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瑋 吳永來

國際水稻專家來宜黃考察制種
宜黃縣雜交水稻制種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到 2014年,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擴大到3.1萬畝規模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國的五十分之一,產量達700萬公斤,產值達6000余萬元,農民增加收入1500萬元。現在,全縣制種覆蓋11個鄉鎮90個行政村400個村民小組,參與農戶6000戶,形成了沿宜水、黃水兩條水系的種子產業帶,已成為全縣農業的一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支撐點,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極好的聲譽。1999年,被省農業廳確定為“江西省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2007被省農業科學院評為國際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培訓基地,每年都吸引著來自巴西、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等國家的雜交水稻制種專家前來學習制種技術;2010年7月,全國種子生產基地管理經驗交流暨現場觀摩會在宜黃召開;2013年7月,國家農業部下發了《關于認定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的通知》,宜黃縣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宜黃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積極響應全省百縣百園工程,打造農業農村發展升級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步伐,筆者對宜黃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進行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國際水稻專家來宜黃考察制種
由于地處山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使宜黃縣發展雜交水稻制種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諸多優勢。
1、地理優勢。宜黃縣屬丘陵地區,地形南高北低,眾多的丘陵山崗將水田隔成隴溝狀,成為雜交制種的天然隔離屏障,有效地阻止了雜交水稻制種時的花粉傳播,極為有利于保證了雜交稻種子的純度。
2、氣候優勢。宜黃縣常年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6 -18℃,無霜期273天,年平均日照時165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49毫米。常年7-8月份平均氣溫為28.1-28.8℃,降水量為117.9-122.7毫米,日照時數234.8-253.8小時,且山區晝夜溫差大(8-9℃),特別有利于發展雜交水稻制種。
3、技術優勢。宜黃縣目前已形成了縣有農技推廣中心,鄉有農業綜合服務站,村有農民技術員,村小組有制種員的四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加之上世紀七十年代各村都選派了一名制種員到海南島制種,30多年來已培養鍛煉出一大批制種業務骨干,有力地保證了宜黃縣雜交水稻制種的高產穩產。
4、市場優勢。經過了30多年對市場的拓展和培育,宜黃縣雜交稻種子已唱響了品牌,在全省各地乃至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廣東等周邊省份市場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宜黃的種子色澤光亮、飽滿度好、質量過硬、價格偏低、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深受各種業的青睞和廣大種植戶的厚愛。
5、信譽優勢。由于宜黃縣發展雜交水稻制種時間較長,經驗較足,技術力量較雄厚,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和完備的確保種子優良品質的做法。各龍頭企業和廣大基地農戶在生產、收購、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層層嚴把質量關,從而形成了宜黃種子優質品牌優勢,取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宜黃農民人文淳樸,代理人恪守合同,十多年來,各種子企業都能夠按合同要求收購到稱心如意的種子,把宜黃作為信得過的制種基地縣,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3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宜黃縣的制種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質量都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從而形成了宜黃縣農業上制種產業的主導、支柱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宜黃縣制種產業的發展,主要是做到了“五個強化”。
1、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高位推動。為切實加強對雜交水稻制種工作的領導,宜黃縣成立了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農業、財政、發改委、開發辦、扶貧、水利、科技、公安、工商、法院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各鄉(鎮)長為成員的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工作領導小組;抽調了業務素質較高的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具體抓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工作,保障了有機構管事、有人辦事、能辦成事。一是縣四套班子領導經常到掛點鄉(鎮),深入田間地頭現場調研指導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工作,親身協調解決在雜交水稻制種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二是把縣種子公司31名職工由自收自支事業編全部安排到縣農技推廣中心,成為全額撥款的事業編身份,切實穩定了種子工作隊伍。三是縣政府決定,縣發改委、開發辦、水利局、扶貧和移民局等有關部門的農業田間工程項目必須優先安排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村,大力改善排灌條件,進一步保障雜交水稻制種的高產穩產。四是縣農業局舉全力抓好制種過程中的基地、價格、行為等規范管理,使得在宜黃制種的20余家公司均認為宜黃基地規范、價格偏低、種子質量有保障、合同能夠兌現,是一個值得信賴并加以發展的基地縣。五是縣農業、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門密切配合,依法堅決打擊非法生產和套購種子的行為,切實保障了宜黃縣雜交水稻制種工作有序進行。
2、強化基地建設,擴大生產規模。多年來,宜黃縣結合自身的地理特征和實際情況,注意抓好制種基地村的建設,沿宜水、黃水兩條水系進行布局,形成了集中的制種產業帶。近年來,宜黃縣在抓好老制種基地村鞏固提高的基礎上,又著重采取開辟新基地、發展夏制的辦法,使制種面積不斷攀升。在基地建設方面,宜黃縣一方面著力保持基地的穩定性,經農業部門核準給各公司及代理人的地點,不得以各種理由去相互插占,堅決制止無序競爭;另一方面,在確保基地穩定性的基礎上,建立了基地淘汰制度,即一個基地核準的制種公司代理人遭到絕大多數農民的反對,縣種子管理部門就及時介入,強令其退出,由農戶歡迎的公司代理人進入,并且如果一個基地有多家代理人進入,縣種子管理部門也規定必須同制一個父本,從而確保了制種基地的規范性。
3、強化運作模式,加大推行力度。一是適應《種子法》頒布實施的新形勢,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能人+農戶”的運作模式,即各種子企業在宜黃選定懂業務、善管理、組織號召力強的制種能人為委托代理人,代理人又在各村選擇“土專家”為基地負責人,具體落實制種農戶、田塊,分發親本,組織農戶交種,上傳下達情況。代理人付給基地負責人每斤種子0.1元的勞務費,使宜黃縣涌現出近200位土專家,不誤自身農事在家額外創收2萬元以上,充分調動了制種能人的積極性,形成了“政府放心、企業省心、能人稱心、農戶安心”的種業發展良好局面。二是適應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不斷增多的新情況,大力推進母本直播制種技術。制種過程中母本移栽和收割需要勞力多而集中,勞力緊張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種子產業的發展。為此,宜黃縣從2004年開始研究探索母本直播制種技術,到2008年該技術日臻完善,有效地解決了錯期安排,防除雜草、防止倒伏等關鍵難題。目前,全縣母本直播制種面積達1余畝,已掌握母本直播制種技術地方的農戶認為家中即使無青壯勞力,老人和婦女同樣可制種10畝左右,有效地緩解了勞力緊張的矛盾,雜交制種母本直播這項技術也因此被評為撫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率先將“920”粉劑和水劑使用到制種生產中,通過不斷革新生產工藝、推廣先進技術,制種畝均產量大幅度提高。
4、強化技術監管,確保種子質量。為確保向市場提供優質種子,歷年來,宜黃縣都非常重視抓好制種技術監管工作。一是舉全縣之力,確保提供集中連片、排灌方便、隔離條件優越的稻田進行制種,嚴防插花田和串基地制種現象的發生,切實做好“一個基地一個制種組合”措施的落實,為確保種子純度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二是嚴把田間除雜保純關。在秧苗期、抽穗揚花期、成熟期各公司都會組織技術員和農民清除田間雜株,做到田檢合格后方可收割。三是嚴把收購入庫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按照國家標準,做到不合格的種子決不收購。四是建立海南島純度鑒定制度。收購時按照檢驗操作規程,抽取一戶一樣送海南島鑒定,做到純度不達標的種子堅決報廢。五是嚴把準入關。縣農業部門嚴格按照《種子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把好準入關,歡迎具備資質、實力強、重合同、講信譽的公司企業進入宜黃縣制種,對實力弱、信譽差的公司堅決予以拒絕。通過這些技術措施,打響了宜黃種子品牌,使宜黃種子在省內外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許多省內外的經銷商都特別青睞宜黃的種子,稱其為“放心種子”。

國家農業部頒發的“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銅牌
5、強化環境建設,加大執法力度。這些年,宜黃縣一直致力優化政務環境、發展環境和法律環境。一是加大《種子法》的宣傳力度,增強依法制種的自覺性。充分利用電視臺、黑板報、宣傳欄等媒體,讓《種子法》深入農村、深入農民,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自覺按照《種子法》來規范制種行為。二是加大管理力度,縣種子管理部門于2003年面對開放帶來的新情況,及時召集各公司代理人,組建了宜黃縣制種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并依據種子法律法規,結合本縣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宜黃縣雜交水稻制種工作者行規行約》,并按面積的大小繳納數額不等的生產保證金,加大執行力度。該組織每個月活動一天,交流信息經驗,統一制種行為,統一大宗品種價格,處理存在的問題,確保有序競爭,把同行是冤家轉變為同行是朋友,創造了和諧的制種環境。三是加大促進力度。縣委、縣政府把發展制種和制止非法制種納入對鄉、村兩級干部的目標考核內容,有力地調動了鄉、村兩級干部參與制種工作的積極性。四是加大打擊的力度,每年由農業部門牽頭,不定期會同公安、工商、技術監督等有關職能部門堅決打擊非法生產和套購種子的不良行為。
近年來,宜黃縣制種產業得到發展,但由于種子供應屬于農業生產中的剛性需求,除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因素影響外,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還面臨一些新情況、新考驗:
1.制種面積難落實。一方面是勞動力缺乏。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80%已外出打工,而制種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環節繁多,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制種基地普遍存在勞動力和技工短缺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土地不集中。制種對隔離要求很高,母本花期時50米內不能有異花粉傳播,所以要求盡量連片種植,中間不容許種植其他品種。農村土地分散在不同農戶手中,連片的田塊往往分屬多戶,如果不能統一種植就會對制種的質量造成破壞。而如今農村土地流轉非常困難,價格越抬越高,水田承包價已由10年前的60元-100元每畝上升到現在的200元-400元每畝。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雖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強力推動,希望擴大制種面積到5萬畝,但宜黃的制種面積仍由2006年的3.5萬畝下降到如今的3.1萬畝,近兩年更是呈每年下滑10%的狀態。

2.制種投入難提高。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扶持力度,全縣改善了灌溉面積1.9萬畝,新增除澇面積0.23萬畝。但總體看,農業基礎薄弱、田間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仍然很嚴重,全縣大部分山塘、水庫蓄水能力不到設計能力的50%,且不少中小型水利沒有修建支渠、斗渠、毛渠等配套工程,機耕道、機耕橋、電灌站等設施也嚴重不足,全縣有1萬余畝制種農田要靠天吃飯。同時,修建曬場、倉庫、機械等方面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制種所需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國家投資的農田水利項目和農民自籌,國家投資的項目分劃到各處后十分有限,難解燃眉之急,農民自籌資金對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銀行貸款的門檻也越來越高,去年縣信用社向制種農戶發放的貸款不到1000萬元。
3.制種效益難保證。近年來肥料、人工、交通運輸等價格有所上漲,尤其是勞動力價格漲幅較快,工價已由8年前的50-60元上漲到120-150元,制種的成本不斷增加,制種比較效益逐漸降低。目前每畝水田制種的收益在2200元左右,僅比種植水稻高出800元,但工序要高出許多,而種植煙葉、西瓜等經濟作物,收益可達4000元以上。加上制種受制于自然環境,高溫少雨、低溫綿雨、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都會影響制種產量和質量,而國家尚未對雜交水稻制種建立災害保險機制和補償機制,制種風險始終存在,農戶的積極性受挫。
制種基地既是種子生產的保障,更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源頭,鞏固發展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基地,關系我國優良稻種的供應,關系全中國人民的飯碗能否穩端自己手中,為此建議:
1、納入農業保險范疇。建立制種保險財政支付及公司因災補償機制,開展雜交水稻制種農業保險,保費和賠付標準應為水稻大田生產保險保費和賠付標準的2-3倍,以規避或降低風險,減少農戶損失。
2、實施制種專項補貼。設立雜交水稻制種專項補貼項目,補貼標準應為種糧直補、良種補貼之和的5-8倍,補貼辦法以常年制種單產150公斤/畝和實際交種數量計算。同時,合理提高雜交水稻種子收購價格,以種糧比下限和當年國家最低稻谷收購價來確定雜交種子收購最低價。
3、提供優惠扶持政策。2013年國家38項支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并未提及扶持制種大縣或國家級制種基地。制種大戶強烈期盼將支持雜交水稻制種列入國家支農增收政策體系,單列制種大縣資金扶助政策,或列入享受糧食大縣資金扶助政策范圍,整合國家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在投入上向制種基地建設傾斜,加強國家種子儲備庫建設,在制種基地村建設一批曬場,對土地流轉大戶給予資金信貸扶助和添加烤干設備補貼,并以縣為單位加強制種業人才培訓。
4、創新基地管理模式。在“農戶+農戶”、“公司+農戶”傳統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大流轉+小業主”、“企業+農業合作社+制種大戶”、“產業園(示范園)+企業+制種大戶”的新模式,形成以制種大戶為主,集中土地搞適度規模經營,以降低成本、提高單產、增加收益。同時,加快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引導制種企業與制種大戶、制種大戶與農民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從而穩定基地面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