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一是外交事務呈幾何級增長。中國與國際社會聯系密切,幾乎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貿易投資遍及全球。中國加入了300多個國際條約、數千個政府間和非政府國際組織。近幾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與全球化進程幾乎同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美歐經濟聯系深化、與新興經濟體合作密切、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走出去”戰略集聚海外利益、新移民和赴境外游客逐年增加、高層互訪和主場國際會議令人目不暇接。
二是國際合作與競爭對象同步增加。在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已與67個國家和5個區域組織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新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正在形成。同時,隨著中國海外利益延伸,競爭對手也在增多。國際關系講的是力量平衡,大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影響力以及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塑造世界格局的框架。中等強國在所在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國運用外交與大國周旋,也影響全球和地區格局變化。大數據時代改變了外交模式,關心和參與外交的團體和個人及其影響力都成倍增長。國家大小不再是外交強弱的唯一因素。
三是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的外交決策和行動能力提高。美歐日大數據技術世界領先,美國對大數據尤其重視,視為新戰略資源。白宮發布《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組建“數據高級指導委員會”,協調政府在大數據中2億多美元的投資。計劃的核心要求是,通過對海量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從中獲得真知灼見,以提升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預測能力。大數據使國際合作方式和內涵發生變化,如受援國從可持續發展目標出發,會要求雙方的合作和援助更加精準、有效。
四是大數據時代使克敵制勝的途徑和方式更加多樣化、更為隱蔽。國家可以依靠大數據大幅提高其戰略決策能力,將軟硬實力更好結合起來。譬如在對外戰略中,對形勢判斷和對手的了解更加精準、詳盡、到位,實現決策判斷“零失誤”。至于網絡空間的競爭,大數據有效應用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大數據時代暴露了外交決策方式的局限性:機構眾多、缺乏協調;決策數據和信息處理現代化程度不高,對外部情況掌握不夠精準;對外部危機萌芽敏銳性不足,反應時間長;外交領域擴大,涉及金融、能源、網絡和意識形態安全等,資源融合、綜合施策和反應能力受到挑戰。為適應大數據時代,提高外交決策和行動效率,似可考慮在多方面著手,調整外交決策和行動方式。
外交決策和行動應建立在大數據系統基礎上。大數據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是外交決策的技術基礎,需要通過制度設計,把外交大數據庫建立起來,并上升為國家戰略,保證大數據庫的全面、穩定和準確性。
建立外交大數據庫的突出問題:首先是協調、打通各部門數據庫,使“支流”匯成外交大數據“洪流”;再則,外交領域不可控、不確定因素眾多,又面向全球和各領域,需要處理的數據浩瀚星空;外交部門需要日以繼夜地應對經常性工作和危機處理,缺乏足夠專業人才去建立基礎性大數據庫。
因此,我們需要從大外交視野來看待數據庫建設,把外交與非外交部門基礎性數據庫統籌考慮。在“中國全球化”和“全球中國化”的大趨勢下,國內相關部門數據庫資源應該整合成外事大數據庫,為外交決策服務。建立大數據庫不能另起爐灶,這不僅會增加成本,而且多套數據庫同時輸送信息和政策選項,將造成外交數據的混亂,給外交決策帶來困難。
以國安委為核心建立外交大數據庫可能是好選擇,因為它有足夠權威匯總相關系統,并利用大數據庫協調各部門。外交大數據庫日常管理可以交給專業部門,所有數據由其審核后進入大數據庫,并隨時為國安委提供數據支撐。
從目前形勢看,建立反恐和領事保護子數據庫是當務之急。其他的子庫譬如邊境管理數據庫、高層訪問數據庫、外交談判數據庫、使領館業務數據庫、新聞發布數據庫、外交禮儀數據庫,以及周邊地區數據庫、大國資源數據庫、海洋資源數據庫、華人華僑數據庫、全球氣候數據庫、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數據庫、對外援助數據庫、能源安全數據庫、核安全數據庫、公共衛生數據庫、武器交易數據庫等等,都需要逐步建立、整合。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和各部門“各自為戰”狀況在外交事務中常常出現。
有了大數據庫的技術支撐,就有可能為政府部門之間及其與智庫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打造共同的有效平臺。信息化時代外交決策和行動需要“常態化”的溝通與協調,無論是形勢判斷,還是政策提議和行動評估,都需要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共同研判政策選項。

4月22日,貴州省貴陽市高新區的西部人才城內,來自全國各地的創客青年用大數據思維找到商機。有了大數據庫的技術支撐,就有可能為政府部門之間及其與智庫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打造共同的有效平臺。圖/CFP 圖片編輯/董潔旭
同時,智庫研究成果要及時與決策部門溝通和對接,形成相互銜接、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外交決策部門之間及其與智庫之間密切合作,利用大數據平臺充分交換信息觀點、發現解決問題、形成政策性共識,可提高外交決策協同創新能力。
大數據庫建成后,高效、迅捷的數據分析首當其沖。面對海量數據,數據分析目的是提煉數據價值,找出個體事件間內在聯系,預測發展趨勢,幫助決策層進行科學判斷和決策。
外交大數據庫主要收集與外交決策相關的社會精英數據,并根據數據分析方法建立子系統,如涉及特定對象所有數據的靜態系統和跟蹤發展動向的動態系統。中國財力、物力和智力資源已經具備,但在選取特定對象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選取最重要對象建立數據系統。
以美國為例。中美關系是中國最重要雙邊關系??煽紤]先建立關于美國高層外交決策靜態數據系統。美國外交決策層大約1000人,其中包括536名參眾議員。美對華政策主要由白宮國安會、國務院和國防部負責亞太(中國)事務高官負責,通常不超100人。中國對美外交需要了解這些官員的信息,包括家庭、家族、教育、社交、工作和從政背景資料,其價值利益取向、心理性格特征、思維習慣、行為特點等。這些信息可在公開渠道獲得。還需要建立美國對華政策文書數據庫,包括白宮和國務院對華政策文本、美國家檔案館解密檔案、美兩黨對華政策公開辯論及相關文件、美政府其他部門對華政策文本和主要智庫對華政策報告。
在靜態數據庫基礎上建立動態數據庫。這包括決策層日常行動軌跡,如接受采訪內容、重要會議發言、為報刊撰寫文章等。決策部門和專家學者根據這些數據,分析、了解他們在制定和執行對華政策中發揮的作用和立場。當然,還可對其中一些人建立“量身定制”的小數據庫。
外事管理是外交重要方面。中國融入全球化程度益深,決策層面日常外事工作量就越大。為高效處理繁雜外事,使外交決策層有更多時間思考戰略性問題,可借鑒大企業管理經驗,利用大數據有效安排工作優先次序,達到既辦事、又省事的高境界。
在新媒體時代,中國需要更多依靠政府以外力量,調動各團體和廣大民眾,開展各種形式的公共外交。大數據為公共外交既提供平臺,又提升能力。博客、微博、微信等五彩紛呈的社交媒體豐富了外交的形式和內涵。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各國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公共外交需要區分不同受眾。大數據可從不同群體的喜好、思維方式、價值傾向等為參照系數,為公共外交提供精準導向和評估體系,以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效。
隨著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大,國家間矛盾和磨擦與共同利益同步上升。大數據庫和子數據庫的鏈接,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加有效的管控和防范危機體系,及早發現問題苗頭,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與當事方進行溝通和磋商,找到緩和矛盾、解決問題的辦法。信息化時代,反應速度往往決定成敗。
外交大數據庫還能幫助我們在外交決策各層面,對可能產生摩擦的領域和事件進行系統排查,事先制定多種預案。一旦問題出現,及早進行外交相關部門的內部協調,以迅速形成考慮周全的立場和應對方案。
大數據是把雙刃劍,如駕馭得當,中國外交一定能做精、做優、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