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 利瑪竇·墨特里尼
等不到出租車
◎ [意] 利瑪竇·墨特里尼
人們總會套用某種模式來計算盈虧,并根據周圍的情況來決定自己該如何行動。了解了人的這一習性,我們就能理解生活中某些很奇妙的現象。
例如下雨了,紐約市的曼哈頓正值交通尖峰時刻(“尖峰時刻”是紐約市的一個交通術語,指交通流量陡漲陡降的時段),大家拼命想搭上出租車,卻怎么等也等不到空車。為什么招不到出租車?經濟心理學家非常樂意為你解惑。
研究小組專門對紐約出租車司機的行為進行了調查,想知道他們的行為模式是否符合經濟學理論。通過調查得知,出租車司機會設定每天的目標收入,只要當天達到了收入目標他們就立刻收工。
換句話說,當搭車的客人較多時(比如在下雨天,許多人會放棄乘公交車而改搭出租車),出租車司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預期的收入目標,從而提早收工回家。
然而根據經濟學的觀點,出租車司機應該在容易賺錢的時候多辛苦一點,在生意清淡的時候早早收工回家享受自由。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短時間內就能賺夠錢的下雨天,出租車司機不但沒有延長工作時間,反而縮短了工作時間。
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出租車司機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以不同的天平來衡量盈虧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同樣數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大過同樣數量的收益帶來的正效用(前者是后者的兩倍),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比如不小心丟失4000元而感到“非比尋常”的空虛,至少得賺8000元才能享受到“非比尋常”的滿足。
那么,怎樣用人們的這一心理特性來解釋紐約出租車司機的“不合理”行為呢?
道理很簡單。如果完不成當天的目標收入,對出租車司機來說就是虧損,所以他們為了避免虧損,愿意花更長的時間工作。但只要完成了目標收入,出租車司機就會覺得自己已經賺夠了,與其繼續工作,不如去小酌一番。結果,身為乘客的我們站在路邊怎么等也等不到空出租車。向的準確率達到了100%。如果說這純粹是蒙的,也有點太神奇了。事實上,在點球大戰開始前,德國隊的助理教練給了萊曼一張紙條,上面寫清楚了對哪個阿根廷球員應該往哪邊撲。這張紙條上的方向又是從哪里得出來的呢?是通過采集分析阿根廷球員過去比賽的點球記錄,看他們習慣于往哪個方向射,然后總結出來的。所以,德國隊勝利的軍功章不應該全給萊曼,也應該有“利用信息和科技輔助決策并制定最佳策略”這個理念的一半。(摘自《1分鐘愛上管理學:妙趣橫生的生活中的MBA課》浙江大學出版社)

(摘自《喜怒哀樂經濟學》新世界出版社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