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育
當讀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的《為什么我也不是保守派——古典自由主義的典型看法》后,就會發現,重新挖掘古典自由主義,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
發源于17、18世紀的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私有財產,并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僅在于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其實,深挖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會發現,這一理論是企圖建立一種不違背自然約束、人類行為規范條件下所可能實現的社會秩序設想。
因研究公共選擇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布坎南,在本書指出:“或許,僅僅是或許,古典自由主義的規范愿景其實只是曇花一現,這一愿景若要被接受,則需要恢復久已缺失的人性啟蒙教育。”布坎南堅定地站在哈耶克的立場上,他認為,從上帝照看到政府管制,使人的自我治理能力受到極大的抑制,但布坎南開出的處方是需要構建合適的、便于人走向獨立的制度,這就可能形成康德所認定的人與人之間的公平準則,對他人有基本的尊重,而擯棄欺騙、舞弊、毀約、失信、說謊、不忠、偷盜等行為,也完全可以使人們改變對政府及制度的依賴。20世紀一個現實的情況是,過度的計劃和嚴厲的政府管制,使得國企陷入體制的漩渦不得選擇改革的道路,而努力推進的恰恰是古典自由主義倡導的產權、市場與民主。
布坎南提出忠告,“獨立人”假設是建立在人類具備“自我治理”及“相互依存”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仍然會釀成悲劇。
聰明的讀者在此會發現一個極大的矛盾,哈耶克及古典自由主義者們并不希望人類去改變自我,但是如果人類天生就具備“自我治理”和“相互間協調依存”的能力,這些理想就不成問題的。事實上,并不可能保證人人都具有上述能力和素質。
從制度的角度,如果單純地認為古典自由主義提倡人毫無邊界的自由就錯了。布坎南認為,遵循法律,甚至超越法律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都想將自己融入團體和社會,也想讓團體社會接受自己,但是,只有通過與大眾的互動,才可能真正的創造自我靈魂。布坎南說,我所說的靈魂必須根植于人類活動社會秩序的容納性愿景之中,這個愿景可以為建設性變革提供支持。
古典自由主義的容納性愿景,是在法律范圍之內,在所有參與者共贏的基礎上達成自己的目標。而且,正是因為這是選擇者和行動者自覺自愿的目標,所產生或導致的結果并不是在“社會”意義上衡量的。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并沒有什么社會或集體的目標,即便是在理想化的運行結構下,在實踐過程中借助集體化機構與制度,也只是為了實現個人目標。
因此,個人的目標追求是根本。人們可以在法律制度規定的參數界限內,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標,“唯我”與自由在此相互結合起來。反觀歷史可以發現,凡是在國家和團體意志表現比較充分的時期,古典自由主義則進入了休眠期。

《為什么我也不是保守派——古典自由主義的典型看法》
作者:[美] 布坎南
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價:45元
《苦難輝煌》(全新修訂增補版)
作者:金一南
出版:作家出版社
定價:58元
作者修訂并增補了3萬字的新內容,再現中國政壇高層人物歷史命運沉浮的真實細節。
《西方情報機構與蘇聯解體:未能撼動世界的十年(1980~1990)》
作者:戴維·阿爾貝爾 ?蘭·埃德利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98元
按照時間順序,對冷戰歷史進行考察梳理,并比較客觀地解讀了美蘇之間的種種矛盾與誤解。作者也反思了9.11恐怖襲擊事件,認為美國情報機構并沒有從蘇聯解體中得到教訓。
《雕塑與建筑》
作者:陳繩正 冼寧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148元
一部關于雕塑和建筑之間,從古老的原始年代到無盡的未來之間,相互交織的共生關系的巨著。
《敏捷思維: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IT企業轉型、升級與再造之道》
作者:謝明志
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價:59元
如何提高自身領導力,由內而外地發現真實的自己,利用心理學方法平衡工作與生活,是理論和體驗互動的“企業與個人生存實踐”。