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福
【文題展示】
民族風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風與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弘揚美德,傳承文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風淳樸,民俗繁多。譬如春節燈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還有各種風味的飲食文化,令人口饞……這些節日與風情,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凝聚著濃濃的血脈親情。
請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以“民間文化”為話題,寫一篇以反映家鄉“民風民俗”為主題的文章。篇幅在600字以上。
【思維導引】
這是一篇話題作文,其形式是“材料+話題式”。寫作話題作文需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相關性原則。二是開放性原則。三是創造性原則。據此,我們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來完成這篇作文。
一、讀懂文題明內涵,確定范圍搜素材。
任何文題都包含著一定的含義,理解了含義,才能確定寫作的范圍,選擇寫作材料,確定文章主旨。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認真審讀引出話題的材料,明確話題的實質和范圍。這道“材料+話題”的文題在提供的材料和要求中,已經對“民間文化”的話題范圍和“民風民俗”的主題做了較為明確地提示和限定。那么,“民間文化”的內涵是相當廣泛的。譬如節日習俗、風味小吃、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都在我們的選材范圍之內。那么,請同學們拿起筆來,將自己家鄉的風俗文化展現于世人面前。
二、化大為小找切口,以小見大顯意旨。
通過認真審讀話題,明確了題目所包孕的所有信息及意義內涵后,就要善于化大為小,選擇最佳和最小的切入點。因為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是十分寬泛的,而且不限文體,所以我們在寫作時,要善于從一個寬泛的范圍內,選擇一點,用具體的事跡、生動的細節或典型的材料來以小見大,凸顯主旨。如果把話題當作一個僵死的概念,籠統地去思考,勢必內容空泛,不著邊際。話題作文力求“一針見血”,不求“面面俱到”。 如本文題既可選寫家鄉的一種節日習俗,又可選寫家鄉的一種風味小吃,還可寫家鄉的一個“奇人俗事”等等。
三、揚長避短精選材,張揚個性求創意。
選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學們還要善于根據自身的實際,揚長避短,選擇自己熟悉的、感受較多或體驗真切的內容來寫,選擇最能展示個性,最能吸引人、最具表現力的材料來寫,并力求從新的角度詮釋話題,表現事物或闡述事理。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材上要突出個性,不要落入大眾化的思想中。即你所要寫作的民俗文化,要盡量做到與其他民俗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個性。
四、注重文體巧布局,標題靚麗醒人眼。
話題作文雖然要求自選文體,但不等于不注重文體特征。文體特征鮮明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件。因此我們要根據確定的材料,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謀篇布局。寫作話題作文還要注意擬出一個新穎的標題。一般來說,話題作文的話題不能直接拿來做文題。有的題目在這方面有明確的限定性要求;有的雖沒有明確要求,但要求學生自己擬題。所以說,話題作文的文題可以與話題相關聯,但盡量不能是話題的簡單復制,應該擬出一個新穎靚麗的標題以醒人眼目。如寫“民間文化”的話題,就可圍繞“民風民俗”的主題,根據自己選定的素材,將文題擬作《家鄉的元宵節習俗》、《重口味的家鄉風味小吃》、《奇怪的家鄉婚俗》等。
【佳作示范】
我身邊的婚俗——“躲親”
湖北當陽市廟前中學九年級 王桂香
玉姐出嫁的日子,是舅媽請“算命先生”推算后才定下的。吉期選在農歷的2月23日。那天,我們全家一起床,就早早地往玉姐家里趕來。快走到她家時,遠遠地望見她家門前的場子里坐了好幾堆人。我們便點燃了賀喜的鞭炮。大家聽到了鞭炮聲,只見舅媽趕忙從人堆里迎了出來。我發現舅媽的雙眼紅紅的,像兩個熟透了的水蜜桃。我們坐下后,還沒喝完杯中的茶,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找玉姐,因為我平時和她最要好啦!
誰知剛一跨進玉姐臥室的門,我便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只見玉姐趴在床頭,肩膀一抽一抽地顫動著,原來她在低聲地啜泣。我這時才想到舅媽紅腫的眼睛,肯定也是剛哭過的。哎!說也難怪,這母女倆在一起相依為命地過了這么久,突然就要分離了,誰能舍得呢?
結婚,對于每個人來說,是個莊重而又神圣的日子。但對于舅媽和玉姐來說,那一天似乎來得特別早。玉姐出嫁那天,仿佛連天都亮得比平時早。舅舅和舅媽一大早起來,安排好了家中的事情,就朝著親家相反的方向走去了。他們不會忘記“算命先生”的叮囑:娘家父母必須向女兒出嫁相反的方向走,直到完全聽不見迎親的鞭炮聲和嗩吶聲,這就是我們這兒農村的“躲親”風俗。
風俗乎?迷信乎?人們無法知道,但又不得不相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嘛!為了玉姐和健哥的幸福,舅舅和舅媽早飯就沒吃便遠遠地躲開了。我仿佛看見兩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雙眼滿含著淚水,一邊留戀地回頭張望,一邊又惶急地向遠方走去……
我想:如此“躲親”,與其說是一種風俗,倒不如說是一種迷信!請鄉親們好好地想一想,這種“躲親”與新郎新娘的幸福又有什么關系呢?顯然是那“算命先生”為了牟取錢財,信口胡編出來的一套愚弄人的把戲罷了!希望明智的父老鄉親們盡快地革除這種愚昧的婚姻習俗,傳承那些具有高雅文化底蘊的“民風民俗”吧!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成功習作,本文的主要靚點表現在:其一,視覺獨特,主題深刻。作者通過記敘家鄉流行的一種不良婚俗——新娘出嫁那天,父母必須“躲親”,要聽不到迎親的鞭炮聲和嗩吶聲,只有這樣,新娘新郎婚后才能幸福美滿、百年和樂。這本是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殘酷陋習,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這一愚昧落后的婚俗必將被革除。其二,一事一議,緣事說理。作者先寫自己參加表姐婚禮,親眼目睹舅媽為“躲親”不得不與“玉姐”悲傷離別的痛苦場面,然后就事說理,指出這一婚俗其實是一套愚弄人的鬼把戲,并倡導大家革除這種惡俗,傳承高雅文明的社會風俗。其三,個性鮮明,語言洗練。本文以質樸簡潔的文字,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鄉村“社會風俗畫”。文章雖然切入點較小,但意旨鮮明,讀后耐人尋味,促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