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飛
摘 ?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文藝批評的基礎理論,對于任何文藝形式與品種的研究都不能脫離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視野。本文從中國電視文藝的起源說起,將中國電視文藝的處境進行理論剖析,進而得出中國電視文藝應當回歸藝術之本真的結論。
關鍵詞:電視文藝;大眾文化;精神分析;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一、脫胎于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的一個廣為流傳的傳統定義是后工業社會主導意識形態聯手壟斷資本,自上而下,唯利是圖,大批量炮制的低質量文化產品。美國史學家坎托和沃斯曼對大眾文化作了一個充滿詩意的表述:大眾文化可視為人類所有這些活動,以及所有因其自身的而被創造出來的人工制品,這一切都使他的身心得到解放,離開了生活的悲慘重負。大眾文化確實就是人們非工作狀態中的活動。人類由此在追求娛樂,興奮,美和滿足感。
春節聯歡晚會作為中國電視文藝的集大成者,其發展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從其開端發展來看,其出現受社會和時代的制約。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得到跨越式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然而經歷了十年浩劫與樣板戲的單調重復洗禮,文藝尚處在復蘇的起步階段,很難滿足人民群眾在“非工作狀態”下對于“娛樂,興奮,美和滿足感的追求。”尤其是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勞作了一年的人民對于娛樂的需求便顯得更加迫切。因此,一臺有著多種藝術形式,可以進行電話點歌互動且堅持直播的茶座式電視文藝晚會——春晚便誕生了。它“給我們對娛樂、休閑和刺激的追求,提供了一個合法的框架和組織結構”,1且極大地刺激了我們的好生活欲望,即成人的游戲白日夢得以在大眾文化的宣泄中得到無害的釋放。”
二、娛樂至死的宿命
然而既然以春晚為代表的日漸興盛的中國電視文藝釋放了成人的游戲白日夢,也提供了娛樂的、休閑的材料給人民,為何近些年來大眾對于春晚的詬病不斷,對于中國電視文藝的創作愈發不滿呢?脫胎于大眾文化的春晚反過來遭受了大眾文化的質疑,是春晚背離了初衷,還是大眾的興趣點發生了轉移?長久以來業內外針對這個問題所發出的聲音有很多,觀點也很繁雜,但大多沒有做到回本溯源,即從大眾文化的本質與電視觀看行為的特質這二者的關系上來審視春晚與受眾之間的斷層與落差。
從齊澤克一直所推崇的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看,觀看電視的行為是長久凝視的過程,而凝視的器官是我們的眼睛。“眼睛是一種欲望器官,人們從觀看中得到滿足欲望后的快感,同時由于眼睛受到了象征秩序的充分掌控,人們只會看到“想看”以及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而對于其他的存在視而不見。而“凝視”則是對這種象征秩序的逃離,在凝視的時候,我們同時攜帶并透射著自己的欲望,從而使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逃離了象征秩序而進入想象關系之中,即進入了幻想之中。但幻想的功能是維持欲望而非滿足欲望,凝視本身所印證的只能是欲望對象的缺席與匱乏。觀看主體希望沿著缺席(欲望對象的匱乏)抵達在場(欲望的滿足),但我們所能抵達的只是欲望自身。”2簡而言之,電視觀看行為非但不能滿足人類所追求的娛樂、興奮與美,反而恰恰印證了美的缺席與匱乏,且對于電視文藝作品的觀看行為愈多,其內心對于娛樂與美的欲望便會無止境增長。大眾文化的宣泄中釋放了成人的游戲白日夢的同時也宣告了白日夢終將是個夢,電視文藝現在以及永遠都只能是造夢者,而非圓夢者。當被電視文藝所刺激擴大了的娛樂訴求無法被后續的電視文藝產品所滿足時,觀眾的詬病與不滿便產生了,這促使電視文藝生產出更加具有娛樂性的產品。但這種飲鴆止渴式的發展模式的最終宿命只能是娛樂至死。畢竟被游戲所充斥著的熒屏無論如何也給不了“我們小時候做游戲直到天黑也不遠散去”的絕妙的人生體驗。
三、回歸藝術之本真
從生產力的層面來看,藝術生產力既包括物質生產力,也包括精神生產力。在社會化大分工與生產資料進一步充裕的大背景下,我們對于藝術生產力的關注應著重聚焦在精神方面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藝術經驗和技巧,認為技巧和經驗一旦形成就必然會代代相傳,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只有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發展、創新和突破。因此,作為電視文藝活動的主體——電視文藝工作者應當重視技術技巧和經驗,扎實學習業務本領,提高創作能力,避免空而論道,只鑒賞不創作。黑格爾曾明確指出:“藝術作品有一個純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業;這一方面在建筑與雕塑中最為重要,在繪畫和音樂中次之,在詩歌中又次之。這種熟練技巧不是從靈感來的,它完全靠思索、勤勉和練習。”當前我們的電視文藝作品呈現出的良莠不齊,美丑不分,品質較為低下的現狀,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電視門檻過低,部分電視文藝生產者沒有經過系統扎實的專業學習與訓練便上手工作,更沒有大量的與業務相關的思考與總結,因此常常出現無法駕馭外在材料,對于作品失去控制的情況。做一個好的藝術家的前提是做一個好的匠人,關注作品本身,回歸電視文藝之本真。
從藝術與政治的關系來看,毛澤東強調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善的藝術形式的統一。他的藝術理論以“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邏輯起點,以人民群眾的審美價值作為標準,以真實性、典型性作為審美創造法則的理論體系。在電視藝術中,講政治是共有的特性,但中國電視文藝無論是相對于世界上的娛樂節目和類似的電視文藝節目而言,還是與其它文藝形式相比較,其所承載和表現出的政治分量無疑是中國電視文藝的突出特征之一。電視文藝的政治性與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是不對立的,電視文藝工作者既需要向觀眾負責,又需要向黨和國家負責,這是黨性原則,也是電視文藝政治性的基本內容。
四、結語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是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新時期對于中國文藝的指示與要求,更是對中國文藝的希冀與祝愿,新時期電視文藝從業者應當以此為契機,響應時代的召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創作出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好的文藝作品。
注釋:
[1]王杰. 馬克思主義與未來[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378.
[2]戴錦華. 電影批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