號:2014YJY53)。
摘 ?要:滇籍留日學生在七府礦權斗爭中起著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他們在民主、自由、博愛等新思想的引領下以《云南》雜志為陣地開展宣傳活動和實際斗爭,為收回七府礦權指明方向,并體現出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關鍵詞:滇籍留日學生;《云南》雜志;反帝反封建
作者簡介:李婷婷(1990-),女,云南大理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滇籍留日學生群體是晚清云南收回權利運功中一股充滿活力而又特殊的反抗力量。謂其特殊,源于其留日前后的角色轉變。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希冀借助日本的教育資源達到富國圖強之目的,準確說來,就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維護自身的君主專制統治。因而,滇籍留日學生被云南地方政府視為挽救滇省之希望送至日本求學。但事與愿違的是,這些學生達到日本后眼界大開,并在民主、自由、博愛、平等新思想的引領下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宣傳活動和實際斗爭,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反而給云南地方政府及清廷中央的在滇統治帶來巨大挑戰。
作為云南的一分子,滇籍留日學生毅然承擔起挽救云南、發展云南、建設云南的歷史使命。尤其是在七府礦權的爭奪中,滇籍留日學生以《云南》雜志為陣地開展爭礦運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輿論宣傳作用。
《云南》雜志社成立于1906年4月,至10月15日,創刊號出版,標志著《云南》雜志正式創刊發行。《云南》雜志一經刊行便以其鮮明的革命立場和生動的敘述吸引了廣大讀者。其發行量最高時達到一萬冊,是同時期發行量僅次于《民報》的刊物。此雜志僅發刊一年,就使云南人“群知外患之迫切,岌岌莫可終日,國民責任,無或旁貸。或議收回路礦,或為保衛權利,或籌謀自治,或監視官吏”,成為云南近代史上一支催人奮進的革命號角。尤其在七府礦權的爭奪中,《云南》雜志成為滇籍留日學生與侵略者、清政府及滇省政府博弈的利器。他們揭露英法侵占滇省礦權之野心,抨擊清政府外交之失敗,并號召全省各界團結一致收回礦權自辦,為七府礦權的最終收回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宣傳侵略現狀,號召人民抵抗
宣傳云南所受侵略之現狀,揭露英法侵略者侵略云南的事實及侵略野心,號召云南人民群起抵抗,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在《云南》雜志中,這一類文章就占了大量篇幅。據統計,與英、法侵略者有關的時評、論說、史料、譯文、通信和各種調查材料,累計在80篇40萬字以上。[2](p410)與此同時,滇籍留日學生積極奔走,聯合紳商各界收回礦利路權,以實際行動反對并抵制列強入侵。
(二)揭露官吏劣跡,抨擊腐朽統治
揭露云南封建官吏的劣跡,借以抨擊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滇籍留日學生借助《云南》雜志刊發文章,將人民苦難的首要根源歸結于滇省封建官吏的貪污及殘酷的暴政,將斗爭的矛頭直指滇省高級官員,號召云南各界人士一致行動,將身居高位的云貴總督丁振鐸趕出了云南。同時,滇籍留日學生還不斷發文揭發滇省各個地方的貪官污吏,例如永北的黃毓松、鶴慶的童謹昌、賓川的張漢皋等都被指“民之受其虐者不堪屈指。”[1](p342 343)滇省人民所受之苦難躍然紙上。當時,全省人民所負擔的各種苛捐雜稅及附加稅合計不下三十種,其中還不包括名目繁多的勞役。云貴總督岑毓英也曾描述道:“夫馬之病,最為民病。其病在地方官之苛派。……層層剝削,其何以堪?”再加上此時天災頻繁,導致大片土地荒蕪。因此,在辛亥革命前幾年中,滇省物價猛漲,“前之鹽價不過二兩有奇,今則倍之”。[1](p208)米價則更甚,1872年每斗銀八錢到1907年竟漲至每斗銀三兩二錢。在這民不聊生的境地中,官員中飽私囊的現象仍舊層出不窮,“視滇民之痛而不恤,”以致“道旁死者,無人棺斂,鴉飛鵲集,慘不忍睹。”
(三)宣揚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推動民主革命高潮
滇籍留日學生根據當時滇省人民的認知水平,大力宣傳革命者關于國家、人民、主權、民主等方面的主張。例如,呂志伊在《國民的國家》一文中說:“國民者,謂搆成國家之人民之共同心;國家者,謂因國憲而成立之國民之共同體。”“故國民而后有國家,無國家則無國民。”[1](p121)劍虹也指出:“國之存亡,在于國人。國人欲存亡,則其國即存;國人欲亡之,則其國即亡。”“滌盡數千年之弊政,以恢復人類天賦之特權。”[1](p91)《論云南人之責任》、《云南存亡視云南人責任心有無》等文章,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他們都積極地宣傳平等、自由的民主思想,鼓勵人們主動參與政治,關注國家興亡,試圖依靠廣大的國民從根本上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制度,抵御外侮侵略,以確保國家之生存、發展。
可見,云南七府礦權的收回是滇籍留日學生反帝反封建斗爭所取得的階段性勝利。在此過程中,“他們對近代思想觀念的引入和對近代化的嘗試對云南而言,猶如在傳統的厚幕上撕開了一道口子,讓一縷陽光穿透進來,是云南各族人民呼吸到一絲絲近代的氣息。”[3](p219)因此,我們認為,滇籍留日學生是近代云南民族意識覺醒的引領者,也是云南近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極大地影響了云南地方乃至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走向。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云南雜志選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2]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3]周立英.晚清留日學生與近代云南社會[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