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摘 要 本文首先梳理了“行政化”與“官僚化”的區別,明確提出去“去行政化”不同于“去官僚化”,認為大學目前應該是“去行政化”,從體制問題入手,解決行政化帶來的危害。進而從大學是學問之府,學術是大學發展的生命基礎,學術自由依賴大學制度的建構,教授是大學治學的主體四個方面論證大學的發展需求。最后從行政化的危害來分析了大學“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從政策的推動、學者的研究熱、歷史的經驗論證了大學“去行政”的可行性。
關鍵詞 去行政化 大學發展需求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3.002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WANG F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ecutive" and "bureaucratic" distinction, made clear out "de-administ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go bureaucratic"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now be "to the Chief", starting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roblems, solutions on the harm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n from the university is a seat of learning,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life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ystem dependent on academic freedom, the professor i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university scholarship four main arguments University. Finally, from the harm of administration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he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from the promotion, research hot scholars, policy historical experience demonstrates the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feasible.
Key words de-administration; college development demand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行政化現象在我國高校是普遍存在的,從我國高校建立開始,高校如何才能真正擁有自主權就一直是人們談論的焦點,特別是錢學森之問的提出,讓人們對我國高等教育出現的問題更加關注。近年來,行政化現象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高校的健康發展。自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 “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以來,大學“去行政化”已然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1 “行政化”與“官僚化”的概念辨析
關于行政化的定義,目前雖然學界對大學行政化的內涵界定存在不同的定義,但是基本方向是一致的。行政化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定位,一是價值觀念上,以行政價值為導向,以為官為本位;二是權力和資源的分配上,主要是按照行政部門的屬性而進行的;三是大學組織系統的運行方式上,主要以直接命令和控制為主等,四是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主要體現以行政為主導的特點。①總之行政化涉及了理念、制度、機制和利益四個方面。
關于什么是“官僚化”,還要從馬克斯·韋伯說起,韋伯的主要貢獻就是勾畫出了官僚制度的主要特征。但韋伯提出的“官僚化”和我國通常所說的“官僚化”有著很大的區別。韋伯“官僚化”的主要特點是:一是勞動分工,使權利和責任被明確定義;二是管理層級明確,利用形成一條清晰的指揮鏈;三是正式選撥,員工的雇用晉升都將取決于他們的價值和技能;四是職業定位,員工是專業人員,而非政治家,員工以完成專業工作而獲得固定的薪水;五是正式的規定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六是非個性化,避免個人色彩和偏好。即韋伯的“官僚化”主要是組織管理人員在運用官僚模式進行管理,是以“效率”作為“至高的追求”和“最終的目標”。而在我國,組織“官僚化”意味著機構臃腫、低效行事,更意味著托關系的潛規則盛行。管理者在決策和行為時,往往習慣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而不考慮組織的整體利益和辦事的效率,最終導致組織辦事效率低下。另外,在我國,“官僚化”也意味著人情化,從而滋生了腐敗、貪污、造假等現象。
總之,行政化不同于官僚化,去行政化亦不同于官僚化。“去行政化”主要從體制上找出問題的根源,去除體制中的不合理的行政現象。而“官僚化”只要是指行政人員的作風問題。高校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的不斷扭曲;腐敗的叢生,高校風氣的敗壞;稱職師資的供給不足,科研的量化等這些學術腐敗問題,歸根結底在于體制上的問題,解決了體制上的問題,行政化、官僚化的問題就隨之解決。
2 大學發展的需求
2.1 大學是學問之府
對于大學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表述。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認為“對真理的執著追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強烈訴求是大學教育的鵠的”。紐曼認為“大學是探索各種知識的場所”。萊克斯納認為“大學是學問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識、增進知識,并在中學之上培養人才”。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研究和傳播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領地”。蔡元培認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場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②對于大學的涵義表述還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各位學者都表達了相同且類似的觀點,即大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場所。
2.2 學術是大學的生命
高等教育的生命就是學術,正如伯頓·克拉克所說,“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規的組織,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貫穿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基礎是高深學問的探究、傳播與應用活動,這些學術活動與社會需要的結合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反復證明:沒有學術的發展就沒有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學術的發展無論作為結果還是作為目的都必須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但如果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以失去學術精神與學術理念為代價,那么失去的不僅僅是學術,也包括高等教育自身。③總之,學術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是大學發展的生命。
2.3 教授是大學治學的主體
大學的基本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教授無疑在其中起著領頭羊的作用。大學不在于樓高院深,而在于有大師。蔡元培認為,北大校務,以諸教授為中心。以專門學者為本校主體。梅貽琦在就職演說時提出了“大師論”,“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始終認為,教授是學校的主體,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椅子凳子的”。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時發表了《大學教育之重要方針》的重要演說:“一個學校實施教育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設。這三者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北大原校長周培源曾經說過:“一所大學辦得好或不好,其水平如何,它的決定因素或根本標志之一乃是這所大學的教師陣容。教師是學校的主體,古今中外,絕無例外”。
3 中國當代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必要性
大學行政化,在當代大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大學的行政化使得大學一些行政領導人員權力至上,獨斷專行。大學的行政權力不僅象征著身份與地位,也決定著對教育資源的占有能力。如:各種福利分配上,行政人員永遠能達到全院的平均水平,而對于很多年輕的教師,專業人員卻未能達到。福利、待遇制度的制定上,也都是行政人員占到第一手資料。業績考核上,行政人員的業績、態度不能量化,而教師則必須通過論文、課堂成績來考核,從而出現更多的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情況。本該追求自由平等獨立思考的大學,結果使得許多教師,被大量的考評等事務纏身,出現科研量化,而真正用于教學與科研的時間減少,嚴重破壞了大學教育與學者的發展環境。因此,《山西晚報》的評論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官本位是大學的毒瘤”。大學行政化程度愈來愈深,逐漸改變了大學的性質,忽視教師的主體地位,使大學按照教學與科研規律自主辦學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且使真正追求真理的教師在大學中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在大學行政化的過程中,行政管理活動不僅成為手段,也成為一種目的,取代學術活動成為大學的核心。
高校行政化造成的嚴重后果正在逐漸侵燭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大學精神喪失,高校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被不斷扭曲;腐敗叢生,高校風氣的敗壞;稱職師資供給不足,科研量化阻擋學術進步;學生權力化、庸俗化……高校根本就不再是一個培養人才、培育大師的園地,而成為了一個追逐名利、追逐行政職位的領地,歸根結底,都是我國高度集中統一的高等教育體制以及大眾的“官本位”觀念導致的結果。
3.2 可行性
第一,政策的推動。伴隨著行政化危害的愈演愈烈,在 2010年與2011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對大學去行政化發出強烈的呼聲。另外,在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明確地說,“教育行政化的傾向需要改變。”同年,大學去行政化寫入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入了國家教育改革的制度層面。針對社會熱議的學校去行政化問題,征求意見稿提出“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正式文本則刪去“逐步”二字。此舉彰顯了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第二,學者的研究熱。關于去行政化,我國學者就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著述。許多大學也在進行相應的改革探索。中山大學的趙俊梅在1999年發表了一篇關于《我國高等教育行政化現象及其改革》的文章,是我國最早以高等教育行政化為標題的學術文獻。④林善棟在2008年第 6 期 《教育評論》上發表了 《去行政化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一文,這是中國學術期刊發表最早以“去行政化”為題名的論文。⑤有關去行政化的討論和文章在網絡上也越來愈多。
第三,歷史的經驗。訴諸我國大學歷史,我國的現代大學并非是從本土文化和制度中衍生出來的教育機構,而是從外國移植過來的“舶來品”。我國大學在移植進來之初,就融入了本土的“官本位”體系,遵循了“官本位”的活動規則,成為一種官僚統治的機構。當時的大學校長完全是由政府任命的,是作為純粹的政府代表來管理學校事務。勿庸置疑,這種制度中的大學校長,其權力有著必然的缺失。而這種缺失之所以沒有對當時大學的發展形成太大的障礙,是因為在我國現代大學的早期活動中,負責管理大學的政府并不是強政府,他們對大學的管理沒有像現在政府這樣事無巨細地什么事都管,而是只管大學的基本方向及校長的選拔和任命,并沒有對大學的學術自由造成影響。另外,擔任大學掌門人的大學校長們,也多是由一些行內人來擔任,特別是由一些對教育有貢獻及獻身精神的社會名流來擔任,他們都有著極高的學問、人品和威望。他們在大學內部能夠得到師生們的衷心擁護,在校外能夠得到社會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員的尊敬。他們執掌大學,自然地能夠使大學成為社會的文化圣地,也使那些有權向大學發號施令的人有所顧忌。⑥
注釋
① 任增元,劉元芳.大學去行政化研究進展、爭議與展望[J].現代大學教育,2012(6):71-79.
② 張意忠.論教授治學[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③ 宋永剛.自我發展:高校學術人員管理的新視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3).
④ 趙俊梅.我國高等教育行政化現象及其改革[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9(2):15-17.
⑤ 林善棟.去行政化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J].教育評論,2008(6).
⑥ 盧曉中.對高等教育學研究中若干問題的認識[J].高教探索,200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