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5月30日,出席第十四屆香格里拉對話會暨亞洲安全會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孫建國和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攝影/Roslan Rahman 圖片編輯/陳俊丹
近些年,每年5月底6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已淪為南海問題的最佳“吵架平臺”,今年更是早早就吊足了全球看客的胃口。
進入2015年后,美國總統、國防部長、國務卿等政要頻頻指責中國的南沙島礁建設,并屢屢放出話來,要派遣艦機強行進入南沙島礁12海里內以挑戰中國的主權主張。同時,美國還不斷出動軍事力量,在南海上演各種橋段:5月11日,美國“沃斯堡”號瀕海戰斗艦在南沙附近海域與中國“鹽城”號導彈護衛艦近距離接近;5月20日,美國一架P-8A反潛巡邏機刻意飛越中國南沙永暑礁、渚碧礁等島礁的附近空域,遭到了中國海軍及海警的多次警告。
5月29日至31日,第十四屆香格里拉對話會暨亞洲安全會議在新加坡舉行,來自26個亞太及區域外國家的防務部門和軍方領導人就亞太安全、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從2002年開始,由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和新加坡國防部主辦的亞洲安全峰會每年在新加坡舉行,因會議地點設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亦被稱為香格里拉對話會。
美國今年參會的兩位主要代表是美國主張南海強硬的急先鋒。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自今年2月上任后,就不間斷地在南海問題上發聲;而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約翰·麥凱恩更是“積極分子”,2014年以來,曾多次通過在國會發起議案、聯合其他議員建言上書等形式,敦促奧巴馬政府在南海對中國采取有力行動。
會前,卡特還有意進行了預熱。5月27日,他聲稱,“中國在南海行動不僅違反了構筑亞太安全體系的國際準則,也違背了采取非強迫性手段解決領土爭端的地區共識”,“美方將繼續加強在亞太的軍事存在。”一天后,在從夏威夷飛往新加坡的專機上,卡特宣稱美國將繼續南海軍事活動,并指責中國“改變了南海現狀”,否認“中國建設的島嶼12海里以內為中國領海”。
然而,會議開幕伊始,東道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即在其講話中明確希望中美保持克制,和平解決分歧。他指出,目前亞洲地區安全問題的主要“玩家”就是美國和中國,“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希望中美關系是積極的,沒有人想要選邊站”。這個講話不啻為一劑鎮定劑,多少影響了卡特和麥凱恩在本次會議上的“好斗”風格。
卡特在30日的主題發言中就南海島礁建設問題重點闡述了四大關切:中國的做法走得“過遠過快”;美國將繼續行使國際法賦予的航行自由權利;島礁擴建不能帶來主權;所有主權聲索方必須停止島礁擴建。值得注意的是,卡特一改之前的勇猛和直率風格,盡量避免對中國點名,甚至還少見地捎帶上菲越等其他聲索方。在卡特發言后的提問環節,以及麥凱恩主持的記者會上,多次有人挑釁性地逼問,“如果中國不停止南海島礁建設,美國究竟能做什么”,對此,卡特和麥凱恩也避而不答,僅是泛泛重復官方辭令。
中國代表團顯然作了最壞的打算和充分的準備,應對有力有理有節。緊隨卡特主題發言之后,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關友飛就卡特的言論舉行一個小型記者會,他反駁稱,“卡特對南海問題的看法至少在三個方面表現得不夠全面,也不具備很強的法理性和建設性”。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孫建國也在30日及31日分別對卡特的言論發表了評論,他們均表示,“美方無視歷史、法理與事實,對中國在南海早已形成的主權和權益說三道四,挑撥離間,并對中方正常合理的島礁建設活動進行指責”,華春瑩還強調,“美國不是南海問題當事國,南海問題不是也不應成為中美之間的問題。”
出乎會前大部分國際觀察家們意料的是,此次對話期間,圍繞南海問題的斗法,無論是美國的挑釁,還是中國的反擊,都顯得較為克制。雙方抓住一切機會極力表達己方的立場和關切,但語氣相對平和,較少有狠話和氣話。緊張激烈程度不僅不如前幾屆香會,甚至也遠比不上兩方近日來的輿論戰。
當然,這種君子式的較量并非意味著中美兩國的政策發生了變化,而僅僅是雙方特別是美國為迎合會議氣氛而做出的策略調整。既然與會多數國家都不愿意看到中美對立的局面,李顯龍總理又一開始就呼吁中美和平解決分歧,那么中美兩國在交鋒中就不得不考慮到自身形象和國際輿論,畢竟任何一方都不希望自己的行為被指責為“激化矛盾和破壞對話氣氛”。實際上,雙方言論表露出的立場并沒有明顯退縮,對話會之后,新一輪的斗法才剛剛開始。
所謂無利不起早,美國不遠萬里高舉維護地區和平的大旗,在南沙島礁建設問題上挑戰中國絕非是為了捍衛國際公義,而是服務于美國與中國在南海及其周邊地區進行戰略競爭的需要。
首先是權力之爭。由于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長期奉行“大國平衡”的對外策略,不愿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做中美對抗的砧板,南海周邊地區也就成為美國在整個西太平洋地區軍政聯系最為薄弱的一環。因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自實施以來就一直將東南亞地區作為重中之重。近年來,由于中國軍力的快速提升,“防止南海力量平衡被打破”越來越成為美國南海政策考慮的首要問題。美國認為中國在南海正采取“切香腸”的策略,即“緩慢且不斷地采取不足以成為開戰原因的小動作,但這些小動作在一定時間內經過積累會引發重大戰略變化”,南沙島礁建設更是被美國視為重大的改變游戲規則的“切香腸”動作。
其次是規則之爭。《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在很多條款上均存在模糊地帶,南海島礁的法理效力、歷史性權益的界定等重大法律問題的未來發展尚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與高腳屋(在南沙的礁盤上搭建的屋子)相比,大大增加的島礁空間不僅能為中國的軍事防御、民事援助及承擔國際責任等行動提供良好的支撐,還將更有利于中國推進相關國際法的實踐。在島礁即將完工之前,美國急切走向前臺,就是為了給中國立規矩、定調子,以規制中國的未來行為。美試圖通過航行自由宣示行動,給國際社會造成南沙島礁無12海里及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印象,弱化這些島礁的法理效力。
再有就是影響力之爭。南海問題是美國重返亞太和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個有力抓手。美國成功利用了中國與菲越間的矛盾和摩擦,迅速加強了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然而近些年來,中國在反制菲越挑釁過程表現出來的強大實力制約了菲越主動尋釁的空間,由中國領導人于2014年8月首提的“雙軌思路”自提出來后廣受東南亞國家的歡迎,南海爭端正走向緩和,而這將嚴重制約美國渾水摸魚的空間。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東南亞國家踴躍參與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的現象也表明,中美在該地區的經濟政治影響力已出現此長彼消的勢頭。
中美圍繞12海里的斗爭博弈會演變成力量對峙加輿論口水的綜合較量。美國篤信力量是外交的傳聲筒和倍增器,其外交往往有軍事行動配合,長期“說而不練”的情況不多。而且,“進入12海里”也符合美國一貫堅持的航行自由宣示計劃,該計劃意在反制世界各沿海國的“過分”海洋主張,迄今為止已經針對包括日本等美盟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采取了軍事宣示行動。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將會采取行動接近或進入中國所建島礁的12海里,只是在時機及方式方面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對于中國而言,本來,南沙島礁大多位于繁忙的南海大通道附近,偶爾有船機無意識接近或進入12海里并不值得中國大動干戈。但美國如此炒作“進入12海里”問題,已經從輿論、外交及軍事等各方面危及到中國南海主張的嚴肅性和有效性,中國不可能任由美國踐踏中國依據國際法擁有的合法權益。
考慮到中美南海角力的風險已經很高,美國擔心大張旗鼓地進入會引發中國的強力反擊,很可能采取的是克制的軍事行動加夸張的媒體宣傳,即采取5月20日P-8A的行動模式,在軍事行動過程中保持低調,而后高調進行媒體公關及宣傳,既降低了行動風險又可最大程度地滿足政治及外交需要。然而,即便是低調地進入,中國也不可能無視,必然會采取相應行動。
為應對今后的博弈,中美都可能會增加在南沙周圍的籌碼。既然美國言之鑿鑿要來,中國必然會加強在南沙島礁周圍的警戒力量,而美國目前南海的力量根本無法應對中國可能的反制,要想有所作為,就需要臨時增加在南海的軍事部署。除行動對行動之外,鑒于“進入12海里”象征意義極大,雙方都會全力開動外交及輿論機器彰顯自己的行動和主張。
與雙方在現場的克制相比,中美就南海問題在外交場合角力的激烈程度還將不斷攀升。迄今為止,外交依然是美國干涉南海問題的主要方式,美國今后的政策重點就在于提高中國島礁建設及使用的外交成本和代價。在雙邊場合,雙方將在各個級別和渠道相互施壓,南海島礁建設也勢必成為緊接著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下半年,亞太地區多邊會議密集,中美還將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議、東亞峰會、APEC會議上圍繞南沙島礁建設問題繼續斗法。
此外,中美間的斗爭必然波及整個地區。為迫使中國讓步,美國必定會尋求第三方的支持,廣泛拉攏東盟及區域外國家對中國進行聯合施壓;美國還會加大支持菲律賓南海仲裁,推動東盟國家間的相互勾連,間接對中國進行牽制。
不過,我們仍然有理由對未來局勢保持謹慎樂觀。中美都是大國,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沒辦法脅迫對方。雙方不可能為了南海的局部問題而保持長期的緊張,更不可能為此發生武裝沖突。近期美國在該問題上的表現確實咄咄逼人,但其行動有實也有虛,總的來看口頭上較為放肆,而行動上相對克制。因為中國的島礁建設雖然會對沖美國的戰略優勢,但并未危及其切身利益;或者權力、規則及影響力之爭尚未大到需要兵戎相見的程度,美國確實想利用南海問題牽制圍堵中國,卻又不愿意承擔過高的代價。
在南海問題上,中美任何一方都很難真正妥協,但劍拔弩張的局面將不會長久持續。隨著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聯合國大會、中美峰會等重大事件的接近,以及中國島礁建設的完工,中美雙方圍繞該問題的斗爭將逐漸趨于緩和。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國海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