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創新不是教出來的,創新是人的本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在姚洋看來,要提高年輕人的創造力,就要完善目前的市場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營造好的創新的環境。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么中央政府要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姚洋: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代表了我國經濟轉型之大勢。
以前中國經濟依靠外延式擴張,以后則要轉向內涵式增長,技術進步將成為重要推動力量。創業只能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無創新,不創業”,創業必須結合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怎么去創新?“互聯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現階段中國的創新,還是要結合制造業。我們需要企業家轉變思路,需要政府以及全社會齊心協力,來推動中國的創新,來推動中國的制造業從一個制造業大國,變成一個制造業的強國。把互聯網運用到工業上,運用到有優勢的地方去,用互聯網來帶動下一步工業的創新。
當初,我們的經濟依靠這種外延式發展模式就能打開國際市場,從2001年到2008年我們的出口翻了五番,可以說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經濟發展好的情況下,創新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盡管當時出口的是附加值比較低的產品。
2008年之后,整個世界爆發金融危機,各國經濟開始下滑,市場也開始萎縮。再靠外延式的生產,顯然是很難維持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制造業的份額也在逐漸下降,因而,越來越多的需求要從國內產生。要靠國內的需求拉動經濟,這實際上難度很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經濟增長呢?唯有創新。
一方面創新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提高需求的過程。比如,新出來一種藥品,市場上就會有需求,有創新就會有需求,經濟才會滾動發展起來。
正是出于經濟轉型的需要,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是否阻礙了創新?
姚洋:一說到創新,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埋怨我們的教育體系把學生的創新能力給毀滅掉了。不可否認,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存在問題,讓很多學生做了無用功。比如說,有的試題本來做一遍就可以,為了應付高考,學生要做好多遍,把孩子的天性都給磨滅了。
其實,一個人是否有創新能力與教育關系不大,就像有些企業家的成功和受教育程度不成比例一樣,比如,第一批富起來的鄉鎮企業家,他們受教育程度就比較低,但他們在做企業方面卻比教育程度高的人成功。
在創新這方面,大家以為美國的教育體系是最好的,但實際上他們的教育體系也有很大的問題。我剛到美國求學的時候,導師比我大不了幾歲,他原先在很小的州立學校教學,學生基礎差得要命,有的還怎么講也講不通。美國的教育鼓勵創新,實際上那是為少數人、少數天才準備的。我不認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現在很多中國的年輕人沒有創造力,是因為整個市場制度和法制制度沒有做好,沒有一個造就和鼓勵大家創新的環境。只要這個環境有了,我們的創新一定會有。
所以我認為,創新能力是生而俱來的,和教育沒有太大關系。我所說的創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而不是一提到創新就是“高精尖”的東西。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創新的主要阻礙在哪里?
姚洋:我認為創新的阻礙在于制度環境。美國之所以創新能力強,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首先,法律體系健全。在法制建設上,美國特別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方面,我們對待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相對較弱。
另外,我們對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不夠,盡管規定了相關的激勵措施,但是機制上不健全。以北京大學為例,北大有很多科研成果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北大實驗室做的東西就屬于學校,教授不能拿出去自己生產。北大只出了方正、青鳥,沒有更多的企業做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給這些老師激勵。
其次,金融支持。美國的金融體系發達,管制少。資金向高精尖項目流動。
在硅谷,只要有好的創意,資金是不用愁的。資金追著創新跑,不用創意人四處找錢。
第三,美國創新得益于移民政策,這也是其他發達國家追不上美國的原因之一。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的員工,60%以上都是外來移民人員。有這種開放心態,才能吸引人才。
因此,我們要進入創新社會,應該在這三方面同時改進。這三面如果不改進,創新是有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