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反饋

@游離萌童:有很多小公司沒等到天使就解散了,也有很多項目沒熬過最初期。互聯網+的環境下,并不意味著創業就更加容易。
@Jim寒士:我也想創業。但是我沒有好的項目,或者我能想到的就只是開一家店,做些小生意,這應該不是現在資本青睞的創業項目,關鍵還是要能創新。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讀者來信
去年我跳出了工作11年的公司,自己單干了。看過成功創業者的書或演講,有人說,成功創業者的創業初衷是為了要改變世界。這句話曾對我觸動很大,雖然我想不出我的項目怎么能改變世界。春節時,同學問我,你們創業公司會放假到元宵節后吧?我說,初五上班。同學說,創業公司不是要改變世界嗎?我說,我們要先活下來。(早起)
記者手記
本刊記者/岳巍
朋友聽說我在做創業者的稿子,強烈要求接受采訪。被我拒絕后,他很不高興,說我打擊了他的創業熱情,如果“成為中國的喬布斯”這個夢想最終夭折,那一定是我的錯。
采訪的三個創業者,不僅內心強大,屢敗屢戰愈挫愈勇,沒有一個想成為中國的喬布斯,他們在做的唯有腳踏實地。或許這就是創業的真理。
肖恒北大畢業后東赴日本,在那里第一次創業,失敗后回國。短暫進入大公司工作,旋即出走繼續創業。對于肖恒,創業幾乎成為本能,他直言已經沒有辦法回到公司上班。
陳家欣生于福建,學于珠海,后來更是把自己的創業大本營安在珠海這個安靜的經濟特區。第一次創業雖然盈利,但仍被他視為失敗,因為他覺得那個已經盈利的項目有點違背自己的初衷。寧肯與創業伙伴決裂,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可以被視為執拗,也可以被認為是執著或者堅持。
喻川的項目從興趣中來,最后又歸于有趣。他很早就獲得種子基金并且進入孵化器的。喻川調整了自己的項目,決定還是要先生存再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他學會了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益。他認為對于創業者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事。
肖恒說“創業是會上癮的”,陳家欣決定要做“比較偉大的事”,喻川則認為自己“生來就是要創業的”。
他們并非沒有情懷,只是更知道情懷要基于實干。
三個創業者能夠很冷靜并且帶有反思精神地談論自己的失敗經歷,就像講述一個個江湖傳說。與他們交談,除了能夠感受到他們對于成功的渴望,更多的還是自信,他們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正確的,相信自己在做的事屬于這個時代。
技術進步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創業領域之外,許多年來逐漸形成的創業氛圍,已經外化成對于創業者的種種利好。
其實,我的確有個創業者朋友,他也的確與我聯絡過。不過他既沒有說過要成為中國的喬布斯,也沒有不高興。
他只是對我說:這個時代,創業者要做的,是用真實的努力,超于平常的勇氣,使自己的生命脫于平凡,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價值。
我在電話這頭不禁肅然起敬,回他一句自覺恰當的話:你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會一直看著你。
詳見本刊2015年6月1日出版總第7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